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非洲 作品数:60 被引量:773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太湖五里湖生态修复示范区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被引量:27 2012年 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常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这种生态系统修复方式对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太湖五里湖水质的改善效果,论文研究了五里湖生态修复区与未进行任何修复的对照湖区为期6个月(2010年7~12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以及悬浮质(TSS)浓度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区低43.4%、48.3%、65.5%和78.9%,透明度则明显升高,约为对照区的3倍。本研究表明以鱼类清除和沉水植被恢复为主要手段的生态系统修复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亚热带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水体的水质。 章铭 于谨磊 何虎 李宽意 陈非洲 关保华 胡耀辉 苏雅玲 杜瑛珣 刘正文关键词:生态修复 水质改善 普达措国家公园淡水甲壳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该研究于2011年8月调查了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淡水甲壳动物多样性现状。结果表明,该区域共计淡水甲壳动物11科24属29种,其中,拟卤虫属、密刺低额溞和微齿北镖水蚤为国内新记录;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要淡水甲壳动物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2.8%;淡水甲壳动物区系以广布种和古北区物种为主,分别为48.3%和37.9%,特有种为10.4%,东洋区物种仅为3.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借鉴"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保护方式,对国家公园甲壳动物栖息的水塘环境进行单独保护。 舒树森 陈非洲 杨君兴 杨晓君 陈小勇关键词:多样性 区系 太湖群体微囊藻对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生长和繁殖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6 2012年 富营养湖泊中蓝藻水华对枝角类种群和群落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自然条件下群体微囊藻对大型枝角类溞属不同种类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两次为期各10 d的模拟实验,利用过滤后的太湖原水模拟群体微囊藻(20~100μm和100~200μm)添加对大型枝角类同形溞(Daphnia similis)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两次实验的同形溞均大量存活,不同浓度和颗粒大小的群体微囊藻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不同,添加群体微囊藻的同形溞的生长和繁殖显著大于未添加微囊藻的.说明在自然条件下藻毒素对同形溞种群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形溞能够与微囊藻水华共存,其种群特征与微囊藻群体大小组成和生物量有关. 戴曦 陈非洲关键词:藻毒素 种群 太湖 浅水湖泊底栖-敞水生境耦合对富营养化的响应与稳态转换机理:对湖泊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32 2020年 浅水湖泊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由分布在底栖生境中的底栖植物和生活在敞水生境中的浮游植物组成.底栖植物主要包括维管束沉水植物和底栖藻类等,浮游植物则主要为浮游藻类.贫营养浅水湖泊湖水营养盐浓度低,透明度高,底栖植物因能直接从沉积物中获取营养盐,往往是浅水湖泊的优势初级生产者.随着外源营养盐负荷的增加,湖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不断升高,浮游植物受到的营养盐限制作用减小,加上其在光照方面的竞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湖泊的优势初级生产者,湖泊逐步从底栖植物为优势的清水态转变为浮游植物为主的浑水态,即稳态转换.在稳态转换过程中,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综述了浅水湖泊沉积物性质和生物(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群落结构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底栖植物、浮游植物之间竞争优势和底栖敞水生境间磷交换的影响,探讨了富营养化驱动的底栖敞水生境耦合过程变化和稳态转换机理.了解浅水湖泊底栖敞水生境耦合过程与稳态转换机理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有重要意义.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修复实际就是重建其清水态,在制定修复目标时应该关注评价清水态的指标,如透明度、浮游植物生物量、底栖植物的覆盖度或优势度等.在开展湖泊修复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时,应该重点关注对底栖敞水生境耦合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如沉积物磷释放和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控制以及底栖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恢复等有关技术. 刘正文 张修峰 张修峰 陈非洲 关保华 杜瑛珣 关保华 张永东关键词: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稳态转换 一种利用鱼类与底栖动物协同促进沉水植物生长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鱼类与滤食性底栖动物协同效应促进沉水植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可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领域。本方法通过增强沉水植物对光照的获取途径实现,包括在以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生态修复的水域,投放河蚌;在河蚌投... 于谨磊 刘正文 关保华 陈非洲文献传递 关于淡水浮游动物和原生动物分开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8 2016年 《湖泊科学》编辑部:国内关于淡水浮游动物的文章中,一般浮游动物包含四大类,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枝角类和桡足类又合称为浮游甲壳动物.除了这四大类外,浮游动物还包括软甲类甲壳动物(如糠虾、钩虾等)、水生昆虫(如幽蚊等)、水蜘蛛、丰年虫、淡水水母、浮游贝类幼虫等,由于这些类群在淡水水体中分布有限,尤其在敞水区,一般的浮游动物研究并不包括这些类群。 