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涛

作品数:30 被引量:21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社会学
  • 11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社会
  • 6篇涂尔干
  • 5篇道德
  • 5篇社会学
  • 5篇霍布斯
  • 4篇官僚
  • 4篇官僚制
  • 3篇政治
  • 3篇契约论
  • 2篇代表者
  • 2篇源流
  • 2篇政治科学
  • 2篇社会契约
  • 2篇社会契约论
  • 2篇实证主义
  • 2篇权利
  • 2篇主权理论
  • 2篇主权者
  • 2篇主义
  • 2篇自然权利

机构

  • 20篇中国社会科学...
  • 8篇北京大学
  • 1篇福建社会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世界卫生组织

作者

  • 28篇陈涛
  • 1篇刘拥华
  • 1篇孙飞宇
  • 1篇王建民
  • 1篇孙菲
  • 1篇赵立玮
  • 1篇陈功
  • 1篇郑晓瑛
  • 1篇宋新明
  • 1篇王赟

传媒

  • 6篇社会
  • 4篇社会学研究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江海学刊
  • 2篇政治思想史
  • 2篇哲学门
  • 1篇学术月刊
  • 1篇中国人口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人口与发展
  • 1篇北大法律评论
  • 1篇学术评论
  • 1篇法哲学与法社...
  • 1篇历史法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1篇199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然状态的道德意涵:定位现代道德的开端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李猛有关霍布斯自然状态的讨论,本文力图指出,自然状态不仅仅是一个人性冲突状态或法权矛盾状态,而是具有某种积极的道德意涵。这集中在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上。正是自然权利,而不是原初缔约环节,构成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规范基础。自然权利不完全是一项主观权利,它同时还带有传统客观法权的正当意涵。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然权利"凭借国家权力的存在,成为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它的"自然性"又意味着它并不是由国家所制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人的自然并不是可以任意抟塑的质料,而是有其形式,并被明确界定为一种自然"权利"或正当,参与到政治生活的构建之中,这构成了现代思想不得不去回应的难题。
陈涛
关键词:自然状态自然权利道德
主权者:从主人到代表者——霍布斯的主权理论的发展
2014年
伟大的利维坦,所谓的国家(COMMONWEALTH)或STATE(拉丁语为CIVITAS)是由技艺所创造,只是一个人造人,尽管比自然人更高大、更有力量,但是自然人的保护和防卫却是它的意图。(L Introdiction:9-10)[1]一、Dominion与Representation面对《利维坦》中的授权理论,读者和研究者的本能反应是,霍布斯引入了理解主权者和公民关系的新视角。
陈涛
关键词:代表者主权者公民
涂尔干的道德统计学:源流、发展及困境被引量:8
2017年
早期涂尔干不仅借助道德统计学来分析社会潮流,而且借此来定义社会的正常类型。不过,在将统计分析应用到对自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统计学所得到的只是个人事实,而非社会事实。因此,它也无法解释社会事实。道德统计学与他从孔德那里继承而来的社会实在论,特别是他本人的集体表象理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自杀论》之后,涂尔干从风俗和社会潮流转向对道德理想的研究。
陈涛
关键词:实证主义风俗道德
无须德性的伦理生活 黑格尔论现代社会的理念被引量:1
2022年
比较黑格尔的伦理概念与古代伦理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澄清现代社会的理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是一个借助习惯、法律和政制搭建起来的、旨在塑造人的欲求和欲望的生活方式。对于处在自然德性和思虑德性之间的伦理空间而言,习惯、法律和制度并不是自足的,它们着眼并取决于德性。相比之下,在黑格尔那里,现代人无须具备多么高的德性,仅仅通过服从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就能够驯化自己的欲望,从而赢得他人的承认和自由。不过,我们需要反思,在法律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或许,这仍然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自身的文明传统中再度唤醒某种伦理特质,去驾驭这些理性化的法律和制度,营造出一种值得欲求的共同生活。
陈涛
关键词:欲望伦理德性市民社会
从人口抚养比到社会抚养比的探索分析被引量:34
2008年
