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水祥

作品数:50 被引量:265H指数:11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白假丝酵母
  • 7篇假丝酵母
  • 7篇假丝酵母菌
  • 7篇过敏
  • 7篇白假丝酵母菌
  • 6篇念珠菌
  • 6篇教学
  • 6篇过敏性
  • 5篇中草药
  • 5篇念珠
  • 5篇荚膜
  • 5篇草药
  • 4篇蛋白
  • 4篇性疾病
  • 4篇血清
  • 4篇生物学
  • 4篇细胞
  • 4篇免疫
  • 4篇花粉
  • 4篇过敏性疾病

机构

  • 50篇赣南医学院
  • 13篇江西医学院
  • 5篇南昌大学
  • 4篇暨南大学
  • 3篇深圳大学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中山大学
  • 2篇赣南医学院第...
  • 1篇辽宁医学院附...

作者

  • 50篇谢水祥
  • 16篇马廉兰
  • 13篇刘志刚
  • 12篇刘志春
  • 12篇张文平
  • 11篇王小丽
  • 10篇钟有添
  • 5篇王华
  • 5篇刘建新
  • 5篇曾祥凤
  • 5篇王若源
  • 5篇刘玉琳
  • 3篇陈玲
  • 3篇李坊贞
  • 3篇黄真
  • 3篇万文豪
  • 3篇曹镐禄
  • 3篇谢琼珺
  • 3篇韩立民
  • 2篇陈霖柏

