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晓路

作品数:16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7篇细胞
  • 4篇AURORA...
  • 4篇肠癌
  • 4篇大肠
  • 4篇大肠癌
  • 3篇血管
  • 3篇直肠
  • 3篇上皮
  • 3篇结直肠
  • 3篇恶性
  • 3篇病理
  • 3篇病例
  • 3篇肠肿瘤
  • 2篇血管周上皮样
  • 2篇血管周上皮样...
  • 2篇炎症
  • 2篇炎症性
  • 2篇炎症性肠病
  • 2篇影像

机构

  • 11篇兰州大学第二...
  • 6篇兰州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罗湖区...

作者

  • 16篇苏晓路
  • 4篇田卫华
  • 4篇王祥
  • 4篇张煦
  • 3篇毛杰
  • 2篇李晓鸣
  • 2篇董驰
  • 2篇朱浩
  • 2篇董莉
  • 2篇郭继武
  • 2篇王成
  • 2篇张静
  • 1篇张涛
  • 1篇马芙蓉
  • 1篇吴志平
  • 1篇赵振营
  • 1篇夏鑫
  • 1篇姜支农
  • 1篇史平
  • 1篇李冬梅

传媒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生物医学转化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医院与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肾同时发生的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误诊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分析肝、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按临床—放射—病理(C-R-P)模式确诊为恶性PEComa的临床资料1例,并以“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ma-lignant hepatic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与“malignant renal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为主题词,以“liver”“kidney”“angiomyolipoma”“PEComa”为副主题词,在维普、万方、中国知网、PubMed、ELSVIER、MEDLINE数据库检索,检索语言为中文或英文,起始时间不限,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9月。结果患者53岁,男性,外院CT误诊为肝癌,穿刺活检又误诊为肝恶性黑色素瘤,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会诊和再次肝穿活检考虑为恶性PEComa,术后病理证实为同时发生在肾和肝的恶性PECo-ma。患者辅以化疗和靶向治疗,目前病情稳定。文献检索到国内外的肝、肾恶性PEComa共37例,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最终筛选获得19例,加上本例共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10~72岁,多因腹胀、腹痛、腰痛或发热就诊,腹部CT常显示有边界不清的肿块影,术前9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上皮样恶性黑色素瘤,1例误诊为肝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3例误诊为肾癌,1例误诊为肾囊肿,1例误诊为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前未提及诊断,只有1例术前诊断为肝恶性PEComa。13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例患者死亡。结论肝、肾恶性PEComa属临床罕见病例,由于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特点和体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肝癌、肾癌等,而且该肿瘤与恶性黑色素瘤在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也有交叉,病理易误诊为上皮样恶性黑色素瘤。肝、肾同时发生的恶性PEComa为首次报道,本文就该病例充分总结患者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表现、�
苏晓路朱浩王祥
关键词:影像病理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肺错构瘤1例报告
2022年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潜在恶性肿瘤,术前常被误诊。2021年3月我院对1例肺IMT合并肺错构瘤(pulmonary hamartoma,PH)行胸腔镜下右肺楔形切除术,术后随访10个月病情稳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女,32岁,因“体检发现右肺占位1个月”于2021年3月入院。
安海鸣苏晓路王成魏小平颜维剑肖翠刘炎斌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肺错构瘤肺楔形切除术IMTINFLAMMATORY
纵隔原发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合并淋巴结转移1例
2023年
患者男性,51岁,因活动后气短、间歇性咳嗽伴胸痛半年,体检发现纵隔肿物6天入院。患者肿瘤标志物均未升高。胸部CT平扫示:中纵隔偏右侧有一类圆形密度混杂肿块影,大小7.5 cm×5.5 cm, 与上腔静脉界限不清,多考虑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巨淋巴结增生症待排。术中发现肿物位于中纵隔偏右,大小7.5 cm×5.5 cm, 质硬,血管丰富,遂将肿瘤完整切除。
苏晓路王成董驰朱浩
关键词:纵隔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例报道
大肠癌中Aurora-A的表达及其与mt-P53、c-myc的关系
目的: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中国位居第四,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肺癌。近几年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而且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所以深入研究大肠癌的病因...
苏晓路
关键词:大肠癌C-MYC蛋白
文献传递
Aurora-A在细胞有丝分裂中作用及与肿瘤关系被引量:1
2008年
苏晓路张煦田卫华
关键词:有丝分裂中心体非整倍体基因组不稳定性肿瘤
FEZF1-AS1在结肠癌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
2022年
结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FEZF1-AS1在结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且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此外,FEZF1-AS1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凋亡等过程,表明FEZF1-AS1可能是一种新的重要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结肠癌治疗靶点。现就FEZF1-AS1在结肠癌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杨小萍马雪妮苏晓路吴志平张尚弟韩悌云张德奎
关键词:结肠肿瘤长链非编码RNA生物学标记物
Aurora-A mt-P53和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中心体相关激酶Aurora-A、突变型P53(mt-P53)和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Aurora-A、mt-P53和c-myc在1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Aurora-A在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5%,69%。mt-P53分别为0,20%,57%。c-myc分别为0,37%,76%。与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相比,癌组织中Aurora-A、mt-P53和c-myc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三者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有关(P<0.05),mt-P53和c-myc还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在大肠癌中Aurora-A的阳性表达与mt-P53、c-myc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62,P<0.01;r=0.487,P<0.01),mt-P53和c-myc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0.242,P<0.01)。结论:Aurora-A和c-myc蛋白的过表达与P53的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合分析Aurora-A、mt-P53和c-myc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苏晓路李晓鸣田卫华张煦
关键词:大肠癌
RANK/RANKL/OPG在调节前列腺癌侵袭和骨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李晓鸣刘耀明史平董驰晏红朱薇王芙蓉苏晓路董莉王志平
该课题应用免疫组化、ELISA、Western、PT-PCR、Transwell侵袭实验等方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RANKL、RANK、OPG的表达,组织及血清中sRANKL 、OPG的表达水平;通过体外实验观察RANK...
关键词:
关键词: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因子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3年
单形性亲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 (Monomorphic Epitheliotropic Intestinal T-cell Lymphoma,MEITL) 是一种起 源于肠道的罕见 T 细胞淋巴瘤,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预后差,与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和 其它肠道原发 T 细胞淋巴瘤在临床症状、影像和内镜检查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该疾病临床少见,往往由于临床和病理医生 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误治。因此,本文从病理学角度,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系统论述 MEITL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和内镜特点以及MEITL的治疗和预后。重点阐述MEITL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分 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以期帮助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对该疾病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苏晓路张静毛杰郭继武王祥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中心体相关激酶Aurora-A和mt-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中心体相关激酶Aurora-A和突变型P53(mt-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Aurora-A和mt-P53在51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正常大肠组织、癌旁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Aurora-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6%和69%;mt-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1%和57%.与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Aurora-A和mt-P53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程度关系密切(P<0.05),mt-P53还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Aurora-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mt-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结论:Aurora-A蛋白的过表达与P53的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urora-A和mt-P53蛋白的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苏晓路张煦田卫华
关键词:AURORA-AP53组织芯片结直肠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