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超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吸虫
  • 2篇卷棘口吸虫
  • 2篇白头鹤
  • 1篇地力
  • 1篇东方次睾吸虫
  • 1篇鸭科
  • 1篇样品前处理
  • 1篇药敏
  • 1篇药敏试验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药物敏感性分...
  • 1篇野生蓝莓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秸秆还田
  • 1篇珍珠鸡
  • 1篇溶剂
  • 1篇乳房炎
  • 1篇乳腺炎
  • 1篇食品

机构

  • 6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哈尔滨北方森...

作者

  • 6篇王超
  • 2篇杨文辉
  • 2篇邹希明
  • 2篇王春仁
  • 2篇孙鹏
  • 1篇高俊峰
  • 1篇阮长青
  • 1篇郭德军
  • 1篇李丹丹
  • 1篇杨雪
  • 1篇李鹤
  • 1篇杨雪
  • 1篇王成玉
  • 1篇刘文静

传媒

  • 3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化学试剂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6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低共熔溶剂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低共熔溶剂(DESs)作为一种可设计的绿色溶剂,具有取代传统萃取剂的潜力。概述了近几年DESs作为萃取剂在食品的样品前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其在各类食品样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和合成色素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同时与其他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并且对DESs作为萃取剂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王超杨雪杨雪李硕孙鹏
关键词:样品前处理食品质量安全
白头鹤卷棘口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卷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卷棘口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家禽以及鸭科、鸬鹚科。
邹希明杨文辉王春仁王超
关键词:卷棘口吸虫棘口吸虫病鸭科发育受阻
九三某牛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2025年
为了对患有乳房炎的病牛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分析其致病性、评估药物敏感性以及提供临床用药指导,研究从黑龙江省嫩江市九三管理局某牧场的3头乳房炎病牛的奶样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采用PCR法、细菌生化反应试验、细菌鉴定仪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病理组织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等多种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菌株分离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物敏感性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成功分离的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鉴定对小鼠表现出明确致病性。此外,这些病原菌对临床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同时,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和利福平等药物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这些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将药敏实验的结果反馈给相关牛场后,采用阿莫西林和青霉素对患病奶牛进行治疗,观察到乳房炎症状有显著改善。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上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李鹤潘顺圆宋军王超韩齐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试验
珍珠鸡和白头鹤体内两种吸虫的形态鉴定被引量:3
2010年
对采自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珍珠鸡肝脏和白头鹤盲肠的两种吸虫采用苏木素染色法制成装片,观察结构,显微测量,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珍珠鸡肝脏内吸虫为东方次睾吸虫,白头鹤盲肠内虫体为卷棘口吸虫。这两种寄生虫均为国内宿主新记录。
邹希明王超王春仁杨文辉高俊峰
关键词:东方次睾吸虫卷棘口吸虫珍珠鸡白头鹤
蓝莓酒渣花色苷提取工艺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探究大兴安岭野生蓝莓酒渣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以乙醇为提取剂,考察了乙醇浓度、盐酸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蓝莓酒渣花色苷提取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为40%,盐酸浓度为0.1%,提取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1 h,料液比为1∶40时为最佳提取条件,此条件下蓝莓酒渣中花色苷含量为3.03 mg·g-1,粗提物经浓缩冻干后为黑色粉末,得率为22.1%,花色苷纯度为1.37%。通过实验可知野生蓝莓酒渣中含有大量花色苷等活性物质,对蓝莓酒渣进行萃取可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蓝莓鲜果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王超刘文静郭德军徐婉蒙王成玉李丹丹阮长青
关键词:野生蓝莓酒渣花色苷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及固碳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明农产品化肥减量后土壤养分的变化,促进玉米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从201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所属4个牧场连续3年进行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期间随机选取31处采样点分别进行3次抽样,分析土壤样品中pH、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碳和水溶性盐等指标,以此判断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地力和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由21.2 g·kg^(-1)增长至23.6 g·kg^(-1);秸秆还田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平均增长约144.0%,而未还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增长约138%;碱解氮含量由166.50 mg·kg^(-1)增长至194.50 mg·kg^(-1),且2022年与2021年测定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可见秸秆还田后土壤固碳能力增加,肥力增强,而pH一直维持在7.92~8.23。因此,合理运用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耕作环境,减少土壤中盐分聚集,提高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定效果,调节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对东北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硕李博哲王超孙鹏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固碳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