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立朝

作品数:35 被引量:39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矿业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0篇建筑科学
  • 4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滑坡
  • 5篇强夯
  • 4篇地质
  • 4篇地质灾害
  • 4篇支护
  • 4篇黄土
  • 4篇含水量
  • 4篇非饱和
  • 3篇地基
  • 3篇地震
  • 3篇地质灾害监测
  • 3篇湿陷性
  • 3篇湿陷性黄土
  • 3篇通讯模块
  • 3篇膨胀土
  • 3篇强夯法
  • 3篇卫星
  • 2篇典型滑坡
  • 2篇堆积体
  • 2篇形变监测

机构

  • 20篇中国地质环境...
  • 1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交通大学
  • 4篇北方交通大学
  • 3篇建设综合勘察...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铁第四勘察...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33篇王立朝
  • 15篇胡瑞林
  • 9篇侯圣山
  • 9篇陈亮
  • 4篇韩冰
  • 4篇杨旭东
  • 4篇李昂
  • 3篇冯振
  • 3篇郭书泰
  • 3篇周振鸿
  • 3篇张艳玲
  • 3篇李志清
  • 3篇李耀刚
  • 3篇佟彬
  • 2篇过静珺
  • 2篇张鸿儒
  • 2篇李媛
  • 2篇尹春荣
  • 2篇李祥龙
  • 2篇周平根

