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敏敏

作品数:11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新石器
  • 6篇石器
  • 5篇青铜
  • 5篇青铜时代
  • 4篇聚落
  • 3篇史前
  • 3篇同位素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聚落形态
  • 2篇遗址
  • 2篇碳同位素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全新世
  • 2篇考古
  • 1篇东北部
  • 1篇动物考古
  • 1篇研究团队
  • 1篇早期铁器时代

机构

  • 11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11篇马敏敏
  • 6篇董广辉
  • 5篇贾鑫
  • 2篇安成邦
  • 1篇董惟妙
  • 1篇任乐乐
  • 1篇陈发虎
  • 1篇吉笃学
  • 1篇汪海斌
  • 1篇吴铎
  • 1篇刘姣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地理学核心问...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北部官亭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8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官亭盆地史前群发性自然灾害对齐家文化时期大型聚落喇家遗址毁灭的影响是近20年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研究焦点多集中在自然灾害对单一遗址的影响,该盆地内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该时段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依据官亭盆地内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点的位置、海拔和面积,探讨盆地内该时段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仰韶文化晚期(5500~5000cal a BP),盆地内黄河三级阶地上出现4处遗址,聚落分布范围较小;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5300~3600cal a BP),遗址数量、聚落规模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聚落分布整体向靠近黄河的海拔较低的区域移动;辛店文化时期(3400~2700cal a BP),遗址数量和聚落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聚落范围收缩,聚落分布发生空间分异,一部分向高海拔移动,另一部分则处于低海拔位置.结合研究区周边的全新世气候记录、考古及古洪水资料,显示官亭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演变和分布范围密切相关,而大区域文化格局的演变又受到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石器-青铜时代官亭盆地聚落海拔高程的空间分布则主要受到生业模式变化的影响,尚无证据显示其与古洪水事件有紧密关联.
崔一付刘雨嘉马敏敏
关键词:聚落演变古洪水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
本文依据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所获得的新石器-青铜时代(5290-2600 cal.aBP)的遗址数据(遗址位置和面积),利用聚落等级和等级规模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结果发现:(1)马家...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
关键词:遗址聚落形态
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
本文依据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三次文物普查所获得的新石器-青铜时代(5290-2600 cal.aBP)的遗址数据(遗址位置和面积),利用聚落等级和等级规模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结果发现:(1)马家...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
关键词:遗址聚落形态
文献传递
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被引量:10
2022年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文章总结分析了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沿线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的动植物遗存资料,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数据和古DNA等领域的进展,梳理了史前农牧业扩散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10500~6000a BP东西方农牧业交流通道尚未贯通,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主要生业为种植小麦、大麦和饲养牛羊猪等家畜,东段人类主要生业从狩猎采集逐步转变为粟黍农业,狩猎仍占重要地位;6000~4000a BP欧亚草原成为重要的农牧业交流通道,草原中南部出现了最早的东西方农业元素交汇信号,草原之路-绿洲之路东段大部分地区粟黍农业和家猪饲养的重要性增强;4000~2200a BP农牧业传播以绿洲通道为主,粟黍西传对草原之路-绿洲之路西段人类生业的影响在3000a BP后有明显体现,中段绿洲农业和牧业交错发展,东段生业模式格局显著变化且呈现空间分异.农牧业人群扩散交流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沿线地区生业模式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评估.
董广辉杜琳垚杨柳卢敏霞仇梦晗黎海明马敏敏陈发虎
关键词:动物考古
兰州大学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考古研究团队成果简介
2021年
兰州大学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陈发虎院士牵头创建,旨在理解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演化、人群流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农业起源和传播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该团队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定居的过程与动力、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以及新石器-青铜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16年成立了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新石器-青铜时代人地关系.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等项目的支持下,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取得了多方面科研创新与发现.
董广辉马敏敏任乐乐
关键词:青铜时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考古史前人类
青海省化隆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依据青海省化隆县考古调查获得的新石器-青铜时代(5.3~2.6kaB.P.)的遗址位置和面积,尝试利用聚落等级和等级规模的方法分析该县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聚落形态演变过程,并结合研究区周边地区的全新世气候记录和考古研究资料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马家窑文化时期(5.4~4.0kaB.P.),化隆县出现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整合的聚落系统,可能与适宜气候背景下,农业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有关;齐家文化时期(4.2~3.8kaB.P.),化隆县人口规模未发生显著变化,没有出现聚落等级,聚落系统结构简单,各聚落之间为平等竞争关系,可能与区域聚落分布特征改变有关;3.6~2.5kaB.P.,化隆县人口规模增加,三级等级聚落系统明显整合,可能是卡约文化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生计方式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因此,气候变化、生计模式和人口流动是化隆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演变和社会组织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
马敏敏董广辉贾鑫张占仓
关键词:聚落形态气候变化
公元前两千纪河湟及其毗邻地区的食谱变化与农业发展——稳定同位素证据
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间高强度的人群与文化交流.研究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对理解欧亚大陆青铜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至关重要.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两个独立农业起源中心——西南亚和中国——就是通过这个跨越欧...
马敏敏
关键词:农业发展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生存环境变迁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2025年
青藏高原人类生存环境变迁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在简要回顾青藏高原过去环境变化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冰期-间冰期及全新世的温度、湿度、植被、风沙活动等地理要素或自然景观变化的研究,总结揭示了青藏高原多时间尺度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格局与机理;并结合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以来考古遗址的测年数据,辅以考古学、遗传学、语言学、植物考古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生存环境变迁对史前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环境演变具有高度的时空一致性,呈现出冰期冷干、植被稀疏,间冰期暖湿、植被繁盛的变化特征.(2)全新世亚轨道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夏季温度普遍呈现“早-中全新世大暖期”模式,而年均温变化则不同且记录差异明显,这可能与年均温度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偏差与区域差异等有关.就湿度而言,同时受夏季风和西风环流影响的青藏高原北部(特别是东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湿度增加,这与夏季风主控的高原南部地区降低的湿度变化趋势不同,呈现出全新世湿度南北反位相变化格局.此外,全新世青藏高原存在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但在对北大西洋冷事件的响应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陆地生态景观方面,孢粉组合揭示的青藏高原植被演替整体响应夏季风的变化,全新世以来呈现森林植被退缩、草地/草甸植被扩张的态势;风沙活动和古土壤发育综合年代表明,高原东北部风沙活动在早全新世最活跃,而古土壤在中-晚全新世最为发育,但目前高原南部风沙活动的时空演化格局尚不明晰.(3)冰期-间冰期尺度上,史前人类倾向于在相对温暖、生物资源更丰富的间冰期从周边地区向青藏高原扩散,而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冰期则制约了史前人
肖奇立吴铎王涛郭世龙许佩瑶黄晶花芦永秀夏欢高玉马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全新世
碳同位素在史前栗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碳同位素值总体偏正。这一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检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能够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数据库,将会为粟和黍的鉴别提供依据。
安成邦吉笃学董广辉王辉董惟妙贾鑫马敏敏
关键词:史前碳同位素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2025年
持续增温和显著增强的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生态系统,生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过去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为人类有效应对正在经历的全球快速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信息.跨学科综合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潜在机制已成为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马敏敏董广辉张虎才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