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思洋

作品数:68 被引量:6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专利
  • 1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0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电子电信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9篇浮标
  • 13篇海洋观测
  • 11篇水体
  • 11篇剖面
  • 9篇感器
  • 9篇传感
  • 9篇传感器
  • 7篇海洋科学
  • 6篇锚链
  • 6篇海床
  • 5篇数据集
  • 5篇近海
  • 5篇海况
  • 5篇海洋浮标
  • 5篇海洋环境
  • 4篇坐底
  • 4篇温盐
  • 4篇缆绳
  • 4篇观测井
  • 4篇海流

机构

  • 6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3篇山东省科学院
  • 2篇獐子岛集团股...
  • 1篇齐鲁工业大学

作者

  • 68篇贾思洋
  • 66篇刘长华
  • 62篇王春晓
  • 6篇王旭
  • 4篇杨德周
  • 3篇张曙伟
  • 3篇王彦俊
  • 2篇王春晓
  • 2篇杨青军
  • 1篇陈永华
  • 1篇裴亮
  • 1篇万晓正
  • 1篇刘野
  • 1篇冯兴如
  • 1篇冯立强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
  • 5篇中国科学数据...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软件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科学世界
  • 1篇科研信息化技...
  • 1篇电子技术与软...

年份

  • 2篇2025
  • 21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4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加强自浮能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海床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加强自浮能力的坐底式海床基观测系统,解决了浮球本体无法浮出水面或者牵引绳被割断,导致海床基丢失的问题,其包括海床基基座本体,所述海床基基座本体固定安装有安装壳体,安装壳体为顶端开口的...
王旭刘长华杨德周贾思洋王春晓
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筒内轨道式水体剖面观测浮标,包括浮标体、位于所述浮标体中部的中心观测井、剖面观测设备,还包括安全筒、轨道、升降装置和限位器;所述安全筒安装于所述中心观测井的下方,安全筒壁上开设有透水孔;所述轨道安装于中...
贾思洋刘长华王旭王春晓
文献传递
用于海洋资料浮标的波浪发电装置及互补组合供电装置
本发明涉及海洋科学观测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海洋资料浮标的波浪发电装置及互补组合供电装置。波浪发电装置设置于浮标体内,包括永磁体组、线圈、蓄电池及整流稳压器,其中线圈设置于永磁体组的磁场内、且上端与固定物铰接,线圈的...
刘长华王旭贾思洋王春晓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海洋综合观测浮标的多种通信方式集成系统被引量:10
2020年
为了优化海洋综合观测浮标的通信系统,设计了一种通信方式集成系统,将多种通信模块进行集成管理,并在每个数据发送周期进行通信信号检测,经过比较选择最优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该系统具有采集数据完整、数据冗余小、运行功耗低等优点,有效增强了浮标的通信能力,完善了原有通信系统的功能,并且后期还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功能,如浮标舱内环境监测和独立定位等,进一步增强浮标的安全性。该系统已经完成12个月的海上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功能达到预期,可满足海洋综合观测浮标对多种通信方式进行优化管理的需求。
王春晓王旭刘长华贾思洋
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的研究和应用被引量:9
2020年
在我国近海海域渔业活动频繁的情况下,为实现具有实时、连续、长期和稳定特征的近海海洋水体剖面观测,满足海洋科学研究对剖面水体数据的需求,通过借鉴目前我国近海广泛使用的10 m大型综合观测浮标的优点,在结构和稳性方面进一步优化,设计完成直径15 m的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该平台通过在浮标中间预留中央透水井,使用绞车上下驱动多参数观测设备实现水体剖面的实时、连续、长期和稳定观测,并通过三锚式锚泊方式有效避免了剖面观测设备与固定锚系的缠绕问题,同时还具有智能判断、远程监控等功能,是一种新型的近海水体剖面观测平台。经过在我国东海海域一年的试验性观测表明,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整体运行效果良好,取得大量的水体剖面观测数据,在我国近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刘长华张曙伟王旭万晓正贾思洋赵环宇王春晓刘野齐勇范秀涛刘世萱
关键词:近海
2009-2012年黄海站05号浮标温盐垂直剖面日均值数据集
2025年
