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英
- 作品数:47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 我国维、汉族CCR532、CCR2-64I、CX3CR1-V249I和CX3CR1-T280M多态性分析及其对HIV感染的影响被引量:3
- 2006年
- 马丽英蒋为赵全壁冯毅洪坤学邵一鸣
- 关键词:CCR2-64ICCR5△32多态性分析汉族维族
- 我国HIV耐药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 邵一鸣马丽英罗凤基邢辉刘俊义廖玲洁
- 该成果属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其他学科领域。成果从流行病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层面对中国HIV耐药毒株的发生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发现点包括:建立达到国际规范的HIV耐药监测检测技术平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
- 基于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未治疗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使用分子网络方法分析2009—2017年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未治疗的16~25岁HIV-1感染者流行特征,为精准防控和降低HIV-1在德宏州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筛选HIV-1感染者,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提取RNA用以扩增HIV-1 pol区序列,使用HIV-TRACE程序构建分子网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3名入组感染者中,中国籍319名(55.67%)、缅甸籍254名(44.33%);男性351名(61%),女性222名(39%);异性性传播404名(HET,70.51%),注射毒品110名(PWID,19.20%),男男性行为者51名(MSM,8.9%);亚型包括独特重组型193个(33.68%)、流行重组型201个(CRF,35.1%)、C亚型156个(27.23%)、B亚型23个(4.01%)。通过HIV-TRACE构建的83个分子网络涉及249名感染者,86.7%的网络由CRF01AE,C或URF构成,49%为中缅混合网络(41/83),缅甸籍进入中缅混合网危险度高(AOR=2.676,p=0.002);中国籍男性PWID网络同配性为0.34,缅甸男性PWID为0.20,MSM为0.18。结论中缅边境德宏州存在潜在的HIV-1跨境传播风险;需注意MSM和缅甸籍男性PWID人群与其他传播途径混合传播的现象。
- 丁奕博陈敏王继宝冯毅甘梦泽汪立杰林倩茹何林马艳玲韩孟杰马丽英
- 关键词:HIV-1中缅边境
- HIV-1广谱中和抗体分离鉴定和中和表位特异性研究进展
- 2021年
- 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汪立杰马丽英洪坤学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单克隆抗体表位
- HIV进入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耐药性发生趋势被引量:1
- 2008年
- 艾滋病病毒(HIV)进入抑制剂,是继抑制HIV复制药物,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之后的新一类抗HIV药物,主要作用在HIV进入细胞环节,是抗HIV新药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HIV进入细胞需经过多个步骤,因此各类进入抑制剂的作用靶点各不相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如同可产生对抗其他类抗病毒药物一样,HIV亦可产生针对各类进入抑制剂的耐药毒株。鉴于HIV进入抑制剂除T-20和Maraviroc外,多处于临床前研究,缺乏临床阶段的数据。该文将主要对各类HIV进入抑制剂的作用靶点,以及进入抑制剂耐药毒株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介绍。
- 孙坚萍马丽英邵一鸣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进入抑制剂耐药性
- 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IV-1 gp120准种特征差异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HIV-1 gpl20准种在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的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治疗方案为AZT+NVP+3TC的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浆样本,包括病毒抑制(vs)组12例,治疗失败(TF)组12例。采用单基因组扩增技术获得gp120准种序列,分析比较遗传多样性、氨基酸长度、潜在糖基化位点及特征性氨基酸的特点。结果本研究共获得gpl20序列365条序列,其中vs组168条(6-20条),TF组197条(7-28条)。TF组的gpl20准种复杂度高于v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3);TF组的gpl20准种ds及dN中位数均高于vs组(P=0.017;P=0.002)。TF组HIV-1准种gpl20氨基酸长度长于VS组(P=0.001)。TF与vs组的gpl20准种相比共有9个氨基酸位点存在明显差异,多数分布在V1/V2区(6/9,66.6%)。结论不同治疗效果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的HIV-1gpl20准种基因特征存在差异,TF组患者来源的HIV-1准种遗传多样性更高。