陈非洲关键词:淡水浮游动物 原生动物 浮游甲壳动物 水生昆虫 淡水水母 淡水水体 基于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的抚仙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2025年 浮游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界干扰和水体环境变化敏感,监测其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并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调查,但其与传统形态学鉴定在浮游动物多样性检测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抚仙湖进行了2周年的季节性野外调查,比较eDNA技术和形态学鉴定在检测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上的异同。研究结果显示:(1)在对抚仙湖2014年和2015年的季节性周年监测中,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与形态学鉴定检测到的浮游动物alpha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eDNA技术在野外季节性周年监测中的可行性;(2)与形态学鉴定相比,基于COI基因高通量测序的eDNA技术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种数,但是eDNA技术能确定到属的轮虫物种数少于形态学鉴定;(3)两种方法均发现抚仙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时间衰减变化趋势,eDNA技术比形态学鉴定更能辨别出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组成间的差异。尽管eDNA技术在检测轮虫物种数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存在局限,但其在检测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利用野外周年监测样品,尝试将eDNA技术应用于湖泊浮游动物检测,发现基于COI基因的eDNA技术在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辨别中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但在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和水生态监测中推广该技术前需完善基因数据库。 任艺晨 范方威 席贻龙 陈非洲 李芸 李芸 李芸 顾于 李化炳关键词:形态学鉴定 浮游动物 多样性 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27 2006年 从湖泊富营养化的自然演化、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及其内源污染机制、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和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特别是围绕占中国淡水湖泊总数达70%左右的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与控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湖泊也有可能富营养化,特别是浅水湖泊更容易富营养化.推断其原因可能与洪水有关.浅水湖泊中的沉积物在风浪作用下发生悬浮,致使沉积物中大量的营养盐释放出来并进入上覆水,为生物生长所利用,这是浅水湖泊内源污染负荷较深水湖泊重的原因所在.蓝藻水华暴发是湖泊富营养化之后生态系统的一种异常响应,其发生的原因与湖泊物理环境如光照(或透明度)、温度和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有关,也与湖泊化学环境,如氮、磷浓度及其氮、磷比值等有关,还有形成水华的蓝藻本身的某些生理特性有关,如伪空泡及抗拒紫外伤害的能力,从而在对光照和营养盐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等特性,这种竞争优势在浅水湖泊中尤为明显.而浅水湖泊“水浅”的特性,也使得营养盐负荷和蓝藻水华的控制难度加大.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与控制应该遵循控源、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对于湖泊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导致的内源污染控制,既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机械的方法和生物的办法,甚至是仿水生植物的方法.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就是把富营养化的藻型湖泊生态系统转化为草型生态系统.要实现这样的改变,必须首先改善环境条件.在现阶段,把生态修复的重点放在水生植物种植上是有盲目性的,而应该放在环境改善上.由于各个湖泊类型不同,因此,各种治理的技术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实施. 秦伯强 杨柳燕 陈非洲 朱广伟 张路 陈宜瑜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内源污染 生态恢复 一种湖泊污染物机动拦截与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湖泊污染物机动拦截与导流装置,包括固定围隔和机动围隔。固定围隔设置在需要保护水源岸边的水中,固定围隔或者固定围隔与岸边之间围成有缺口的污染物汇集处理区;机动围隔连接在所述污染物汇集处理区的缺口一侧,导... 刘正文 关保华 胡耀辉 李宽意 陈非洲文献传递 夏季蓝藻水华期间太湖河口区和敞水区纤毛虫群落组成及水平分布 被引量:3 2014年 在太湖北部主要河口区及敞水区域采集纤毛虫样品,并用定量蛋白银法进行分析。河口区设10个采样点,敞水区设14个采样点。调查中共检出3纲15目60属的105种纤毛虫,种类最多的是钩刺目(21种),其次是寡毛目(20种)。纤毛虫优势种及其在河口区和敞水区占总丰度比例分别为:寡毛目的双叉弹跳虫Halteria bifurcate Tamar(12.3%、18.1%)、大弹跳虫H.grandinella Dujardin(12.3%、10.9%)、短列裂隙虫Rimostrombidium brachykinetum Krainer(8.0%、13.4%)、圆筒状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cylindrata Kofoid&Campbell(11.8%、4.5%)、盾纤目的银灰膜袋虫Cyclidium glaucoma Müller(3.1%、10.8%)。其他常见种类还有:前口目的趣尾毛虫Urotricha farcta Claparède&Lachmann、寡毛目的杯铃壳虫Codonella cratera Leidy、小裂隙虫R.humile Penard、奇异急游虫Strombidium mirabile Penard、小筒壳虫Tintinnidium pusillum Entz、缘毛目的水生钟虫复合种Vorticella aquadulcis complex和钟形钟虫V.campanula Ehrenberg。河口区和敞水区纤毛虫平均丰度分别为31407 cells/L(范围1 600—80 900 cells/L)和18618 cells/L(范围1225—36000 cells/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22.6μg/L(范围44.6—3119.7μg/L)和543.6μg/L(范围44.0—1570.4μg/L)。两个区域的优势类群相似,均以寡毛目、前口目、盾纤目和缘毛目为主。但河口区纤毛虫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敞水区的(P<0.05)。统计分析发现,食藻种类与叶绿素a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而食菌种类的丰度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由此推测,纤毛虫群落结构的空间差异可能与水华暴发程度有较大关系。 李静 卢文轩 张雷燕 陈非洲关键词:蓝藻水华 纤毛虫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