作者认为"人口红利"的存在与否,并不单由人口年龄结构决定,还受人口规模、人口素质、就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于是作者在对人口抚养比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引入"标准消费人口"的概念,对不同年龄结构人口的消费状况进行统一,同时考虑不同产业的劳动人口就业率和产业之间的产出差异,并将标准化后的抚养比称为"社会抚养比"。研究发现,标准化后的实际抚养比很大程度上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
陈涛陈功宋新明郑晓瑛
关键词:抚养比产业结构
科学对抗明智——兼论霍布斯政治科学中的理想主义要素
2016年
我们习惯于根据人性论,特别是自然状态学说,将现代政治科学视为是现实主义的。本文试图论证,现代政治科学存在着一种双重理想化。它的人性分析并不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镜像反映,而是提取特定经验,对其加以改造,是一种反向的理想化。另一方面,它所提供的政治架构则是外在于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在双重理想化的对张之下,古代政治哲学所特别关心的以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意见为引导、寻求理论提升和完善、再反过来指导普通人道德实践的可能性被取消了。从霍布斯借助现代科学观念对明智所做的批评中可以看到,它的政治科学在根本上怀疑普通人的道德意见和道德实践的合理性,试图在日常生活之外,理性推演出一套道德准则和政治制度,直接来改造人们的日常生活。霍布斯之后的政治哲学、道德科学和社会科学仍然活动在他所建立的视野之中。
陈涛
关键词:霍布斯理想主义
笛卡儿的意志概念--理解Cogito的另一条线索
2014年
笛卡儿对意志追随理智下判断的强调,使意志看起来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能力。本文试图澄清,笛卡儿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力,它是自我决定的。意志构成了“我思”(Cogito)的基础性的行动。第一沉思中,不断推进的怀疑,正是意志先于理性,积极主动地朝向有待理智检查的对象。这尤其体现在意志反转,推动理智构想魔鬼时。这在排除了一切外在实存物体,包括身体,作用于理智的可能性的同时,使理智更为清楚和分明地感知到意志行动本身,进而完全专注于心智自身,从而感知到“我”的实存。“我在”的得出既不是亨利所说的自我感受,也不是马里翁所谓的原初他者对自我的作用,而是意志对理智的作用和理智对意志的感知。这一感知所构成的经验不同于对外在物体的表象,而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同一性的直接感知。第四沉思体现的则是无限的意志,在迈向真理的过程中,借助理性,自我规定界限,避免陷入任意决断,从而落入意见之中。这也正是意志的真正自由之所在。
陈涛
关键词:意志理智主动性
社会法则——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被引量:1
2017年
社会学以透过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抓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必然关系,即法则,并据此对社会生活进行预测为自己的目标。本文以法则概念为线索,分析了从现代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学科转换过程,“社会法则”概念得以产生的背景及其存在的局限。为了对抗大革命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基础,即契约论中的任意性因素,圣西门和孔德强调社会不是可以任由人的意志所更改的,而是受制于文明发展的自然法则。不过,当社会学认为单靠社会法则就足以解释各种现象,并据此来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规范性时,它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人类生活及人的行动的其他可能性。
陈涛
关键词:任意性社会契约论实证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公天下”:以康有为著述为中心被引量:4
2021年
近年来,国内一批社会理论研究者把“家”看作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关键。但这忽略了中国文化并不缺乏超越家的维度,尤其是“公天下”的理念。近代以来,正是康有为对公天下的言说,激活了儒家原本在公天下和家天下、仁与孝之间建立的关联,并提醒我们在家天下的礼制之外,儒家尚借助尧舜之道而寄托着一个公天下的理念,等待后人来“取法”。在《大同书》中,他通过拆解仁与孝的连带,把儒家在公天下与家天下之间所构建的统一拆解了。这导致公天下理念所倚靠的新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与历史中既有的国家和家族形态相互对立,从而成为一种激进的政治理念。
陈涛
关键词:公天下家天下
自我保存与公意--卢梭作为一个霍布斯主义者被引量:6
2012年
卢梭继承了霍布斯的自我保存原理,并以此来应对霍布斯遗留的问题:个人作为自我保存的判断者与普遍的自然法之间的张力;个人基于不可放弃的自然权利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在强调自然人的激情较之于理性的优先性的同时,卢梭推进了霍布斯对自然法的批判。为应对个体与国家的紧张关系,卢梭从自我保存推导出公意。借助公意,个人在完全转让自然权利的同时,仍然拥有作为自我保存的判断者的自由。不过,特殊意志与公意的对立的持存表明,卢梭没有完全处理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源于契约论论证权力合法性的要求。
陈涛
关键词:自我保存自然权利公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