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明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以《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和《诗经》为例
- 自从叙述学正式被引进学术界的四十多年里,它主要被用来研究小说。本文则试图将叙述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诗歌的阐释之中。作者主要以查尔德编纂的《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和《诗经》为例分析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为了对诗歌叙述规律作一...
- 谢艳明
- 关键词:《诗经》诗歌阐释
- 文献传递
- 《古诗十九首》“末世情怀”的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 2017年
- 《古诗十九首》以其极高的艺术成就被刘勰赞誉为"五言之冠冕",其文采温丽,但诗意悲远;情感真挚,却显苦闷颓废,含有浓烈的"末世情怀"。《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流离失所的东汉末年,从6个方面可以看出这些诗歌中所蕴含的"末世情怀",即诗歌书写的时间轴、地点轴、人生短促的感伤、及时行乐的描写、失意人生的痛苦和离散人生与情感失衡。饱含"末世情怀"的《古诗十九首》给了盛世和衰世的中国文人们创作灵感和营养,是中国抒情文学中的瑰宝。
- 谢艳明
-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文学价值
- 集句诗词的互文性运行机制探析
- 2023年
- 20世纪60年代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理论主张“所有文本都是互文性的”,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尽管该理论的提倡者都没有将集句诗词纳入研究视野,在中外文学史上存在了近两千年的集句诗词却出奇地暗合了互文性的理论。集句无疑是基于“所有文本都是互文的、开放的”这一前提,否则集句这一文本生成形式无法执行。新集成的文本不仅和前文本构成了互文关系,而且还使得多个前文本互动起来。集句诗词也显示文本生成的六个心理阶段,即“曲解或误读”“完成和对立”“突破和断裂”“魔鬼附体”“自我净化”“死者回归”。集句诗词并不是天马行空地任意采集前文本的诗句进行拼贴组合,而是要遵循诗词的格律、意义结构等方面的文学规约。集句充分肯定“阅读”就是积极的“文学生产”活动,集句者在愉悦的甚至是亢奋的阅读过程中,对前文本的信息进行提取、引用、改写,再组合成新的文本。
- 谢艳明汪倩
- 关键词:集句诗互文性文学生产
- 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情感效度
- 2021年
- 情感效度指诗歌译文的情感反映原文情感的程度。诗歌译文要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度可以采取五个策略:缩小叙事距离,让叙述者与任务尽量融合起来;由静态表达转译为动态叙述,让“情感”动起来;动态的情感可以转译为静态的表达;将原文中情感话语具象化;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围绕原文创设语境。
- 谢艳明范咪
-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英语
- 文本与读者:现代小说会话的外在关联
- 2009年
- 1.引言如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会话一样,小说会话必须展示一个根本特质:交际意图,都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都有信息传送者和信息接受者,都通过某一媒介传递信息。参与会话者一般都要遵守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 谢艳明
- 关键词:日常会话文本现代小说共享知识乔伊斯格赖斯
- 从“崇高”的视角看《论语》英译中的文化品格
- 2019年
- 立足于"崇高"是译者翻译中国文化经典《论语》的出发点和使命。17世纪到19世纪的西方传教士运用基督教的概念词来翻译《论语》并非刻意将《论语》基督教化,而是在译文中追求"崇高",以提升译文的文化品格。但由于《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其年代之久远以及思想内涵之深刻,历来对某些词句的阐释存在争议,影响了译者的理解深度和宽度,导致其译文在文化品格上有了高下之分。
- 谢艳明
- 关键词:崇高《论语》英译文化品格
- 译者的“他者”思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反观——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被引量:8
- 2021年
-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的诗歌阐释观点后,中国自古以来的诗词研究者们无不皓首穷经地解读古典诗词。然而,受常态化的汉语文化思维结构的影响,许多古典诗词文本得不到充分的多角度的阐释。翻译是译者使用"他者"思维对原文本的检索和阐释。在外域文化思维介入之后,译者会得出与传统训诂不同的阐释,并且从中国古典诗词文本中发现逻辑思维、叙述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产生更传神合理的译文。
- 谢艳明
- 关键词:叙事语法叙事逻辑诗词翻译文本阐释
- 经典定义观照下的中英诗歌叙述特征——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被引量:2
- 2009年
-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 谢艳明
- 关键词:诗歌
-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
- 自从叙述学正式被引进学术界的四十多年里,它主要被用来研究小说。本文则试图将叙述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诗歌的阐释之中。作者主要以查尔德编纂的《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和《诗经》为例分析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为了对诗歌叙述规律作一...
- 谢艳明
- 关键词:诗歌《诗经》
- 文献传递
- 骚乱是无声者的抗争——布鲁克斯后期诗歌的黑人主题
- 2010年
-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以1967年作为格温朵琳.布鲁克斯创作的分水岭,而发表于1969年的《骚乱》是她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她后期诗歌体现出浓重的为黑人写作的意识,她从诗集的出版形式到内容主题,都切实地履行为黑人代言的使命。她用平实的语言描述社会底层黑人群体那些被淹没的声音,表达了黑人反抗种族歧视、追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通过文本细读,重点剖析布鲁克斯在《骚乱》中所体现的抗争主题,为加深人们对该诗及布鲁克斯的理解,为进一步阐释这位杰出的黑人女诗人提供多角度思考。
- 谢艳明董亮
- 关键词:布鲁克斯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