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省新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PTH、VitD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 陈丹张静
-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代谢综合征
- 近几年来,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因其在控制食欲、食物的摄取及能量平衡中的关键作用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由大麻素受体CB1和CB2以及其相应的化学信使共同构成。除了参与疼痛的调节外,还参与体质量调节和脂质代谢、...
- 陈丹刘佩文
- 关键词:大麻素受体代谢综合征
- 文献传递
- 武汉某社区IOF骨质疏松症风险问卷调查对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
- 陈丹吴朝虹
- 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一2015年7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接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4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40例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0例,分别为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并选择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检测,比较4组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并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索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素等指标比较,健康对照组<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相反(P<0.05)。可溶性P-选择素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现正相关,可溶性E-选择素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现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现负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关系紧密,通过检测二者对早期糖尿病进行诊断,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出现恶化,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陈伟张静陈丹张红梅
- 关键词: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预混人胰岛素50R与双相门冬胰岛素30/70联合应用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 目的:评价预混人胰岛素50R(诺和灵50R)与双相门冬胰岛素30/70(诺和锐30)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 T2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胰岛素联合治疗的用药技巧。方法:对31例诺和灵50R疗效不佳的符合胰岛素治疗适应...
- 刘佩文徐沙陈丹刘恒友程新芹
-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 文献传递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肌病一例被引量:1
- 2006年
- 周桂兰李竞陈丹董红娟
- 关键词:亚临床肌病四肢乏力体重下降肌肉疼痛
- PTH、VitD3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 评估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住院,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98例T2DM患者,测定血清PTH、25(O...
- 陈丹汤涌黄光张众志耿明霞
-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
- 微RNA-30家庭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介导胰岛素抵抗的调控机制
- 2013年
-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人体80%~90%的葡萄糖摄取和消耗是通过骨骼肌。骨骼肌作为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在IR的发病中有着重要意义。现认为骨骼肌细胞内脂质含量过多是骨骼肌IR的一个特点。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减少肝组织内的糖异生,促进骨骼肌的糖摄取,抑制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
- 陈丹张红梅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葡萄糖摄取介导家庭
- 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方法,将96例符合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足三里、血海弥可保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弥可保肌肉注射,两组共治疗28天,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14天和28天时,周围神经病变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第14天和第28天时,周围神经病变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但第14天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在第14天及28天时,周围神经病变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腓总神经MNCV与腓肠神经SNCV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腓肠神经SNCV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腓总神经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0.9%,对照组总有效率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可保穴位注射比单纯肌肉注射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更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能提高下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控制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症状。
- 陈丹於佶
-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穴位注射弥可保神经传导速度
- 武汉某社区IOF骨质疏松症风险问卷调查对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
- 陈丹吴朝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