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友文

作品数:27 被引量:145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预防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肝炎
  • 8篇病毒
  • 7篇慢性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6篇细胞
  • 5篇慢性乙型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抗病毒
  • 4篇依从
  • 4篇依从性
  • 4篇IL-18
  • 3篇乙肝
  • 3篇肝炎患者
  • 2篇胆酸
  • 2篇毒性肝炎
  • 2篇熊去氧胆酸
  • 2篇血浆
  • 2篇血浆置换
  • 2篇药物依从性

机构

  • 14篇苏州大学
  • 13篇江苏大学
  • 2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市第五人...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27篇谭友文
  • 6篇吴建成
  • 5篇叶云
  • 4篇郭琴芳
  • 3篇范仁根
  • 3篇田力平
  • 2篇王泽荣
  • 2篇万千红
  • 2篇葛国洪
  • 2篇陆秀琴
  • 2篇吉芳
  • 2篇张红光
  • 1篇潘修成
  • 1篇钱海鑫
  • 1篇柳龙根
  • 1篇满晓波
  • 1篇甘建和
  • 1篇胡蓉
  • 1篇张鹏飞
  • 1篇沈贵月

传媒

  • 4篇临床肝胆病杂...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华护理教育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7
  • 7篇2005
  • 3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复发或转移与HBVDNA水平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区1762/1764双突变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复发或转移与HBVDNA水平及其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1762/1764双突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63例HCC患者进行120周的随访,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瘤体资料、HBV病毒学指标等,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基因测序法检测BCP区1762/1764双突变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C复发或转移的发生率与这些资料的关系。两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_2 检验;筛选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57例患者进入最终的有效追踪。110例在手术后或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2年内出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其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在12、24、48、72、96周和120周分别为2.55%(4例)、8.92%(14例)、17.83%(28例)、40.76%(64例)、58.600/0(92例)和70.060/0(110例)。对基线资料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高水平Y-谷氨酰转移酶、无包膜瘤体、门静脉栓塞、较大肝癌、BCP变异、HBVDNA水平与HCC的高复发或转移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BVDNA水平和BCP区1762/1764双突变与HBV相关性HCC复发和转移高度相关。复发或转移率随着HBVDNA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在基线HBVDNA水平〈3log_10拷贝/ml的HCC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为42.1%(8/19);在基线HBVDNA水平≥5log_10拷贝/ml的HCC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升为87.0%(67/77,X_2=22.308,P〈0.01)。在157例HCC患者中,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阴性43例,有22例(51.20/0)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阳性114例中有88例(77.2%)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x_2=6.022,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P区1762/1764双突变阳性患者较双突变阴性患者有更高的HCC复发或转移率(OR=5.264,95%可信�
谭友文张园海江伟俊邢茂迎满晓波毛建忠葛国洪吴翠松祝美琴徐君孙丽周兴蓓
关键词:肿瘤转移
中药清热方及IL-18抗体抗急性免疫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通过急性免疫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并予中药清热方及IL-18抗体干预,了解中药清热方及IL-18抗体在急性免疫性肝坏死动物模型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6只,其他18只采用卡介苗+内毒素诱导法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B组、C组、D组。B组为单纯病理组,C组、D组两组在模型形成前分别予中药清热方及IL-18抗体干预。实验结束取所有BALB/c小鼠肝组织予病理学炎症活动度计分,血清IL-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IL-18、TNF-α、IFN-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计分(HAI):C组、D组分别为5.76±1.43,3.33±1.63,与B组(19.00±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B、C、D组明显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组织IL-18、INF-γ、TNF-α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B组、C组、D组明显较A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INF-γ、TNF-α在急性免疫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清热方及IL-18抗体可以干预急性免疫性肝坏死动物模型的形成。
吴建成王泽荣万千红谭友文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中药肝坏死
不同病期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使用不同剂量肝素的评估
2015年
肝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1].肝功能衰竭存在凝血机制障碍,肝素的使用将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的紊乱.目前,国内人工肝治疗肝素用量差异较大,往往依据经验或血液透析的用量[2].肝素用量不足将导致管路凝血,影响治疗顺利进行;肝素用量过大将加重出血倾向,甚至带来严重后果.本研究对不同病期肝功能衰竭血浆置换治疗采用不同剂量肝素,旨在为肝功能衰竭患者人工肝体外循环肝素的规范应用提供依据.
叶云姜林仙谭友文
关键词: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肝素用量凝血机制障碍
IL-18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05年
谭友文吴建成