传媒

  • 2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岩土力学
  • 2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施工技术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灾害学
  • 1篇甘肃地质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第七届全国工...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
周平根李昂过静珺白征东侯圣山程温鸣王立朝肖健李冬航王威朱永辉徐准陈群策霍志涛韩冰
"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建成了四类13个监测示范区,包括上海、北京、河北、江苏4个东部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三峡库区滑坡和崩塌2个监测示范区,四川雅安、浙江金华、江西九岭...
关键词:
关键词:卫星系统数据采集仪
影响强夯加固深度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04年
分析了众多影响加固深度的因素,并对已有加固深度计算公式进行了分类,指出只有三者的共同发展,才能逐步完善强夯的理论研究。
王立朝胡瑞林李耀刚周振鸿郭书泰
关键词:强夯法地基加固土体工程造价
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形成演化机理与堆积体稳定性评价被引量:4
2024年
古滑坡堆积体复活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因此,对古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舟曲县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近十年来数次局部复活形成滑坡堵塞白龙江,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手段,查明了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演化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再结合InSAR变形数据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结果显示,江顶崖古滑坡是典型的大型地震滑坡,其滑体沿3个方向坐落式下滑,形成了如今多级台阶状的堆积体形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古滑坡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中上部震动-拉裂、前缘锁固段剪断-滑坡启动、后缘拉裂-滑体加速、前缘受阻-滑体减速、稳定阶段。由于古滑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整体下滑,导致上部堆积体内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岩体,因此较为稳定;而中下部堆积体大都为断层破碎带和破碎岩体组成的软弱结构,稳定性较差,未来极有可能复活。
刘涛张明王立朝杨龙殷保国
关键词:地震荷载断层破碎带
甘肃岷县西寨镇板岩斜坡发生变形条件的模型验证
2025年
1∶5万图幅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在甘肃省岷县秦许镇泥地族村、西寨镇站里村、清水乡柏杨沟等地均发现不同程度的板岩斜坡发生变形,即板岩斜坡发生反倾或倾倒,变形一般发生在地表、近地表深度范围,在地下深部则呈高倾角或近直立的状态。通过地质调查,从地层构造、产状、岩体强度特征和大气降水等方面分析了西寨镇板岩斜坡变形发生条件和基本特征,建立了单个板体模型。研究表明,单个板体以B点为支点、在垂直于Y轴的平面内旋转,当板面走向与斜坡凌空面(YOZ平面)走向相交且交角从0°到90°变化时,(1)当板岩厚度等于0.01~0.1 a时,单个板体的极限平衡重力力矩呈单调递增趋势;(2)当板岩厚度大于0.1 a时,重力力矩呈先递增、近尾部时又下降的趋势,总体上来说重力力矩亦呈单调递增趋势;证明了当交角趋于0°即大体平行时斜坡处于最低稳定状态。
付东林王立朝刘明学陈亮侯圣山冯振高晖
AMS14C测年揭示的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典型滑坡的四次滑动被引量:2
2018年
1研究目的(Objective) 自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发生导致237人死亡的洒勒山滑坡灾害以来,巴谢河流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学者在此开展滑坡研究。这一地区灾难性滑坡多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但对滑坡历史的认识,尚缺乏年代学数据支持。本研究以本地区典型滑坡——上正滑坡为例,通过滑坡年代学研究,重建滑坡的滑动历史。
李昂侯圣山王立朝陈亮李祥龙连建发
关键词:滑坡灾害河流域临夏盆地测年东乡族
一种多链路通讯地质灾害GNSS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链路通讯地质灾害GNSS监测系统,包括I型接收机、II型接收机和解算服务器,所述I型接收机由GNSS板卡及天线、微控制单元、4G通讯模块、天通卫星通讯模块、LoRa通讯模块或ZigBee通讯模块、存...
韩冰杨旭东侯圣山张艳玲陈亮佟彬王立朝
文献传递
一种混合定位滑坡形变监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定位滑坡形变监测系统,包括I型接收机、II型接收机和解算服务器,所述I型接收机由GNSS板卡及天线、IMU模块、三轴磁力计、微控制单元、4G通讯模块、天通卫星通讯模块、LoRa通讯模块或ZigBee通...
韩冰李媛王立朝杨旭东房浩侯圣山尹春荣张艳玲曲雪妍陈亮佟彬安永龙
库水位升降作用下大型土石混合体边坡流-固耦合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0
2009年
以金沙江中游梨园电站坝前大型土石混合体边坡为例,基于精细地质结构模型,研究其在蓄水及库水位骤降过程中的流-固耦合及相应的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蓄水初期边坡地表变形较为缓慢,当库水位达到某一高程时,其地表变形呈现陡增趋势;在蓄水初期边坡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当上升至某一临界水位后边坡稳定系数达到最低值,而后随着库水位的上升有所回弹;库水位骤降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且其稳定系数下降随着骤降幅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对于指导实际工程及深化库区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徐文杰王立朝胡瑞林
关键词:边坡工程强度折减法稳定性分析
非饱和黄土的动力固结特征及其微观机理定量研究
本文以室内模拟试验为基础,研究夯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并进行同夯击次数条件下的微观结构研究,以期获得非饱和黄土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微观结构变化的支持。同时,编制数值模拟分析程序,检验强夯参数的合理性,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
王立朝
关键词:非饱和黄土弹塑性模型
文献传递
排水抗滑桩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0
2023年
排水抗滑桩技术一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抗滑桩不利于坡内渗流排水这一问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竖向排水、抗滑等结构单独施作时的开挖工程量,并可充分提供水化热散热面,确保整体结构的质量,因此成为现代滑坡防治工程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也是近年来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及地下工程等学科持续关注的新型技术。排水抗滑桩技术涉及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以及水动力模型、结构模型、工程地质模型等,理论体系尚不够成熟,且存在空间结构组合相对复杂、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制约,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现状总结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专利和实际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对现有排水抗滑桩结构(抗液化桩、空心排水抗滑桩、箱型排水抗滑桩等)特征及分类进行系统归纳,发现:结构上通常与集排水结构形成“渗-集-排”抗滑组合立体结构系统,主体抗滑形式多为桩型或键型,“渗-集-排”结构通常包括透水孔、辐射状渗水孔和排水花管;通过对典型应用实例的综合分析,指出排水抗滑桩虽已具有显著提高稳定性的优势,但距离其广泛应用和多元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据此提出目前排水抗滑桩研究中施工工艺复杂、力学性能和排水特性不明晰、抗滑稳定性计算理论不完善、平面布置优化方法待加强等是今后该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主要发展趋势,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完善排水抗滑桩力学和排水理论,而且有利于提升排水抗滑桩整体应用水平。
王文沛殷跃平王立朝沈亚麒石鹏卿李瑞冬何清陈亮殷保国
关键词:滑坡地下水结构特征施工技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