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莉琼

作品数:18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篇乳腺
  • 6篇乳腺癌
  • 6篇腺癌
  • 4篇病理
  • 3篇腰椎
  • 3篇腰椎间盘
  • 3篇椎间盘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阴性
  • 2篇阴性乳腺癌
  • 2篇三阴
  • 2篇三阴性乳腺癌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
  • 2篇椎间盘突出

机构

  • 15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马莉琼
  • 4篇黑静雅
  • 3篇马秀才
  • 3篇黑龙
  • 3篇丁惠强
  • 2篇张建中
  • 2篇田海萍
  • 2篇杨晶
  • 2篇孙金萍
  • 2篇赵建国
  • 1篇杨治花
  • 1篇张玉英
  • 1篇张宁妹
  • 1篇吕怀盛
  • 1篇张宁
  • 1篇张锦
  • 1篇马欣
  • 1篇于英瑶
  • 1篇徐东娟
  • 1篇朱金源

传媒

  • 6篇宁夏医学杂志
  • 3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方法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价值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比较快速尿素酶法、HE染色、亚甲蓝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法在诊断胃黏膜病变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价值。方法收集214例行胃镜检查并行活检的病例,采用快速尿素酶法、HE染色、亚甲蓝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HP的感染状况。结果 4种方法检测胃黏膜活检组织中HP的感染率差异具有显著性,HP阳性率从低到高依次是HE染色(27.6%,59/214)、快速尿素酶法(30.8%,66/214)、免疫组化染色(54.2%,116/214)和亚甲蓝染色(57.0%,122/214),亚甲蓝染色HP检出率最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阳性率为34.7%,34/98)。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HP清楚直观,结果准确可靠,是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的最佳方法。
徐东娟李国富张红梅吕怀盛张宁妹马莉琼江海峰张建中
关键词:胃黏膜活检幽门螺杆菌
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退变、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退变、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方法取10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雌雄不限,用18G穿刺针在透视下经皮穿刺定位L3~L4椎间盘,定期观察磁共振成像(MRI),当L3~L4椎间盘出现退变后,切除L3~L4椎间盘取横突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后连续观察相邻椎间盘MRI的变化,术后12周处死兔,做相邻椎间盘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穿刺椎间盘术前、后各时间点兔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563,P=0.061);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后各时间点兔反应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78,P=0.000)。而穿刺和融合、固定术后两组比较各时间点兔反应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52和5.791和3.944,P=0.000和0.000和0.000),存活率100%。动态查MRI,发现穿刺椎间盘后第4周开始在T2像上整体表现为信号下降,融合固定术后相邻椎间盘有不同程度退变表现,第4周后经皮穿刺椎间盘术后和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后的相邻椎间盘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第8、12周后相邻椎间盘退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固定融合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见固定节段完全融合,周围被骨痂包饶,相邻节段椎间盘在大体表现为髓核色灰暗,呈脂肪样改变,量少;苏木素-伊红(HE)染色:髓核界限不清,髓核组织被软骨组织所替代,中央呈变性样改变。 结论为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后相邻椎间盘退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
黑龙赵建国马莉琼周芙标马秀才丁惠强
关键词: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
p16、p53、BRAF、Bcl-2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p53、BRAF、Bc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2017年至2018年确诊的卵巢浆液性肿瘤136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52例,交界性囊腺瘤22例,低级别浆液性癌18例,高级别浆液性癌44例;另收集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癌手术切除标本各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16、p53、BRAF、Bcl-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16、p53在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低/高级别浆液性癌组织中p16的阳性率分别为3.8%、45.5%、88.9%、81.8%,p53为0、9.1%、 55.6%、45.5%,BRAF为46.2%、45.5%、 22.2%、31.8%,Bcl-2为46.2%、45.5%、38.9%、47.7%。