- 欧阳雅博孔德生王彦王琛李臻鹏焦洋殷倩倩陈德喜马丽英
- 关键词:GP120准种
- 基于HIV-1 pNL4-3构建含CRF07_BC V3的嵌合分子克隆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在感染性克隆pNL4-3骨架上构建含CRF07_BC V3的嵌合分子克隆。方法通过融合PCR将CRF07_BC pXJDC13的V3环与pNL4-3的env骨架进行融合并克隆至pNL4-3上。经过鉴定后将阳性V3嵌合克隆pNL4-3/XJDC13V3转染到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并检测病毒的感染性。V3嵌合病毒的细胞嗜性分别用Ghost细胞系和MT-2细胞进行测定。结果利用融合PCR克隆方法在pNL4-3骨架上成功构建了含CRF07_BC pXJDC13 V3的嵌合分子克隆pNL4-3/XJDC13V3。该嵌合病毒利用的辅助受体为CCR5,不能利用CXCR4,也不能在MT-2细胞上诱发合胞体。结论在pNL4-3骨架上成功构建了含CRF07_BC pXJDC13 V3嵌合分子克隆pNL4-3/XJDC13V3。该嵌合分子克隆为进一步研究CRF07_BC嗜性转变中V3关键位点提供了有利工具。
- 张磊王彦马丽英王海宁邵一鸣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V3嵌合病毒
- HIV-1 CRF07_BC病毒适应性的体外生长竞争试验的建立
- 2021年
- 目的:通过突变的方式构建含有鼠Thy1.1基因或鼠Thy1.2基因的HIV-1 CRF07_BC感染性克隆,建立CRF07_BC亚型体外竞争试验。方法:用鼠Thy1.1基因和鼠Thy1.2基因替换CRF07_BC亚型感染性克隆pXJDC6291-13 Nef区前218个碱基,构建成CRF07_BC感染性克隆BCEA1和BCEA2质粒。BCEA1和BCEA2进行293T细胞转染后获得病毒,测定病毒滴度,以等比例病毒含量共感染PM1细胞,在感染的第3、4、5、6天收集细胞并用Thy1.1和Thy1.2特异性抗体标记细胞,并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病毒适应性。通过"TFitness"程序(http://bis.urmc.rochester.edu/vFitness)计算病毒相对适应性。并观察耐药位点K103 N、多态性位点K166R相对于CRF07_BC亚型相对适应性的影响。结果:CRF07_BC亚型BCEA1和BCEA2两病毒的相对适应性(1+s)结果为1.06±0.23693,无统计学差异,建立了CRF07_BC亚型体外生长竞争性试验。利用该体外生长竞争试验验证K103 N和K166R突变株与野生株的相对适应性,BCEA2-K103 N/BCEA1相对适应性是0.728282±0.16608、BCEA2-K166R/BCEA1是0.883385±0.19023、BCEA2-K103 N+K166R/BCEA1是0.804604±0.06164。K103耐药位点突变株与野生株相对适应性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建立HIV-1 CRF07_BC病毒适应性的体外生长竞争试验,基于该体外竞争试验,HIV-1 K103 N的耐药毒株的病毒适应性降低。
- 何林焦洋丁奕博张媛媛林倩茹汪立杰李丹洪坤学马丽英
- 关键词:HIV-1
- TZM-b1细胞系检测我国HIV-1病毒表型耐药性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利用TZM-b1细胞系检测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对逆转录酶抑制剂(AZT、d4T、ddI、NVP)的药物敏感性,并用该方法检测中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方法用两种实验室适应毒株SF33和ⅢB来评价TZM-bl细胞方法的敏感性;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法分离扩增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临床毒株;用TZM-b1法检测16例临床毒株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表型耐药。结果AZT、d4T、ddI、NVP对SF33/ⅢB毒株的抑制50%病毒复制的药物浓度(IC_(50))分别为0.009/0.005μumol/L、0.125/0.113μmol/L、0.495/1.905μmol/L、0.093/ 0.045μmol/L。16例临床分离毒株中分别有13(81.396)株、13(81.396)株对AZT和NVP耐药。其中7株(53.8%)显示对AZT高度耐药;对NVP耐药的均为高度耐药,其中8株IC_(50)升高1000倍以上。结论TZM-b1细胞系可用来快速检测HIV-1病毒表型耐药。我国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表型耐药主要表现为对AZT和NVP耐药。
- 孙坚萍马丽英黄江虹余小玲徐维泗纪燕黄洋邵一鸣
- 基于深度测序比较HIV-1血浆RNA与前病毒DNA的准种变异
- 目的:通过深度检测血浆HIV-1 病毒RNA 和全血前病毒DNA 的pol 基因序列,分析两者之间耐药准种的变异差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纳入我国河南、安徽地区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既往献血的43 例HIV-1 感染者为研...
- 殷倩倩马丽英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