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奕洲
- 作品数:38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学事业费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血清GP73、AFP和AFP-L_3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32例原发性肝癌(PHC组)、50例肝硬化和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良性肝病组)以及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GP73含量,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AFP-L3亲和吸附离心管装置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比(AFP-L3%)。结果血清GP73、AFP和AFP-L3在PHC组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4.15%、59.22%和54.34%,在其他肝病组的特异性分别为81.45%、85.13%和97.24%。三者联合检测时,其诊断敏感度可提高至90.15%。结论血清GP73对PHC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AFP-L3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清GP73、AFP和AFP-L3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PHC的临床诊断效果。
- 谭奕洲陈伟烈翁田波陈星陈冉
- 关键词: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原发性肝癌
- 游离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探讨游离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ELISA法同步检测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结果:191例HCV感染者HCV-RNA的检出率为71·2%(136/191);抗-HCV的检出率为97·4%(186/191);游离HCV核心抗原的检出率为33·0%(63/191)。其中有2例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HCV-RNA和抗-HCV检测均阴性,但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阳性;另有1例患者抗-HCV阴性,而游离HCV核心抗原阳性,经HCV-RNA证实为HCV感染。27例非HCV感染者HCV-RNA、抗-HCV和游离HCV核心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HCV核心抗原检测作为抗-HCV检验的补充试验对HCV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卢业成江振友邝燕玲陈万山谭奕洲李涤蓉
- 关键词:HCV感染HCV核心抗原抗-HCVHCV-RNA
- 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前S1蛋白与HBV-DNA水平、HBV标志物及肝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ELISA法对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检测 HBV-DNA。结果 ...
- 谭奕洲陈伟烈唐漾波
- 关键词:HBV-DNA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肝脏功能标志物
- 文献传递
- 医务人员SARS抗体研究初探
- 2005年
- 目的 探讨SARS感染者抗体产生的规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某院2 0名患SARS的医务人员及4 4 5名未患SARS的医务人员的5 0 5份血清标本进行SARS抗体检测,并设75名社区健康成人为对照。结果 2 0名临床确诊感染SARS的医务人员,IgM抗体阳性率35 % (7/ 2 0 ) ,起病后3~4周阳性4 / 5例,5~8周阳性3/ 9例,9周后全部转阴性;IgG抗体阳性率95 % (19/ 2 0 ) ,起病后3~5周阳性5 / 5例,6~9周阳性10 / 10例,18周阳性19/ 2 0例,且抗体滴度较高。未患SARS的医务人员,IgM抗体阳性率为0 ,IgG抗体阳性率为2 .2 5 % (10 / 4 45 ) ;75例对照者IgM抗体阳性率为0 ,IgG抗体阳性率1.33%。结论 患SARS的医务人员IgG抗体阳性率较高;未患SARS的医务人员SARS抗体阳性率与社区人员相比无差异(P =0 .6 11) ;SARS在健康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的可能。
- 王琦尹炽标唐小平谭奕洲张顺玲
- 关键词:SARS医务人员SARS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PCR法检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输血传播病毒及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结果 50例非甲-庚型肝炎患...
- 谭奕洲李穗芬唐漾波刘丽儿
- 关键词:非甲-庚型肝炎PCR
- 文献传递
- 营养不良风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胎蛋白、高尔基体糖蛋白73表达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应用营养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分在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高表达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6例肝炎患者体重指数(BMI)、白蛋白、AFP、GP73的测定,利用NRS2002评分简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将患者分成营养风险组(A组)和非营养风险组(B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A、B组两组患者的AFP、GP73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营养风险组所检测的AFP、GP7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营养风险组(P<0.05);营养风险组的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PHC)患者AFP、GP73的表达逐渐增加;NRS2002分值越高,AFP、GP73表达亦增高。结论:结合NRS2002评分能更多地将无AFP、GP73高表达的患者被正确区分,从而提高AFP、GP73高表达的检出率。
- 翁田波谭奕洲周桂华胡凤玉陈秋香陈星陈冉
- 关键词:慢性活动性肝炎甲胎蛋白高尔基体糖蛋白73
-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198例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分析病理特征。结果 198例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134例(占67.68%),HBeAg阴性64例(占32.32%),除21例(占10.61%)无肝脏病理改变外,其余肝脏组织学显示不同程度炎症(G)及纤维化(S)改变者占89.39%(177/198),其中G1占65.66%(130/198),G2占19.19%(38/198),G3占4.55%(9/198),≥G2共占23.74%(47/198);S1占39.90%(79/198),S2占36.87%(73/198),S3占5.05%(10/198),S4占0.51%(1/198),≥S2共占42.42%(84/198)。男性组与女性组G、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30岁组G及S重于<30岁组(P<0.05)。病程<10年组与≥10年组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10年组S重于<10年组(P<0.05)。按HBeAg分阳性组与阴性组,HBeAg阳性组以G1(占70.89%)、S1(占47.01%)为多,而HBeAg阴性组以≥G2(占34.38%)、≥S2(占56.25%)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3.117,df=3,P=0.366;χ2=5.579,df=3,P=0.134);HBeAg阴性组肝组织G各级之间及S各期之间血清HBVDNA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921,df=3,P=0.823;χ2=3.408,df=3,P=0.492)。结论无论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绝大部分有一定的肝组织学改变,应引起足够重视;HBeAg阴性慢性HBV携带者的肝组织损害程度要重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改变与乙肝病毒复制水平、性别无关。年龄≥30岁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重于<30岁组,病程≥10年组纤维化程度重于<10年组。年龄在30岁以上,病程超过10年的慢性HBV携带者应密切随访,及时进行肝活检,明确病情,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 张健珍张春兰易俊卿陈厚志姚细安林俐红谭奕洲
- 关键词: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HBEAG阴性肝组织病理HBVDNA
- SARS患者血清抗体的产生及S/CO值的变化规律被引量:2
- 2003年
- 谭奕洲唐漾波魏绍静刘丽儿袁小珍唐小平尹炽标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血清抗体
- 肝炎患者血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核酸检测
- 2000年
- 目的 了解肝炎患者中经输血传播病毒(TTV) 的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特异性引物位于TTV基因组的ORF1 保守区。结果 66 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共检出10 例TTVDNA阳性,总阳性率为15% ,其中16 例非甲- 庚型肝炎中检出4 例阳性(25% ) ,39例乙型肝炎中检出6 例阳性(15% ) ,11 例其他类型肝炎中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 广州地区肝炎患者中存在TTV感染,其感染可能为非甲- 庚型肝炎较重要的致病源,并可以与其他类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
- 唐漾波谭奕洲蔡晓莉
- 关键词:肝炎TTV输血传播病毒DNA
- 广州某医院职工SARS病毒抗体的检测被引量:1
- 2003年
- 李穗芬谭奕洲刘丽儿唐小平尹炽标
- 关键词:SARS病毒抗体非典型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