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新诗潮和怀疑主义
- 1999年
- 后新诗潮是相对于新诗潮而言的一个称谓。新诗潮包括“朦胧诗”及其外围写作。后新诗潮分成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两个阶段。从新诗潮到90年代的后新诗潮,贯穿有一条怀疑主义的脉络。随着怀疑主义的启动和逻辑发展,由于写作者在不...
- 莫海斌
- 关键词:后新诗潮怀疑主义朦胧诗自我批判本质主义写作者
- 新诗语音形式理论史上的“内在韵律论”被引量:2
- 2006年
- 在新诗语音形式的理论发展中,郭沫若以极端的方式奠定情绪主体在诗歌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并通过写作示范展示出这种主体作用的强大,形成了新的情感经验生成模式。但是,对于主体激情的过分推崇,又使他忽略了存在于主体情感与诗歌表现之间的审美中介环节,从而成为他之后的语音形式探讨的新的出发点和理论假想敌。
- 莫海斌
- 关键词:内在韵律情绪
- 中国性质和本土在场:印尼华文诗人冯世才的写作被引量:1
- 2003年
- 引用和改写中国古典诗句来抒发印尼华文诗人的本土乡愁,是冯世才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中国性质”与印尼本土在场杂糅的写作方式,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身份表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印尼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形成深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独特的地域性存在,又使得印尼华人文化身份的表现显示出与传统的断裂和差异。进而,在延续与类同、断裂和差异的双重层面上,印尼华文文学所探索的,是跨文化、非族裔本位中心却依然具有现实抗衡力量的新的主体性。
- 莫海斌文雁
-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身份
- 闻一多早期诗论中的双重形式观念被引量:1
- 1999年
- 莫海斌
- 关键词:闻一多形式化创作心理质料柯勒律治
- 闻一多幻象说与二十年代新诗想象力理论
- 2012年
- "幻象"是闻一多早期诗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他据以提出新诗形式建设方案的理论前提。他借鉴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想象力理论,认为诗的生成是情感经验、日常语言等诗歌质料在主体想象力作用下得以诗化、形式化的过程,主体想象力被视为诗歌生成的内在法则。这种观念,对于习惯于从修辞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待诗歌想象的当日诗坛来说,是很难理解的。由此可以解释新格律诗理论何以会遭遇受曲解和误读式追随的命运;而闻一多在"幻象"理论上的内部矛盾,也是导致这种命运的重要原因。
- 莫海斌
- 关键词:闻一多幻象
- 文化之间与之内的现实生存:论冯世才诗歌写作的一个侧面
- 2002年
- 本文通过对印华诗人冯世才对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汉语诗歌传统的引用和改写入手 ,分析了他诗歌中的“中国性质” ,以及这种性质是如何被用来完成其本土指向的乡愁抒发 ,从而指出 ,印华诗人生活在中华母国文化中 ,生活在印尼本土的历史和现实中 ,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和边缘的存在。如果说在冯世才的写作中存在着“双重故乡” ,那么 ,它们是在族群的、个体的现实存在的层面上被连接、被梳理、被组合 ,并以一种具有内在的“中国性质”的写作方式 ,实现了乡愁主题的本土意义。
- 莫海斌文雁
- 关键词:乡愁
- 闻一多幻象说与20年代新诗想像力理论
- 《诗镌》创刊之初,闻一多、饶孟侃等人颇为乐观。他们相信“现在的新诗是渐渐入了正轨,就了范围”,“这种音节的方式发现以后,我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了”。但是,理论的自信随即被言说的困窘取代。在吴直由、钟天心...
- 莫海斌
- 闻一多幻象说与20年代新诗想像力理论
- 《诗镌》创刊之初,闻一多、饶孟侃等人颇为乐观。他们相信“现在的新诗是渐渐入了正轨,就了范围”,“这种音节的方式发现以后,我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了”。但是,理论的自信随即被言说的困窘取代。在吴直由、钟天心...
- 莫海斌
- 关键词:闻一多《谈新诗》
- 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与《马氏文通》被引量:1
- 2013年
- 在就读中国公学和留美期间,胡适曾经受到《马氏文通》和但丁等人历史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并由语言学研究转向关于中国文学问题的思考。这段经历内化为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语言学元素,帮助他打造出独到而雄辩的、操作性极强的白话文学革命方案,也造成了他理论上的偏颇和失误。明了这一点,当能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提供借鉴。
- 莫海斌
- 关键词:《马氏文通》文学革命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研究
- 南洋本土的汉语书写: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族性言说被引量:2
- 2006年
- 东南亚华文文学具有显著的民族寓言的性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当中,作为华族历史想象和族性言说方式的文学写作,始终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主要历史变量,也是贯穿近半个世纪以来东南亚华文文学当代转型的基本线索。它是在三种强势话语(东南亚民族政治话语、西方话语和中国话语)于东南亚本土交错搭建而出的网络化语境中进行的,是试图通过主要他者形象的想象、华族与他者关系的建构,从本土化和差异性的两面来达成新的有关族性的当代言说。
- 莫海斌
-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族性他者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