不同类型浆液性肿瘤组织中p16、p53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BRAF、Bcl-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与卵巢良性肿瘤相比,p16在交界性肿瘤、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 5);p53在卵巢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1);p16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53、Bcl-2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01),p16、p53、Bcl-2与盆腔侵犯有关(P<0.05),p53、BRAF、 Bcl-2与CA125表达有不同程度相关性(P<0.05)。p16、p53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0%、76.7%。结论:p16、p53、BRAF、Bcl-2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p16和p53基因突变可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的恶性进展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p16、p53对卵巢癌诊断有指示意义。
田海萍马莉琼黑静雅孙金萍朱萌
关键词:卵巢浆液性肿瘤P16BRAFBCL-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的MRI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卅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的术前MRI表现,评估其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手术治疗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9岁(51.68±5.60岁),将所有患者以10年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100个;L5/S1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50个。观察术前腰椎MRI,椎间盘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软骨终板形态以Pappou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年龄段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邻椎间盘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段L4/5、L5/S1突出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均在Ⅲ级以上、Pappou分级均在Ⅱ级以上,各年龄段间椎间盘退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年龄段间软骨终板退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L5/S1的上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结果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的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的1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696.P=0.000),相邻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间无相关性(r=0.214,P=0.136);相邻的L3/4、L5/S1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均有相关性(r=0.467,P=0.001;r=0.380,P=0.007)。相邻14/5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549,P=0.000);相邻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mL5/SI椎间盘的软骨�
黑龙赵建国马莉琼马秀才锁志刚尚雁冰丁惠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MRI
超声双模态弹性成像在非肿块型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与应变式弹性成像(SE)对非肿块型乳腺病变(NML)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0个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病灶,术前进行SWE与SE双模态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与穿刺活检、旋切或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得出这两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 60个NML病灶病理结果中有33个是恶性、27个是良性。SE诊断恶性有34个,良性有26个;SWE诊断恶性有29个,良性有31个。SE诊断非肿块型乳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是81.8%、74.1%、78.3%、79.4%、76.9%;SWE诊断分别是75.8%、85.2%、80.0%、86.2%、74.2%。2种诊断方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5、0.779,SE较SWE诊断效能高,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E与SE两种弹性成像方法对乳腺NML良、恶性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二者联合使用,可在诊断中相互补充。
王福霞张茜朱珊赵威崔海欧马莉琼王文
关键词:乳腺癌
乳腺癌骨髓转移的病理学诊断及特征
2025年
