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如平
- 作品数:62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民国时期江西的特种教育被引量:9
- 2003年
-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为了清除共产党的影响,首先在江西推行特种教育。特种教育在"剿共"时期成为清共的重要手段,在抗战时期对动员民众支持抗战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 肖如平王彩玲
- 关键词:民国时期特种教育
-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教育被引量:9
- 2004年
- 2 0世纪 30年代初 ,南京国民政府在赣、鄂、皖、豫、闽 5省收复区推行特种教育 ,以期达到“清剿”共产党 ,救济地方社会 ,发展乡村教育的目的。但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把“清共”和控制民众放在优先地位 ,使特种教育在前期未能办理社会工作 ,而成为反共的工具。抗战时期 ,特种教育对培养民族意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起了一定作用。
- 肖如平
-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特种教育
-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中国“四强”地位的认知与因应
- 2025年
- 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美国扶持中国成为“四强”之一极为抵触。为了应对中国“四强”地位所带来的挑战,英国将美、苏两国与中国区别对待,否认中国的“四强”地位;强调英、美、苏三国在战时和战后重建中的领导作用,批评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抗战不力,宣扬先击败德国,再“拯救”中国;在予以中国一定援助的同时,却又在暗中支持“揭露”中国真相,并用国共关系牵制国民党政权。英国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期间中英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了英国在对华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和现实主义。
- 肖如平
-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中英关系
- 竺可桢与梅光迪关系考
- 2020年
- 竺可桢与梅光迪相识共事多年,友谊深厚,在《竺可桢全集》中有不少关于梅光迪的记载。梅光迪,字迪生,安徽宣城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曾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1936年,应竺可桢之邀,梅光迪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被聘为文学院院长。竺可桢曾说:“余与迪生自光绪时代复旦即相识,嗣后至美国,在中西部,哈佛、南高、东大及浙大,前后相处不下十五六年。在哈佛有一年曾同处一室。”(《竺可桢全集》第10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以下同卷者只注页码)他对梅光迪的才识品格非常欣赏,认为梅光迪有三点过人之处:一是标准极高,二是不求名利,三是外冷而内富热情。在教育理念上,竺可桢、梅光迪都深受哈佛大学的影响,注重通才教育,提倡人文修养,并在浙江大学大力推行通才教育。在学校工作上,竺可桢对梅光迪非常信任,外出时请他代理校长职务。
- 李红梅肖如平
- 关键词:通才教育梅光迪
-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立宪派士绅
- 2012年
- 辛亥革命前,浙江立宪派通过著书立说、组织立宪团体、创办报刊、领导收回利权、保路运动、国会请愿运动等,成为清末浙江宪政舞台上的主角。清廷在立宪运动和浙路风潮中背道而驰,导致立宪派士绅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辛亥革命爆发后,立宪派士绅顺应时势,倡导和平独立,成为浙江光复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在民初浙江政局中占据一定地位。
- 肖如平
- 关键词:辛亥革命
- 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大使馆对中国共产党情报的搜集与研判
- 2025年
- 近代以来,英国驻华使领馆非常重视对华情报的搜集。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在华外交情报网络,提高了情报搜集能力。通过报刊新闻、侨民报告、社交活动、情报分享等途径,英国大使馆搜集了大量中国共产党情报,并与外交部远东司、研究司等部门协作,对上述情报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他们认为,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独立性;坚持抗战和减租减息政策使抗日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战后可能会爆发新的内战。同时,英国大使馆将这些情报运用于战时中英关系和对华政策,甚至以国共问题牵制国民党政权。英国大使馆对中国共产党情报的搜集和运用,既体现了其在华情报系统的强大,也反映了英国将国共问题置于对华政策中整体考量的复杂性。
- 肖如平
- 关键词:太平洋战争中国共产党中英关系
- 清末保甲与城市社会治理被引量:1
- 2012年
- 清末城市设立了保甲局等保甲机构,协助衙门负责市区的社会管理。城市保甲除了编查户口外,在设栅督更、厉禁驰马、治安巡查等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成为清末城市管理的重要力量。然而,面对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城市保甲难以适应新的挑战,最终被巡警制所取代。
- 肖如平蔡禹龙
- 关键词:清末社会治理
- 一·二八事变期间英国对日本的遏制与纵容
- 2024年
- 一·二八事变前夕,英国为了维护上海公共租界的安全,与日本等国合作制定了上海租界《协防计划》。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初,为避免租界沦为中日冲突的战地,英国联合美、法、意等国对日本施压,阻止日军在租界内跨防区巡逻,反对日本陆军增援上海,提出调停中日冲突的“中立区”方案。在遭到日本强硬拒绝后,英国政府接受林德利和白利南的建议,默许日军大规模增援上海,坐视甚至推动日军尽快击退中国守军。英国在一·二八事变中的因应,充分展现了其应对中日上海冲突的复杂面相与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
- 肖如平李泓泽
- 关键词:一·二八事变上海租界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对国共关系的报道与尺度被引量:3
- 2023年
-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在国共关系中一直支持国民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驻华记者开始对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予以关注,对国共关系进行深入报道,对国民党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做法和新闻审查政策进行批评。1944年,英国驻华记者格尔德对国共关系的系列报道和对国民党的批评,不仅引起了国民政府的不满,还引发了英国内部对驻华记者报道审查制度的争议。在各部门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出台了关于中国内政和国共关系报道的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朝野对国共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
- 肖如平丁书颖
- 关键词:抗战时期中英关系新闻审查国共关系
- 从重庆到南京:吴有训与中央大学的复员被引量:1
- 2019年
- 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在吴有训的主持下,积极开展复员工作。自1945年9月,中央大学开始准备复员,到1946年11月南京开学,中央大学的复员历时一年有余。复员后的中央大学成为国立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系科设置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中央大学的复员之所以比较成功和顺利,与中央大学的特殊地位和吴有训的主持是分不开的。
- 肖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