关键词:IL-18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炎性细胞
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该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的医院现有的诊疗模式,常规抗病毒治疗,被动接受随访和复诊;试验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管理模式,治疗管理2年后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下降达标率、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治疗依从率与生活质量改善评分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V DNA下降达标率、生活质量改善评分及医院满意率均提高,且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下降达标率、生存质量、满意度评分的改善,以及在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是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模式。
陆秀琴张红光吉芳费琴谭友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健康管理个案管理
特殊人群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被引量:10
2011年
编者按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超过1/3的人口感染过HBV,其中3.5亿为慢性感染者.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比1992年的9.75%有了显著的下降.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但对于HBV感染的特殊人群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更应该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1)抗病毒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疗法。
朱传武王海燕方焕汪茂荣李平黄利华姚悦萍柳龙根邵幼林谭友文熊清芳杨永峰赵卫峰陈良云潘修成任劲松祁丹易建华沈贵月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HBSAG携带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13例
2005年
对非寄生虫性肝囊肿13例采用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全组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1个月,症状均有减轻或治愈,无复发。提示在腹腔镜下行肝囊肿开窗术有创伤小、手术快、出血少、效果佳等优点。
范仁根田力平谭友文林茂松
关键词:腹腔镜肝囊肿
HBV/HCV重叠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被引量:3
2011年
从全球范围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重叠感染估计约有700-2000万人口感染.重叠感染和单一HBV或HCV感染比较,更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甚至肝衰竭的比例也高,HBV和HCV重叠感染可有四种不同的临床模式,即HCV活动伴HBV非活动,HBV活动伴HCV非活动,HBV与HCV混合感染,HBV与HCV病毒均不可测,对重叠感染的治疗,需根据不同的临床模式进行评估,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均需监测HBV和HCV病毒学指标和生化学指标的变化.防止"优势"模式的转换而出现肝炎的复发.
谭友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微信在乙肝患者口服抗病毒药治疗依从性中的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微信在乙肝患者口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2016年5月间进行乙肝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微信宣教,观察两组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在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观察组依从性分别为99%、97%、95%,常规组分别为97%、89%、8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信干预能提高乙肝口服抗病毒药治疗患者的依从性。
郭琴芳谭友文眭静
关键词:乙肝抗病毒依从性
熊去氧胆酸治疗1个月后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和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研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预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对UDCA治疗的应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中心确诊的127例PBC患者资料,收集基线指标、治疗1个月后以及1年后随访数据。根据巴黎-Ⅰ标准将患者分为应答良好组和应答欠佳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以及与UDCA应答之间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UDCA治疗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确定相关指标的最佳临界值,根据界值将患者再次分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指标、应答情况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结果UDCA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TBil、AST/ALT、ALP、RDW、RDW-CV以及UDCA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明显高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4.792、-3.697、-2.399、-4.102、-3.220、-4.236,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Alb、Hb、淋巴细胞数、红细胞比容及BMI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Z值分别为-3.592、-3.603、-2.602、-3.829、-2.432,P值均<0.05);应答欠佳组患者基线前白蛋白、白球比、载脂蛋白A、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应答良好组(t值分别为4.530、3.402、3.485、3.639,P值均<0.001)。应答良好组患者存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贫血占比较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815、3.892、12.283,P值均<0.05)。与UDCA应答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线RDW(OR=1.157,95%CI:1.028~1.301,P=0.015)及治疗1个月后的ALP水平(OR=1.012,95%CI:1.005~1.020,P=0.002),其AUC分别为0.713、0.720。基线RDW≥正常值上限且UDCA治疗1个月后ALP≥2.2倍正常值上限组患者UDCA应答率更低(42.6%vs 8.2%,χ^(2)=20.813,P<0.001)。结
王楠胡蓉卞石惠仲威张鹏飞谭友文
关键词:熊去氧胆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