目的 分析乳腺癌合并骨髓转移的影像学、细胞学及组织学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例乳腺癌合并骨髓转移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其影像学及表现、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原发灶的一致性,并探讨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的骨髓转移风险。结果 CT扫描显示髂骨、椎体及股骨骨髓密度异常伴解剖结构保存,但骨皮质完整,无明显溶骨性或成骨性病灶,骨髓-骨小梁界面对接清晰,未见矿化异常带。影像特征符合转移性肿瘤骨髓基质重构的早期表现,符合乳腺癌骨髓转移的影像学表现。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提示ER(>90%,3+),PR(>80%,2+),HER2(1+),CK7(+),GATA-3(+),GCDFP-15(部分弱+),Ki-67 10%,与原发肿瘤表型(Ki-67 30%)基本一致,但Ki-67指数下降,提示骨髓微环境可能影响肿瘤增殖活性。骨髓穿刺涂片显示大量大小不一的圆形或类圆形细胞,散在、成簇或成团分布,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疏松,核仁隐约可见,胞质嗜碱性,部分胞质内可见空泡。骨髓活检HE染色示异型上皮样细胞,呈索状、小巢状或小梁状排列,并导致正常造血组织减少,局部伴纤维化及坏死。结论 乳腺癌骨髓转移的确诊主要依赖PET-CT/MRI影像学评估及骨髓活检病理学分析,其中骨髓活检联合免疫组化可提供明确诊断依据。骨髓涂片可观察到癌细胞致密片状、小巢状或索状分布,胞质丰富,染色较浅或出现空泡,核仁可见,而骨髓活检可进一步证实肿瘤细胞浸润骨髓间质,伴正常造血抑制。骨髓转移的免疫表型通常与原发肿瘤一致,但部分病例Ki-67指数下降,提示肿瘤增殖活性可能受骨髓微环境影响。对于临床上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且PET-CT提示骨髓弥漫性高代谢的乳腺癌患者,需警惕骨髓转移的可能,建议行骨髓穿刺及活检以确诊。
张九存马爱玲韩朝阳张玉英马莉琼梁爽李霞石磊
关键词:乳腺癌骨髓转移病理组织活检
老年三阴性乳腺癌组织GST-π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2016年
目的探讨GST-π在老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9例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TNBC标本,其中年龄≥60岁(老年组)55例,年龄<60岁(非老年组)4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ST-π、Top-Ⅱ和Ki-67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GST-π表达与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等的相关性,以及与Ki-67、Top-II表达的关系。结果 TNBC患者中,50例为GST-π阳性,49例阴性;GST-π阳性率在老年组(63.64%)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阳性率(34.09%)(P<0.05);在TNBC组织中病理分级为高-中分化的GST-π阳性表达率显著性高于低分化者(P<0.05);老年组TNBC组织中GST-π阳性表达在Ki67表达时显著性高于阴性者(P<0.05);非老年组TNBC中,GST-π阳性表达率在Top-II阳性表达时明显低于Top-II阴性者(P<0.05)。结论老年TNBC患者可能对GST-π相关化疗药耐药性更强,癌组织增殖活性越高者耐药性也更强,预后更差,检测GST-π表达对指导TNBC患者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马莉琼黄辰黑静雅
关键词:GST-Π三阴性乳腺癌老年人
ARLDHD评分系统: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及风
目的:研究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及建立评价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风险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研究了从2013年6月到2015年5月在我院脊柱外科初次行椎间孔镜手术的409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我们收集...
黑龙赵建国马莉琼马秀才尚雁冰丁惠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评分
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血管母细胞瘤患者18例,复阅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并全部做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8例患者均为散发病例,16例首发,2例复发,首次发病年龄8~61岁。15例肿瘤位于小脑,2例位于脊髓,1例位于桥小脑角。术前影像学均提示占位,镜下肿瘤由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间质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毛细血管及间质细胞Vi M均阳性,血管内皮细胞CD34阳性,间质细胞EGFR阳性12例,NSE阳性10例,S-100阳性9例,Ki-67指数较低。结论血管母细胞瘤多见于中青年的小脑和脊髓,但儿童患者并不少见,脊髓及小脑以外的神经系统,比如垂体柄、鞍上、软脑膜及颅神经、桥小脑角也可发病。临床症状与具体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典型病例的影像学结合病理学通常可以诊断,但应结合免疫组化和其他组织学对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
田海萍黑静雅马莉琼孙金萍
关键词:血管母细胞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法
大鼠横型腹直肌缺血肌皮瓣模型血运特点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缺血肌皮瓣模型,观察其血运特点,为临床乳房重建术中该皮瓣的有效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以大鼠右侧腹壁下血管为蒂的上位横型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TRAMf),根据血运情况划分为I、II、III和IV区,并将制成的肌皮瓣原位缝合于手术切口处。分别于术后第5天、10天随机处死实验大鼠。通过大体观察、肌皮瓣成活区面积分析、肌皮瓣组织学切片、肌皮瓣微血管计数等,比较不同区域肌皮瓣血运情况。结果大鼠横型腹直肌缺血肌皮瓣I、II完全成活。III及IV区有不同程度坏死,以IV区明显。术后第5天坏死区域和正常区域界限明显。肌皮瓣成活率术后第5天为(51.77±8.70)%,第10天为(50.10±1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2,P=0.744);术后第5天和第10天肌皮瓣Ⅱ区单位视野下微血管计数均高于Ⅳ区(P<0.01)。坏死肌皮瓣所形成的痂壳颜色深黑、坚硬,不易剥脱;光镜下观察肌皮瓣切片,可见所有肌皮瓣坏死区组织学形态基本相似,均表现为急性炎症,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多数肌皮瓣的肌层表现为肌坏死。结论原位大鼠横型腹直肌缺血肌皮瓣模型,在I区及II区行皮瓣血运良好,超过该范围血运较差,极易坏死。
马赞林王毅马莉琼余建军
关键词:血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