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刚
- 作品数:21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存异”难以“求同”——胡风“五四”观异于主流的歧见及其对胡风命运的影响
- 2012年
- 如何看待"五四",是审视胡风思想内质及其与左翼主流分歧的一个关键角度。两者在"五四"总主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在"五四"领导者的认定及历史意义的阐发上却有不同。胡风认为:经过真切实践的鲁迅在"五四"时期已经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理当居于"五四"领导者之列,这与权威的"鲁迅转变论"产生龃龉;"五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文学/文化层面,而非政治范畴,"五四"的反封建传统较之其反帝传统更为根本和重要。这些独异之见动摇了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论证的逻辑,是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重要祸根。
- 谢刚
- 关键词:反封建悲剧命运
- 族群认同意识及其辩证功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认同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最初多用来探讨海外华人的认同问题,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范畴。其扩展到文学研究领域之后,也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批评观念的形成。在最初借用认同理论时,少数民族文学作者和评论者对其缺乏足够反思,未能充分认识到西方认同理论的基础是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社会文化现实不能完全兼容,致使出现了一些创作迷思和批评误区。
- 谢刚赵佳佳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多元文化主义海外华人族群认同
- “三突出”:理论病根、反作用力与快感机制
- 2022年
-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左倾政治日益往激进方向发展,阶级斗争逐渐扩大化为统领一切的政治纲领。“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极为关注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为此进行了多方面努力。然而,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谢刚
- 关键词:政权巩固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政治纲领
- 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探析——以1950及1960年代乡村小说中的情爱叙述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 2011年
- 女性形象及情爱叙述是周立波小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周立波小说的深层创作心理。小说中女性母性化的人格特征,以及"象征父亲"的威慑性在场,反映出作者的"俄狄浦斯情结";小说文本隐伏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双重动机,两者建构的主题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洞悉,有利于明晓周立波小说复杂性特征的根源。
- 谢刚江震龙
- 关键词:女性
- 显影经典或文学史建构的外围动作——读何锐主编《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第二辑)
- 2012年
- 新世纪以来,汉语文学作品的数量与其所经受的非议呈同步升级之势。网络发表的绝大自由、出版门槛的空前降低,确使汉语写作一时泥沙俱下、泛滥成灾。不少人对新世纪文学振振有词地发泄不满和失望,但亦难免一个简单的质疑,即批评者是否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其视野是否遍及新世纪文学场域的每一角落,每一部作品。尽管要求阅读所有作品未免强人所难,但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的盲目与独断同样不能令人信服。真正有意义的,当是踏实地回到鲜活生动的文学现场,捕捉具有闪光艺术质地的作品,跟踪在文学边缘化境遇中执着探索的严肃写作者,方能聚拢对新世纪文学的整体印象和价值判断。
- 谢刚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汉语文学作品文学史突围主编
- 在场、及物与灵光:文学性若干特征辨识
- 2024年
- 文学性难以被说清,其在场却毋庸置疑。把握文学性也许只能靠心领神会,而非总结或分析。文学性不是一个幻相,它是缥缈的,但不是虚无的。从文学经验和现象中,借助参照和比较的视角,都能感应到文学性的存在。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既及物地介入历史与现实,融于社会总体意识形态中,又时常疏离于真与善及其他意识形态范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自身主体性。文学性是文学城堡的灵韵之光,是文学创作的原真性、创造性和历史感,在文学泛化、衍化和图像崛起的时代依然不会消散。
- 谢刚林少白
- 关键词:纯文学及物性灵光
- 快感机制、民间认知及国际化策略——关于《杀生》隐喻内涵的解读被引量:1
- 2012年
- 管虎新作《杀生》具有强烈的符号隐喻色彩。影片中"外来者"挑战既定秩序的叙述模式,潜在对应于个体冲破束缚、放生欲望的快感编码。藉由相应的人物设置,影片展示了对于民间与知识分子正反两面的辩证观照。民俗电影与好莱坞风格的嫁接凸显了第六代导演的新型国际策略。
- 谢刚
- 关键词:《杀生》快感知识分子
- “撷英”与“咀华”——关于何锐主编《新世纪文学突围丛书》及其他
- 2011年
- 现代汉语文学近百年的演变历程,虽并未维系升级递进的进化论态势,但受到历史变迁和审美意识嬗变的影响,却大体呈现出“十年一变”的行进步伐。仅以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文坛为例,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主要概况是:极端红色写作基本隐退;迎合新型宏大社会意识形态(启蒙主义)的各类写作成为主潮;刻意强调审美自律的先锋文学则在八十年代后半段异军突起。
- 谢刚
- 关键词:新世纪文学突围主编现代汉语文学社会意识形态
- 成长进向、献祭仪式及导师的隐喻功能——“十七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认同被引量:1
- 2014年
- 成长叙事固有的教育功能为少数民族小说塑造国族认同提供了先天便利。"十七年"间,较之主流汉族成长小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更为明确地标示了国族认同的成长进向,也更加鲜明地显现了阶级叙事与国族叙事的同构关系。这些小说中的国族观念是一种神圣化的意识形态存在,人物要实现从族群认同向国族认同的"长大成人",须经由献祭仪式才能跨过"成人门槛";主人公的成长故事被安装在复仇叙事的框架中,叙述复仇凸显了汉族导师或援手的决定作用,也喻示了少数民族由传统到现代的民族历史的成长进程。
- 谢刚李硕嘉
- 关键词:成长小说精神导师国族认同
- “人民性”与“新人民性”——“人民性”的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史语义与逻辑被引量:4
- 2023年
- “人民性”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批评话语中全面出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它直接脱胎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所创立的人民文艺观念体系。“十七年”时期,不少论者给出了关于文艺“人民性”大致相近的定义:“人民性的概念,一般应理解为:人民大众的生活在文学中的真实反映,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文学上的正确表现”。
- 谢刚
- 关键词:中国文艺理论文艺观念批评话语《讲话》中国现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