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病情的评估效果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索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病情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的196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11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82例肝硬化合并肾脏损伤患者为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影响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ESR、NLR、PLR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病情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结果两组患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ESR、NLR、PLR、hs-CRP、IL-6、BUN、Scr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R、NLR、PLR、IL-6、BUN、Scr指标是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肾脏损伤的相关因素(P<0.05)。本次研究共82例肝硬化并发肾脏损伤患者,ESR、NLR、PLR三项指标单独检测中ESR特异度最高,NLR灵敏度最高,PLR准确度最高;联合检测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均分别高于单独检测。结论ESR、NLR、PLR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的发生风险,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肾脏损伤病情的评估效果较好,临床医师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ESR、NLR、PLR水平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秦维 祝素平 郑艳丽 霍玉玲 王丹关键词:血小板 淋巴细胞比值 肝硬化 肾脏损伤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水平变化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方法 52例PBC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选择病理科留取的正常肝组织20份作为对照,另选择20例健康人采集静脉血。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肝组织不表达或仅有少量TGF-β1表达,而PBC患者肝实质细胞胞浆内呈TGF-β1高表达;PBC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28.71±13.54)pg/ml和(21.3±9.4)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1.3±15.4)pg/ml和(2.1±1.6)pg/ml,P<0.01】;7例PBC肝组织肝纤维化S0期患者肝组织TGF-β1表达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0.5±0.2)10^(-2)、(7.1±4.1)pg/ml和(5.1±1.0)pg/ml,显著低于12例S1期【(4.2±1.3)10^(-2)、(18.6±6.2)pg/ml、(11.5±3.6)pg/ml,P<0.01】、18例S2期【(6.9±1.2)10^(-2)、(27.3±9.9)pg/ml、(19.4±4.1)pg/ml,P<0.01】、9例S3期【(13.3±15.1)10^(-2)、(39.7±15.18)pg/ml、(27.3±8.1)pg/ml,P<0.01】和6例S4期【(21.2±17.1)10^(-2)、(53.4±17.3)pg/ml、(47.8±11.0)pg/ml,P<0.01】;15例Child-Pugh A级患者肝组织TGF-β1表达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9±1.6)10^(-2)、(12.2±3.1)pg/ml和(7.3±2.5)pg/ml,显著低于25例Child-Pugh B级【(15.9±13.6)10^(-2)、(32.9±8.6)pg/ml、(21.8±6.3)pg/ml,P<0.01】或12例C级患者【(22.6±18.5)10^(-2)、(49.1±19.3)pg/ml、(45.5±12.7)pg/ml,P<0.01】。结论PBC患者肝组织TGFβ-1表达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肝组织纤维化增生和/或肝功能受损有关。 秦维 陈宇萍 杨昭 祝素平 霍玉玲 李木松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OX40/OX40L与慢性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慢性肝炎的发生发展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强弱密切相关,其中T淋巴细胞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刺激分子OX40/OX40L参与T淋巴细胞的活化,综述了OX40/OX40L的分子特性、参与免疫调控的机制以及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秦维 赵彩彦 杨昭 祝素平 李木松 霍玉玲关键词:OX40配体 肿瘤坏死因子类 免疫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05—2016-01在肾内科就诊且未行透析治疗的CKD患者(CKD组)及同期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各68例,CKD组患者又按不同临床分期分为1期组(n=14)、2期组(n=18)、3期组(n=20)、4期组(n=9)、5期组(n=7)。对所有入选者进行血液学检查,包括血清Gal-3检测;对CKD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统计斑块检出率及动脉硬化发生率。比较各组血液学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临床分期CKD患者Gal-3水平、颈动脉超声结果的差异。结果:CKD组患者血清中的Gal-3水平明显的低于对照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KD分期的逐渐加重,CKD 5期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显著的高于1—4期患者(P<0.05)。各期CKD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分期的加重,颈动脉ITM、ITM增厚例数及斑块检出率、动脉硬化发生例数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Gal-3水平降低与CKD患者临床分期及AS形成相关。 祝俊琪 蔡颖 杜晓霞 祝素平 王春荣 赵丽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半乳糖凝集素3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探讨 2017年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用拉米夫定,观察组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HVBDNA和ALT转阴率为86.11%、94.44%和52.78%、63.89%,观察组明显更高,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67%和72.22%,观察组明显更高。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提高HVBDNA和ALT的转阴率,值得应用。 秦维 陈宇萍 杨昭 祝素平 霍玉玲 李木松关键词: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卡维地洛的使用与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改善的相关性研究 2019年 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长期服用卡维地洛于其生存改善产生的有关影响。方法:于我院2016/1月-2018/12月期间接诊的典型肝硬化腹水患者群体内选取与本次研究原则相符的161例患者作为主要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和定期随访方法对该161例患者连续5年时间内的生存状况作出研究。