传媒

  • 20篇赣南医学院学...
  • 4篇微生物学通报
  • 4篇时珍国医国药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4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株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1
2006年
取临床标本(性病门诊病人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及用沙保氏琼脂平板分离培养、作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出芽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菌种;小白鼠与家兔试验、荚膜肿胀试验、透射电镜等观察荚膜,观察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C1-1、C1-2、C1-3、C1-4)的荚膜结构并探讨其形成条件。结果显示:(1)C1-1、C1-2、C1-3、C1-4四株临床分离菌株均为革兰阳性、念珠状菌;能形成芽管、假菌丝、厚膜孢子;能发酵葡萄糖和麦芽糖产酸又产气;发酵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2)在感染小白鼠及家兔体内均可形成荚膜,荚膜层的厚度可因不同环境而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边界明显;荚膜肿胀试验阳性。4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可被鉴定为具有荚膜的白假丝酵母菌。
马廉兰谢水祥曾祥凤钟有添刘志春王小丽张文平
关键词:白假丝酵母菌荚膜形态学血清学
转移因子治疗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分析转移因子对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4、IL-6、TNF-α水平影响。方法:应用ELISA方法,测定应用常规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及联用转移因子治疗(实验组)患者的血清IL-4、IL-6、TNF-α水平,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区别。结果:联用转移因子治疗与常规阿昔洛韦治疗比较,患者血清IL-4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IL-6明显增高(P<0.01),TNF-α明显减低(P<0.01)。结论:转移因子可影响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4、IL-6、TNF-α水平,改善机体免疫机能。
温丽景谢水祥
关键词:生殖器疱疹IL-4IL-6NF-Α
野苋菜花粉与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了解野苋菜花粉在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 :1996~ 2 0 0 0期间 ,选择了2 13例临床诊断为过敏性哮喘的患者 ,用野苋菜花粉及春、夏、秋、冬四季花粉的提取液做皮试 ,并测定患者的总IgE。结果 :野苋菜花粉是南昌地区过敏性哮喘的主要变应原 ,野苋菜花粉皮试阳性和阴性的患者间的总IgE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野苋菜花粉皮试应作为南昌及其周围地区过敏性哮喘的常规检验。
谢水祥刘志刚刘玉琳王若源王华
关键词:过敏性哮喘总IGE变应原
葎草花粉主要过敏原的分离鉴定与纯化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液氮研磨法提取葎草花粉粗蛋白,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粗提液蛋白组分并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后经过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几类主要的蛋白,再用westenblotting分别检测其与花粉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情况,鉴定每种主要蛋白质致敏原的致敏性.分析了葎草花粉变应原成分及其变应原性、免疫原性,并鉴定主要过敏原的致敏性.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广泛的分布于8—170kDa之间有主带13条,次带10余条;westenblotting检测发现蓓草花粉的致敏性较强,与花粉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能力较高.离子交换层析出4种主要变应原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5,16,15和25kDa,其中结合能力最强的是15kDa处蛋白条带.蓓草的主要过敏原为55,16,15和25kDa蛋白质组分.
李莹肖小军柴文戍谢水祥何韶衡杨平常刘志刚
关键词:葎草花粉变应原离子交换层析
芽管试验法与琼脂扩散法同步筛选抗白念珠菌中草药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从中草药中筛选有效的抗白念珠菌药物。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芽管试验法对 1 30种中草药进行同步筛选。结果 :应用芽管试验法筛选的有效药物有 31种 ,应用琼脂扩散法筛选的有效药物有 2 1种 ,其中两种方法均有效的有 1 4种。结论
马廉兰刘志春谢水祥张文平
关键词:琼脂扩散药物筛选白假丝酵母
中药黄芪水提液对HepG2细胞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体外观察中药黄芪提取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设正常对照组及黄芪药物组,采用MTT法观察中药黄芪提取液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半定量RT-PCR检测Bcl-xl、p53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比较两组异同。结果:(1)光镜下可见黄芪组细胞数量减少,伪足减少,有细胞脱壁现象。(2)上调p53基因mRNA表达,下调Bcl-xl基因mRNA表达。结论:中药黄芪提取液能抑制HepG2细胞增长,其可能机制与激活抑癌基因p53基因、下调原癌基因Bcl-xl基因表达有关。
黄文峰温丽春袁军谢水祥王小丽谢琼珺陈霖柏
关键词:HEPG2P53
知母等中草药抗深部真菌的实验研究
马廉兰李坊贞谢水祥钟有添张文平刘志春王小丽
该研究根据该菌的这一形态与致病性的特点,采用芽管试验法(Germinative test)与琼脂扩散法同步筛选取中草药。芽管试验法以能否抑制白色念珠菌的出芽及假菌丝形成作为观察指标,具首创性。筛选的有效抗真菌药物黄莲、知...
关键词:
关键词:中草药知母
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具有疗效显著,不易耐药等多种优势,是解决白色念珠菌临床耐药性增强,感染率上升等难题极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出的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的相关作用机制,旨在明确中草药抗白色念珠菌有效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
贺慧娟谢水祥
关键词:中草药白色念珠菌
野苋菜花粉变应原组分分析
2004年
目的 :分析野苋菜花粉变应原提取液的蛋白组分。方法 :应用SDS -PSGE及薄层扫描。结果 :发现其有四条蛋白条带 :6 4 .2KD、占 34.3% ;34.0KD、占 4 9.1% ;2 0 .6KD、占 6 .0 % ;13.0KD、占 10 .4 %。结论 :野苋菜花粉变应原提取液以 34.0KD、6 4 .2KD的蛋白为主。
谢水祥刘志春曾祥凤江丽芳
臭牡丹根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效应(英文)被引量:16
2005年
背景:臭牡丹属马鞭草科植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臭牡丹具有抗炎,抗肿瘤,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兴奋子宫圆韧带肌电作用与激动α肾上腺受体有关,关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较少。目的:通过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臭牡丹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赣南医学院的药理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4-03/06在赣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白鼠120只,体质量(20±2)g,由赣南医学院实验中心提供。干预:50只小白鼠用于扭体法实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氨基比林0.1g/kg组,吗啡0.01g/kg组,臭牡丹提取物20g/kg组,臭牡丹提取物40g/kg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腔注射给药,40min后腹腔注射6mL/L乙酸溶液(10mL/kg),5min后开始观察小鼠扭体数和扭体抑制率,共观察10min。40只小白鼠用于热板法实验,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0.01g/kg组,臭牡丹提取物20g/kg组,臭牡丹提取物40g/kg组,每组10只,经腹腔注射给药后即刻置于热板金属表面,温度控制在(55±0.5)℃,分别记录给药后15,30,60min痛阈值。30只小白鼠用于对抗纳洛酮的热板法实验,随机分为纳洛酮0.04g/kg+吗啡0.01g/kg组,纳洛酮0.04g/kg+臭牡丹提取物40g/kg组,纳洛酮0.04g/kg+生理盐水组,经腹腔注射给药,记录给药后15,30,60,90min痛反应时间值。主要观察指标:①小白鼠扭体次数和扭体抑制率。②痛反应时间。③纳洛酮对抗后,痛反应时间。结果:120只小白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扭体次数和扭体抑制率:通过腹腔注射臭牡丹提取物20和40g/kg后小白鼠的扭体次数为2.4±2.5,0.6±1.7,它们对6mL/L乙酸溶液引起的疼痛反应的抑制率为93.3%,98.3%。②热板法实验给药后15,30,60min的痛阈值:给予臭牡丹提取物20g/kg后15,30,60min痛阈值为[(121.2±98.7)s,(191.2±78.6)s,(133.1±91.1)s];给予臭牡丹提取物40g/kg后15,30,60min痛阈值为[(233.9±70.4)s,(219
刘建新谢水祥周俐连其深
关键词:臭牡丹镇痛纳洛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