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乾富

作品数:1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小板
  • 6篇细胞
  • 5篇血小板减少
  • 4篇血小板减少性...
  • 4篇紫癜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疗效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性
  • 2篇免疫
  • 2篇急性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 2篇复习
  • 1篇蛋白
  • 1篇地塞米松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重庆市第二人...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薛乾富
  • 6篇肖悦
  • 4篇罗章琴
  • 3篇刘占术
  • 2篇雷山川
  • 2篇谢波
  • 1篇杨泽松
  • 1篇米永华
  • 1篇陈建斌
  • 1篇潘鹏吉
  • 1篇张宏丽
  • 1篇周勇
  • 1篇肖悦

传媒

  • 3篇重庆医学
  • 2篇中药材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出血性水痘1例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水痘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7.5g,1次/d,共4天)治疗1例儿童出血性水痘患者(男,6岁),并对其进行治疗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患儿全身脏器出血在短期内得到控制,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结论出血性水痘是一种病情较凶险的特殊类型水痘,治疗上除常规抗病毒、止血等对症治疗外,可探索性短期给予适量的糖皮质激素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
薛乾富雷山川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水痘出血
药物致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15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罗章琴肖悦周勇薛乾富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性药物血液科
老年急性白血病7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薛乾富
关键词:老年急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发病年龄长生存期生活质量
苦参碱对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活化的p38MAPK在苦参碱(Matrine,Mat)诱导人Burkitt′s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过程中对Fas/FasL的影响。方法:选用Raji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苦参碱(终浓度为0.4、0.8、1.6 mg/mL)和在此基础上加入SB203580(p38 MAPK抑制剂)作用48 h后,分别采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和Western blot检测P-p38MAPK、Fas、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终浓度为0.4、0.8、1.6 mg/mL苦参碱对Raji细胞总凋亡率显著高于SB203580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Western blot显示P-p38MAPK、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随苦参碱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并且在加入SB203580后降低。P-p38MAPK与Fas、FasL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苦参碱可能通过活化p38MAPK来上调Fas、FasL的表达,从而促进Raji细胞凋亡。
刘占术罗章琴谢波薛乾富肖悦杨泽松陈建斌
关键词:苦参碱RAJI细胞P-P38MAPKFAS/FASL凋亡
地塞米松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地塞米松(D X M)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方法收集42例ITP初诊患者作为ITP组和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其中ITP组标本分别在大剂量D X M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采样,即D X M治疗前和D X M治疗后。然后分别采集上述分组对象的骨髓并涂片,与对照组骨髓片一并在显微镜下对巨核细胞进行分类,并记录D X M治疗前、D X M治疗后以及对照组的血小板数目。结果 D X M治疗前比值与D X M治疗后比值、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比值与对照组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 X M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仍较低(P<0.01)。结论 D X M在治疗ITP过程中,可直接或间接促使巨核细胞凋亡,从而使血小板生成增加。
刘占术罗章琴谢波薛乾富肖悦米永华
关键词:地塞米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骨髓涂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临床特征及诱发因素。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6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控制感染、预防发作是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手段。
薛乾富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16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统计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薛乾富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50例ET患者,均接受12个月以上Peg-IFN-α治疗,180μg皮下注射,以每2周1次作为起始剂量,后续根据血常规调整治疗间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Peg-IFN-α治疗ET患者的血液学反应发生较快,3个月后较初诊时血小板明显降低(508.56±120.75 vs.931.44±209.13,P=0.000),12个月时血液学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分别为70%、98%;Peg-IFN-α治疗ET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负荷在治疗6个月时较初诊时明显降低(0.2541±0.1228 vs.0.3153±0.1332,P<0.0001),12个月时的分子生物学完全缓解率为12.5%,总缓解率为31.75%。患者的MPN-SAF-TSS积分在Peg-IFN-α治疗6月内下降明显(P<0.001),但12月时积分较治疗6月时变化不大(P>0.05);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不良反应,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以流感样症状为主,绝大部分患者为1-2级,偶有≥3级的不良反应,但延长用药间隔或对症处理后患者可耐受,没有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论:Peg-IFN-α治疗ET有效且安全。
肖悦李唐菲薛乾富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聚乙二醇干扰素Α疗效安全性
Sema 4D基因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表达及与T辅助细胞因子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Sema 4D基因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表达及与T辅助细胞因子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CBA)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Sema 4D mRNA水平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分析Sema 4D mRNA水平和Th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Sema 4D mR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志愿者(P<0.01),外周血清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受试者(P<0.05或P<0.01),Th2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受试者(P<0.01);(2)Th1细胞因子IL-2水平与Sema 4D mRNA水平负相关(P<0.01),Th2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与Sema 4D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Sema4D mRNA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呈高表达,并且分别与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呈负相关和正相关。
薛乾富肖悦
关键词:SEMAT辅助细胞因子
蟾酥对L_(7212)白血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考察蟾酥对L7212白血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L7212白血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蟾酥低剂量组、蟾酥高剂量和化疗组,将正常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小鼠按组别给药10 d,1次/d。观测小鼠体质量变化、生存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白细胞、肝脾指数和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模型组动物体质量显著下降,蟾酥高剂量组动物体质量降低程度最小;与模型组比较,蟾酥组动物生存时间延长,蟾酥高剂量组动物肝脏指数显著增高(P<0.05);接种后第1天,各组间白细胞计数和白血病细胞百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接种后第10天,蟾酥组和化疗组动物白细胞计数降低显著(P<0.05),蟾酥高剂量组的白血病细胞百分比降低显著(P<0.05);接种后第10天,蟾酥高剂量组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比降低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蟾酥组和化疗组动物CD+3和CD+4有所增加,CD+8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蟾酥对L7212白血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机制与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或分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肖悦薛乾富
关键词:蟾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