将定期随访的所有患者资料以及电子病历进行统计和整理,并依照患者服用药物的不同将其拆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包含81例典型肝硬化腹水患者并给予普萘洛尔治疗的小组被命名为对照组;剩余80例患者组成的小组被称之为观察组,该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服用卡维地洛。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基线、治疗状况,随访治疗后开展对比研究,并通过生存曲线的绘制将所有患者累积生存率的变化状况进行呈现,最后应用COX回归法对影响肝硬化腹水患者生存状况的因素展开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其BMI、肿静脉压力梯度(HVPG)下降值、糖尿病患病率都相对相抵,反之其消化道静脉破裂再生出血率要高于观察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卡维地洛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生存保护因素。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卡维地洛相比普萘洛尔而言,其上消化道静脉破裂再出血率大幅度降低,于患者腹水情况的改善有积极意义,可切实提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预后质量。 秦维 祝素平 郑艳丽 霍玉玲关键词:卡维地洛 肝硬化腹水 艾滋病继发隐球菌脑膜炎1例 2008年 1 病例介绍
某男,41岁。因头疼、发热2个月,加重2周伴四肢抽动1次,于2006年9月入院。患者无诱因于2个月前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发热(体温37.6℃-38.8℃),夜间多汗。在外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抗痨、脱水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前头痛加剧,伴恶心、呕吐。10天前出现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约10分钟,醒后头痛剧烈,由外院按“脑炎”转入我院。既往2年前有冶游史,吸毒史多年。查体:T38.1℃,口腔内可见片状白色黏膜斑,剥之不去。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对答如流,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四肢肌张力高,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脑压为2.95 kPa, 谢爽 孟连柱 祝素平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 艾滋病 继发 腰穿脑脊液 头部胀痛 脱水治疗 共刺激分子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低复制与再活动阶段表达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低复制与再活动阶段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0名为对照组,对比共刺激分子在研究对象中的水平及对低复制与再活动阶段的表达意义。结果研究组患者外周血当中CD_3^+、CD_4^+T及CD_4^+/CD_8^+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CD_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共刺激分子CD_(28)^+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T细胞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im-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对低复制与再活动阶段的表达意义方面,三组研究对象共刺激分子CTLA-4、CD_(28)^+、PD-1及Tim-3表达均存在明显区别(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的共刺激分子CTLA-4及CD_(28)^+表达均明显低于低拷贝组(P<0.05),同时PD-1及Tim-3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拷贝组(P<0.05)。结论借助于检测共刺激分子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当中的表达,可以准确体现患者免疫功能,对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价值。 秦维 杨昭 祝素平 霍玉玲 李子月 赵彩彦关键词:共刺激分子 慢性乙肝病毒 PE结合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索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结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3684例肝脏疾病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48例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PE治疗组和PE结合DPMAS治疗组。采用电话随访以及复诊的方式统计不同治疗方式的患者4周好转率及12周生存率,收集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TBIL、ALT、AST、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钾、血钠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PE结合DPMAS治疗组4周好转率为84.21%,12周生存率为89.47%显,均著高于单纯PE治疗组的61.94%和70.90%,数据对比和生存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E结合DPMAS治疗组PTA指标升高水平显著大于单纯PE治疗组,PE结合DPMAS治疗组TBIL、ALT、AST指标降低水平明显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结合DPMAS治疗组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降低水平大于单纯PE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E或PE结合DPMAS)方法是影响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R=2.442,P<0.05)。结论PE结合DPMAS治疗较单纯PE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肝硬化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好转率及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且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细胞指标水平,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秦维 祝素平 郑艳丽 霍玉玲 王丹关键词: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肠内营养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0 2020年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表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24 h内给予静脉滴注营养液。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予以流食或半流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检测术前和术后第28天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28天,两组的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的D-lac、DAO和E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28天,两组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优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08%(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提高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改善肠黏膜屏障,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祝素平关键词:肠内营养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肠黏膜屏障 T淋巴细胞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