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英
- 作品数:19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内镜下诊断炎症性肠病联合四种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为探讨内镜下诊断炎症性肠病联合测定血清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抗胰腺腺泡抗体(PAB)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结肠镜下诊断20例溃疡性结肠炎(UC组)、10例克罗恩病(CD组)、10例肠道疾病组患者,5例健康对照组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血清中的ANCA、ASCA、IGA、PAB水平。结果 4组中AN CA的阳性率分别为60%(12例)、20%(2例)、10%(1例)、0%(0例);ASCA的阳性率分别为20%(2例)、50%(5例)、10%(1例)、0%(0例);GAB的阳性率分别为10%(1例)、10%(1例)、10%(1例)、0%(0例);PAB的阳性率分别为5%(1例)、10%1例)、0%(0例)、0%(0例);4组抗体联合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0%(16例)、90%(9例)、30%(3例)、0%(0例)。结论内镜下诊断炎症性肠病联合ANCA、ASCA、GAB、PAB检测可提高诊断率,同时可作为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一种非创伤性诊断方法。
- 庞澜朱勇荷吴江马秀英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大鼠胃黏膜组织Syk、Survivin蛋白、P53及AMP-18 mRNA表达和胃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大鼠胃黏膜组织Syk、P53、Survivin及AMP-18 mRNA表达和胃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体重180~200 g SD大鼠分为A、B、C、D 4组。A组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B组、C组和D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建立大鼠胃癌模型,1~8周给予大鼠自由饮水,水中的MNNG溶液浓度为100μg/ml(内含4 mg/l吐温20和20 mg/l的维生素D3);9~16周MNNG溶液浓度增加至150μg/ml,17~24周MNNG溶液浓度为180μg/ml。分别于第8周(B组)、第16周(C组)及第24周(D组)处死大鼠取材。HE染色切片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Syk蛋白和Survivin蛋白水平,Q-PCR法测定胃黏膜P53和AMP-18 mRNA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A组、B组胃黏膜组织结构正常,无炎性细胞浸润;C组胃黏膜局部有破损,细胞核增大、轻度异型,提示胃癌早期;D组胃黏膜下层及肌层有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形态不规则,核质比增大,表明胃癌进展期。免疫组化提示B组、C组和D组胃黏膜组织Syk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Survivin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与A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Q-PCR表明C组和D组胃黏膜组织P53 mRNA表达上调,AMP-18 mRNA表达下调,且D组胃癌进展后,P53和AMP-18 mRNA水平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胃黏膜组织Syk蛋白、AMP-18 mRNA表达随着胃癌病变程度的进展明显下降,而Survivin蛋白、P53表达则显著上升。
- 吴江吴涛陈鹏庞澜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马秀英包辉朱勇荷岳跃明张荔霜
- 关键词:SYKP53
- 一种消化内镜消毒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毒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消化内镜消毒装置,针对现有消化内镜消毒装置使用位置固定,且消毒清洗工作需要分开处理,增加了工作步骤,清洗效率较低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收集箱和消...
