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炎
- 作品数:5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 目的:观察并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3月,77例经病理确诊的Ⅲ-ⅣA、ⅣB期鼻咽癌患者分为试验组(41例):...
- 李媛媛郑峰金风吴伟莉陈海霞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李卓林
-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鼻咽癌诱导化疗调强放射治疗同步放化疗
- 鼻咽癌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顺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60例鼻咽癌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时辰组)和常规放化疗组(常规组),每组30例。所有病例均先采用两周期诱导化疗后行单纯放疗。两组化疗方案及用药剂量相同,DDP总量100 mg/m2,5-FU 1 g/m2·d,连用3 d,14 d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两组化疗后均用直线加速器给予鼻咽部相同的放疗剂量DT70 Gy/7周,2 Gy/次,5次/周。鼻咽部应用面颈联合野常规放疗DT 36 Gy/4周后,常规组缩野改为常规耳前野放疗DT 34 Gy/3~4周,时辰组改为后程三维适形放疗DT34 Gy/3~4周。结果 时辰组完全缓解率(CR)及有效率(CR+PR)分别为50%和100%,高于常规组的23.3%和93.3%,其中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93,P〈0.05)。1、 3、 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生存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常规组,时辰组化疗的骨髓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减低(χ2=4.285、4.344,P〈0.05)。结论 DDP+5-FU/CF增量时间调节化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较常规放化疗能减轻骨髓及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提高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但未降低远期生存率。
- 李媛媛曾英何明媛金凤吴伟莉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李卓琳贺前勇
- 关键词: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疗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初步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12月30日至2013年3月31日,5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试验组),选取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的48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鼻咽部肿瘤完全缓解( CR)率分别为77.4%和7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4)。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部阳性淋巴结CR率分别为75.5%和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2.3%和87.2%,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7.2%和84.3%,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2.2%和84.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38,P=0.551,P=0.72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有效率高于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其治疗相关性毒性患者可以耐受。
- 李媛媛金风吴伟莉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李卓琳贺前勇麻发强王睿
- 关键词:鼻咽肿瘤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放射疗法综合疗法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研究初步结果
- 目的 观察并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2月30日~2013年03月31日,53例接受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治...
- 李媛媛金风吴伟莉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李卓琳贺前勇麻发强王睿
- 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相关体积变化对靶区剂量影响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过程中,评价外轮廓、腮腺及体质量的变化对靶区剂量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06-01-2012-03-31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完成全程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评价15例,放疗采用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于放疗第1周每天及以后每周三维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检查,通过图像观察腮腺及外轮廓位移。分别在放疗至33.6Gy/15次及62.72Gy/28次时重新定位扫描,通过骨配准把最新扫描的CT图像导入放疗前的图像中,可以明显观察GTVnx、腮腺及外轮廓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进行改野后,重新计算后续放疗的剂量。观察改野后腮腺及GTVnx所接受剂量的变化。结果:靶区体积、鼻咽部外轮廓体积随放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17和0.280;放疗至15及28次时,左右腮腺体积与放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8次缩小最为显著。随着放疗的进行,腮腺的外侧缘比内侧缘缩小明显,腮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增加,并且外轮廓横径均发生内移,外轮廓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重新勾画靶区后,GTVnx所接受的剂量较原始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放疗期间的外轮廓和腮腺的位置、体积及患者体质量的变化,对靶区所受到的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疗过程中,可能需考虑由于外轮廓、腮腺及体质量的变化而修改靶区。
- 李媛媛郑峰金风吴伟莉陈海霞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李卓林
- 关键词:鼻咽癌腮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