温盐深作为重要的海洋水文观测要素,对于研究不同垂向空间位置中海洋现象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北黄海近海的实际观测结果,借助我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的黄海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大连长海县附近海域布放了一套垂直剖面锚定浮标系统,记为05号浮标。从2009年至今,在布放海域(38°57·N,122°45·E)已连续获取了14年的实时观测数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观测数据,本研究基于05号浮标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温盐深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了规范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制作了14个垂直深度的水温和盐度的日均值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下载服务,也可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灾害防御、海洋经济与渔业发展提供服务。
贾思洋陈晓刘长华刘长华王春晓
锚泊式海洋剖面观测浮标系统被引量:14
2014年
观测技术是促进海洋科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洋科学从物理、生物到地质,从海气交换到大洋剖面水体,观测尺度和范围跨越时间和空间几十个数量级[1]。目前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科学发展所依赖的海洋数据获取方式正在从“考察”向“观测”转变[2],而且海洋环境监测已进入从空间、沿岸、水面及水下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立体监测的时代。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仍然依靠船舶观测和台站观测技术周期性地采集海洋表层或有限的一些水层的要素数据,对于海洋次表层以及深层水下的资料十分稀缺。随着人们对海洋科学认知需求的提升,仅仅依靠表层或有限水层的要素数据,难以对我国广阔海域的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等多方面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无法满足全方位的立体监测要求,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3]。
刘长华王春晓贾思洋张曙伟杨青军
关键词:海洋科学剖面海洋环境监测锚泊环境监测技术
2021-2023年秦皇岛近海23号浮标温盐观测日均值数据集
2025年
为了有效预防在秦皇岛近海频发的各种生态灾害(赤潮、绿潮和水母旺发),借助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东海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2021年4月底在渤海秦皇岛近岸海域(39°40.92·N,119°35.58·E)布放了一套六米锚定浮标的综合观测系统(No.23),至今实时观测数据仍在持续采集与存储中。其中,温盐作为重要的海洋环境因子,对于深入认知该海域特征和海洋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观测数据,本研究基于23号浮标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期间海洋表层水温和盐度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与质控,制作了连续24个月的温盐日均值数据集,水温和盐度的数据量分别为686条和659条。本数据集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下载服务,也可服务于地方海洋经济、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贾思洋陈晓刘长华刘长华王春晓
关键词:秦皇岛海域
海洋垂直剖面水温实时监测浮标系统研制与应用被引量:14
2016年
为了实时、连续地监测獐子岛海洋牧场养殖区域不同深度的温度状况,为海洋牧场构建和运行提供数据支持,项目组自行研制了海洋垂直剖面水温实时监测浮标系统,可以在水深≤50 m、风速≤60m/s、波高≤15 m的环境下应用。该浮标系统主要包括水面浮标载体子系统和剖面链观测子系统两部分,浮标载体子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工作平台;而剖面链子系统上的不同位置挂有多个水下传感器,用于测量相应位置的海水温度。耐压试验、温度标定、室内拷机、现场比测、海上拷机的检定数据表明该系统无渗漏、误差小、数据接收率100%。海上运行18个月的结果同样表明,浮标系统运行稳定,数据采集和接收率高,浮标电压稳定。实践表明该浮标系统具有测温精度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晓芳贾思洋张曙伟裴亮万晓正刘野
关键词:水温垂直剖面实时监测
一种多功能水下观测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功能水下观测系统及方法,涉及海洋观测技术领域,包括水下观测舱和水上控制模组;水下观测舱包括控制器、传感器组和光发射机;水上控制模组包括光接收机、定位授时器、程控卷扬机和主控模块;光发射机将水下多环境参数传...
刘长华王春晓王旭贾思洋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