- 吴江陈鹏马秀英岳跃明张荔霜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庞澜朱勇荷
- 研究新时期消化内镜中心护理工作模式思考
- 2020年
- 研究新时期消化内镜中心护理工作模式思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78例在本院接受消化内镜颈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入参照组与综合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来以记录,综合组予以综合护理来以记录,对比疼痛程度、诊疗时间与诊疗依从性。结果:综合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诊疗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的诊疗依从率是97.44%,参照组患者的诊疗依从率是76.92%。结论:对于消化内镜中心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可提升患者的诊疗依从性,缩短诊疗时间,缓解其疼痛感受。
- 陈鹏刘石琳马秀英吴江庞澜
- 关键词: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
- 血清胆汁酸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2002年
- 血清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的代谢产物,其生成与代谢和肝脏有密切关系,因此血清中胆汁酸水平是反映肝实质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1].现将我院各型肝炎51例血清胆汁酸测定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 蒋莹丁永年马秀英
- 关键词:血清胆汁酸病毒性肝炎TBA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被引量:18
- 2021年
- 目的构建消化道早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术后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5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ESD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25)、对照组(n=53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ESD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OR=3.59,95%CI:1.72~6.86,P=0.000)、操作时间>90 min(OR=1.67,95%CI:1.18~3.73,P=0.008)、最大病灶直径≥3 cm(OR=1.55,95%CI:1.23~3.12,P=0.002)、病灶位于直肠(OR=1.71,95%CI:1.26~3.98,P=0.012)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的AUC为0.865(95%CI:0.849~0.976,P=0.000),准确率82.32%、敏感度84.00%、特异度82.24%、临界值为0.545。结论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出血与高血压、操作时间、病灶直径及病灶部位有关,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个体ESD术后出血风险。
- 吴江吴涛庞澜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马秀英陈鹏朱勇荷
-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
- 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治疗价值
- 2020年
- 探讨消化道早癌患者选用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价值。方法:取2017.04~2020.02本院收治20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研究,以随机数字表为依据分为2组,对照组(n=100选用常规内镜诊断+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试验组(n=100选用消化内镜诊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检查质量、手术指标。结果:消化内镜检查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图像质量,P<0.05。试验组手术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道早癌患者选用消化内镜技术诊断、治疗价值较常规内镜检查、剖腹手术效果理想,且消化内镜技术诊疗创伤小、安全性高。
- 吴江吴涛陈鹏马秀英
-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对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对对照组150例患者进行治疗,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研究组150例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其肠粘连梗阻、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血清肿瘤因子的水平均较低,其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各项目的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与采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相比,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治疗可减轻其手术的创伤,缩短其术后恢复的时间,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血清肿瘤因子的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 吴江庞澜朱勇荷马秀英岳跃明张荔霜
- 关键词:早期胃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抑癌因子miR-10a抑制Tiam1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miR-10a抑制Tiam1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获取胃上皮组织细胞及胃癌组织细胞,利用q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两种细胞中mi R-10a表达与Tiam1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胃癌细胞S746T及正常胃粘膜细胞RGM-1和NGEC中mi R-10a表达与Tiam1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将mi R-10a mimic和mi R-10a inhibitor转染HS746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S746T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TranswellTM实验检测HS746T细胞的侵袭能力,q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和Bax以及周期相关蛋白P21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实验检测Tiam1是mi R-10a的作用靶点。已构建的Tiam1高表达的Tiam1-pcDNA3.1质粒和敲除Tiam1基因的PX458质粒分别转染HS746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TM实验检测HS746T细胞的凋亡及侵袭能力。结果:与胃上皮组织细胞相比,早期胃癌临床组织细胞中mi R-10a表达降低,Tiam1的m RNA及蛋白表达升高;mi R-10a的表达与早期胃癌患者的肿瘤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和肿瘤分期无关;与正常胃粘膜细胞RGM-1和NGEC相比,胃癌细胞HS746T中的mi R-10a表达降低,而Tiam1蛋白表达升高;mi R-10a可抑制HS746T细胞侵袭,促进细胞凋亡,使其停滞于G0/G1期;mi R-10a靶向作用于Tiam1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减少Tiam1的蛋白表达;Tiam1可抑制HS746T细胞凋亡,促进HS746T细胞侵袭。结论:mi R-10a靶向作用于Tiam1基因的3’UTR,抑制HS746T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促进HS746T细胞凋亡。
- 吴江阿里木江•阿不都热合曼庞澜朱勇荷马秀英陈鹏张荔霜岳跃明
- 关键词:胃癌TIAM1细胞凋亡细胞侵袭
- 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内镜诊疗评价
- 2020年
-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内镜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58例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诊断、治疗效果。结果:58例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患者,25例结石嵌顿于乳头开口,20例嵌顿于乳头中部,13例嵌顿于乳头根部。内镜操作平均时间(20.13±14.15)分钟,嵌顿结石总清除率82.76%(48/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7%(3/58)。结论:内镜在十二指肠乳头结石嵌顿诊断及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吴江马秀英陈鹏张荔霜岳跃明
- 关键词: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