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宇

作品数:26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包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篇缺血
  • 12篇卒中
  • 11篇血管
  • 9篇急性
  • 8篇颅内
  • 5篇大血管
  • 5篇血性
  • 5篇取栓
  • 5篇脑缺血
  • 4篇动脉
  • 4篇短暂性
  • 4篇短暂性脑缺血
  • 4篇血管内治疗
  • 4篇预后
  • 4篇颅内动脉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急性缺血
  • 4篇急性缺血性

机构

  • 25篇包头市中心医...
  • 5篇内蒙古医科大...
  • 3篇包头医学院
  • 3篇内蒙古科技大...
  • 2篇巴彦淖尔市医...

作者

  • 25篇樊宇
  • 15篇姜长春
  • 11篇李月春
  • 4篇王宝军
  • 4篇刘国荣
  • 4篇王伟
  • 3篇郝飞
  • 3篇张天佑
  • 2篇梁芙茹
  • 2篇郝喜娃
  • 2篇李霞
  • 2篇潘晓华
  • 2篇张军
  • 2篇盛杰
  • 1篇刘慧斌
  • 1篇杨俊峰
  • 1篇王彩霞
  • 1篇崇奕
  • 1篇李锐铭
  • 1篇张京芬

传媒

  • 3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14`中...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SK9抑制剂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
2025年
目的:探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经皮颅内外支架植入术前加用PCSK9抑制剂对血脂水平、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缺血性卒中发生或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自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并符合入排标准的患者11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60例(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组)和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影像资料及化验等。结果:(1) 术后30天和180天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组的LDL-C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4) 两组患者术后7~180天均未发生出血性卒中;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5) 糖尿病、吸烟史、术后即刻靶血管狭窄程度 > 30%是ISR的危险因素,注射阿利西尤单抗是ISR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利西尤单抗能够短期内迅速降低LDL-C水平并达标,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80天ISR发生率。本研究目前不能证明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利西尤单抗能够降低IS事件的发生率。
殷飞翔樊宇郝飞李芳雪姜长春
卒中注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樊宇李月春
关键词:卒中注册世界卫生组织中低收入国家高死亡率
一种神经介入导管组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介入导管组件,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的远端设置有柔性头端;所述柔性头端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孔;所述柔性头端上设置有导引部;所述柔性头端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导管主体的中部穿设有控制...
姜长春樊宇
颈内动脉夹层致进展性卒中血管开通一例
樊宇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导管抽吸与支架取栓的研究进展
2025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其中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患者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尽早行血管内治疗以开通闭塞血管对于挽救缺血性脑损伤来说至关重要。血管内治疗可以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导管抽吸(ADAPT技术)与支架取栓是血管内治疗的常见方式,但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劣尚无定论。本文综合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对比导管抽吸与支架取栓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张菊林樊宇卓娜王璐刘哲远李越
机械取栓术开通颅内动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姜长春樊宇张天佑王伟潘晓华杨俊峰李霞
学科领域: 该研究属于神经病学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收集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1月因急性脑梗死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在实施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包括支架置入术和/或球囊扩...
关键词:
关键词:脑梗死
ABCD2、ABCD3-I、ESRS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
樊宇李月春
ADDENBROOKE’S 认知功能检查-中文版用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评估的初步探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ACE-Ⅲ(ADDENBROOKE’S认知功能检查-中文版)在筛查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中的应用价值,初步探讨ACE-Ⅲ筛查MCI的最佳界值。方法:选择MCI患者51例,另选同期认知功能正常者50例,分别对入组的受试者采用ACE-Ⅲ、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进行评估,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对三种量表的影响,进行3种量表的相关性分析,并且计算三种量表筛查MCI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等,分别绘制三种量表的ROC曲线,并选取最佳分界值。结果:(1)年龄与ACE-Ⅲ、MoCA、MMSE的得分呈负相关,教育年限与三种量表的得分成正相关,性别与之无相关性。(2)ACE-Ⅲ和MoCA、MMSE的组间信度(ICC)分别为(0.809、0.80),ACE-Ⅲ、MoCA、MMSE的重测信度(Pearson系数)分别为(0.8、0.7、0.9)。ACE-Ⅲ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其α=0.894。ACE-Ⅲ的5个子域Cronbach’s信度系数α分别为:注意力=0.755,记忆=0.77,词语流畅性=0.78,语言=0.77,视空间=0.83,表明每一项都是ACE-Ⅲ必需的。(3)ACE-Ⅲ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在筛查MCI,ACE-Ⅲ最佳截点为82/83时的灵敏度(0.96)优于MoCA(22/23最佳截点,0.92),也优于MMSE(最佳截点26/27,78)。在筛查MCI时,ACE-Ⅲ的ROC曲线下的面积(0.94)比MoCA大(0.863),比MMSE大(0.767)。(4)在筛查MCI时,ACE-Ⅲ的阳性预测值高于MMSE与MoCA。结论:年龄与ACE-Ⅲ与MoCA、MMSE得分呈负相关,教育年限与三种量表呈正相关,性别与之无相关性。在筛查MCI方面,ACE-Ⅲ与MoCA、MMSE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好,且ACE-Ⅲ优于MoCA及MMSE。ACE-Ⅲ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
王彩霞刘国荣梁芙茹樊宇孙咏婕
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评价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风险。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内蒙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颅内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27例)和支架取栓组(28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治疗后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治疗后30d内死亡率及治疗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差异。结果 2组发病时间(症状出现到准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支架取栓组在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h时、治疗后7d时、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相比,支架取栓组治疗后7d时NIHSS评分降低不明显(P>0.05),治疗后2w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24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0d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90d时支架取栓组良好预后率明显优于静脉溶栓组。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脑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型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比静脉溶栓治疗更有效,而治疗风险并未增加。
盛杰李月春姜长春郝喜娃王伟李霞樊宇
关键词:前循环
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转归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研究TIA患者DWI阳性病灶的意义,对发病后首次DWI检查阳性的TIA患者复查MRI或CT,比较病灶恢复与未恢复患者DWI阳性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作为鉴别TIA和脑梗死的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8月到2011年6月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57例,发病24h内行MR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和DWI阴性组;对于DWI阳性患者,7d内复查MRI或CT,将其分为TIA组和脑梗死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发病特点及DWI表现,并测量ADC值、rADC值,分析其意义。结果TIA组ADC值(630.4±25.9)×10-3mm2/s,脑梗死组ADC值(495.2±60.0)×10-3mm2/s(t=6.669,P=0.000),TIA组rADC值82.1%±5.6%,脑梗死组rADC值62.6%±7.4%(t=7.013,P=0.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IA组患者DWI病灶ADC值适度下降,而脑梗死组ADC值明显下降,发病早期可以通过比较ADC、rADC值鉴别TIA和脑梗死。
樊宇李月春刘国荣王宝军梁芙茹张军崇奕李锐铭
关键词:弥散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诊断显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