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船山'现量'说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本文对王船山的“现量”学说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现量”意义的诠释、“现量”与理性的统一、船山对佛学“现量”说的扬弃、从意识的取受姿态理解“现量”等进行了论述。
- 羊列荣
- 关键词:古代文学船山诗学古代文论
- 文献传递
- 《文心雕龙》雅俗理论溯源被引量:2
- 2019年
- 刘勰以雅俗品鉴文章,是直接受到魏晋时期人物雅俗品鉴之风的影响,而其理论内容,则渊源于先秦的雅文化观念和儒家雅郑之辨。在西周的雅文化观念中,“雅”与“俗”不对等,但也不矛盾。刘勰认为俗体和一些非雅正的风格是可以兼容于雅文学的,这跟雅文化中的“雅”“俗”关系相似。对于与雅文学对立而不可兼容的“郑”,刘勰的态度跟先秦儒家一样,但其雅郑之辨是以文学与经典的关系为基点的,所以刘勰的雅俗理论具有宗经主义性质。他的雅俗批评,具体地展现于“六观”(即文章品鉴的六个角度)。将刘勰各个方面的雅俗批评的内容聚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在西周雅文化观念影响下的“雅文学”理念。
- 羊列荣
- 关键词:《文心雕龙》雅文化
- 船山诗学研究
- 船山诗学的主题:元声论、意识论和神韵论。 “元声”观念是船山在他的宇宙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宇宙的“元”精神首先是整体性,其次是内在的动态和外在的简约的同一。船山通过对音乐论中的“元声”观念的重新解释,并与上述“元...
- 羊列荣
- 关键词:古代诗学意识论
- 文献传递
- 从“体系”的眼光看中国传统文论和文学批评被引量:5
- 2004年
- 1 中国文论研究的“体系”诉求有三大动机。 2 西方传统文论体系是以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为模式建构起来的 ,但中国文论的“隐性体系”不是建立在本质论基础上的 ,其理论基础是审美经验论。因此 ,中国文论体系不是“本质论”体系 ,而是审美经验“现象论”体系。 3 中国文论体系包括两个分体系 :意境论体系和形式论体系。二者平行发展 ,有各自的审美范畴 ,同时甚至是对立的 ,但总体上是彼此互补交融的。
- 蒋凡羊列荣
- 关键词:传统文论文学批评本质论意境论形式论
- 从《周易》考察道家“心斋”思想的起源被引量:1
- 1999年
- 羊列荣雷思海蒋凡
- 关键词:《周易》巫文化心斋道家养生观理性文化
- “隐”义发微——以《文心·谐隐》为中心
- 2024年
- 刘勰最早系统研究“隐”(骵)的意义和历史。他对“隐”的解释,大概是沿用汉儒的旧训。因重视“隐”的讽诫义,刘勰乃以“隐谏”为隐语之正宗,是未察古之隐谏,实依托于隐戏,隐在先而谏在后。他认为隐语乃稗官所采,固然是据“小说”类推,然此说符合古代采言之制。此制于学术史、文学史关系甚大,宜作深入考证。刘勰还指出荀子依“隐”作赋,对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基于宗经的观念,刘勰并没有把“隐”确定为赋体的源头之一。《隐秀》之“隐”,是刘勰根据隐体特征提出的理论范畴,泛指含蓄之格。“隐”与“比兴”都可以指文章旨意深远,但“隐”涵盖众体,而“比兴”特为诗体之常法,“隐”取事物的相关性而“比兴”取事物的相类性,在意义的表现上两者也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
- 羊列荣姜锴博
- 关键词:比兴
- 王船山的诗境生成论被引量:1
- 2002年
- 在王船山的诗学中,诗境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客观性的:由外境触发主体情感,形成客观形态的诗境;最具客观性的方式,即“现量”。其二是主观性的:由情感带出对象,形成主观形态的诗境;最具主观性的方式,曰“取影”。法相宗的“现”“非”二量之分,以及船山心性学中的“取”“受”之辨,引导了这一主客二分式的生成论格局的形成。
- 羊列荣
- 关键词:王船山诗歌诗歌理论心性学
- “窥意象而运斤”的解释问题
- 对于古文学、古文论以及古典美学的当代研究者来说,"意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概念,它以其早已为人所熟悉的意义,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学和理论的独特性,形成我们习以为常的作品分析法。然而,最初人们关注"意象"的动机,并不来自于发扬...
- 羊列荣
- 关键词:文论家主客统一意象主义主客体关系心物交融合成词
- 文献传递
- 《文心雕龙·史传》与魏晋南北朝'正史'观
- 从阮孝绪《七录》'国史部'著录内容以及《文心雕龙·史传》篇所论列的史书范围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观念是编年纪传二体并重,并包括'杂史'在内.在'正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正''杂'之分是重要的起点,这在刘勰的理论...
- 羊列荣
-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心雕龙·史传》
- 文献传递
- 王船山以佛喻诗释义
- 体系是自我封闭的,但是它也会吸收大量的公共概念。这些公共概念经过诠释获得独特的内涵和逻辑关系,而转换为体系概念。同时,它们又不可避免地带入公共性的意义和关系,从而向公共体系敞开。体系的敞开性取决于它对公共概念的接纳程度。...
- 羊列荣
- 关键词:王船山佛教诗学释义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