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明
- 作品数:51 被引量:160H指数:8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常州市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型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技术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所致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均为发病后6或8 h及以内使用机械取栓、直接抽吸、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等至少1种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入院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术后90 d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64例ICAS所致AIS-LVO患者中前循环病变229例、后循环病变35例,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12,19)和25(22,32)分,出院时NIHSS评分别为8(6,11)和10(8,12)分。264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为91.3%(241/264),其中mTICI分级2b级68例(25.8%)、3级173例(65.5%);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1%(24/26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5.7%(147/264),死亡率为10.6%(28/264)。132例患者接受单纯机械取栓,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8.3%(77/132);108例接受机械取栓+支架补救治疗,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0.9%(55/108);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及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ICAS所致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可作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技术,且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补救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 陈荣华曹洁朱旭成邵华明蒋天伟宣井岗彭亚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创伤性致命性鼻衄的诊断与治疗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
-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
- 莫仡曹洁朱旭成陈荣华邵华明宣井岗彭亚
- 关键词:破裂颅内动脉瘤替罗非班低剂量
- 创伤性致命性鼻衄的诊断与治疗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引发的致命性鼻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近年我院治愈的7例创伤性致命性鼻衄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有颅脑外伤史,脑内不同部位出血的表现: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脑室或混合性出血,颅神经损伤症状...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
- 关键词:海绵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假性动脉瘤
- 文献传递
- 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 目的:评价使用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使用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由于Wi...
- 朱旭成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曹洁
- 关键词: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颅内支架
- 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 目的评价使用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使用改良Wingspan支架释放技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由于Wing...
- 朱旭成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曹洁
- 关键词: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颅内支架
- 文献传递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302例疗效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中重度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 陈荣华曹洁宣井岗朱旭成邵华明彭亚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 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在大脑中动脉闭塞4周后,末次梗死发生2周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用微导丝穿越、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置入支架开通闭塞。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m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有效再通)。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梗死,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MRI、扩散加权成像、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通畅情况。术后90 d门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恢复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24个月门诊随访并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开通25例,其中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20例行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支架置入,术中出现动脉穿孔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脑梗死2例,均未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完成术后90 d临床随访,预后良好22例(81.5%),无症状加重患者。20例患者术后6~24个月内影像随访,完全通畅18例,支架内再闭塞1例,支架内中度狭窄1例,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新发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经严格筛选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近期能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卒中再发生率低。
- 朱旭成陈荣华邵华明曹洁蒋天伟宣井岗彭亚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血管闭塞慢性
- 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双路图技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23年5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塞部位、闭塞远端血管代偿方式、双路图方式、手术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流再通情况,<2b级为血管再通不良,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血管穿孔、远端栓塞、术后1周内新发脑梗死)、出院时NIHSS评分等。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脑梗死,术后1周内复查MRI或扩散加权成像或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再闭塞。术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2分为临床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后3~12个月门诊随访,记录mRS评分,并行CTA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9例采用双路图技术行症状性颅内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再通术患者均存在与闭塞血管相关的脑梗死,其中椎动脉V4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下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5例。术前NIHSS评分1~10分,中位评分3(2,7)分,末次脑梗死发作至手术时间为15~60 d,平均(25±14)d。9例患者的闭塞血管远端血管床均可通过Willis环由对侧或前后循环显示,其中4例采用双侧颈内动脉双路图技术,3例采取双侧椎动脉双路图技术,2例采用前后循环双路图技术;8例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闭塞段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3级),1例术中通过双路图技术�
- 朱旭成陈荣华邵华明曹洁宣井岗彭亚
- 关键词:颅内动脉血管闭塞介入治疗
-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 彭亚宣井岗陈荣华邵华明朱旭成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