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芬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血脂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酶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作用下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 (eNOS)和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的变化及血脂康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UVEC ,制备ox LDL。用不同浓度 (5 0、10 0、2 0 0mg/L)的ox LDL和血脂康 (0 .1、0 .2 g/L)分别作用于HUVEC。 2 4h后 ,测定各组和对照组的eNOS和ICAM 1的含量 ;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法观察eNOS表达的变化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表面表达的黏附分子。结果 :ox LDL能抑制HUVEC产生的NOS活性和增强HUVEC产生的I CAM 1含量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且随ox LDL浓度增加 ,NOS活性减低呈剂量依赖性效应。血脂康能刺激HUVEC产生的NOS活性和减少ICAM 1的产生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ox LDL使HUVEC的NOS活性下降及ICAM 1增强 ,这对动脉粥样硬化 (AS)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血脂康使HU VEC的NOS活性增强并减少ICAM 1的产生 ,对防治AS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 吕学祥梁国芬
- 关键词:脂蛋白类一氧化氮合酶细胞间黏附分子-1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0
- 1996年
-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 梁国芬雷开建张金枝何勇毛焕元
- 关键词:心肌梗塞QT间期离散度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J-T离散度的演变被引量:19
- 1997年
-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_d、J-T_d动态变化,观察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7天、第14、21及28天心电图的Q-T_d和J-T_d。结果显示:Q-T_d、J-T_d以发病后第2天(65.18±34.08,59.24±32.18ms)及第3天(63.18±28.51;60.57±26.82ms)为最大。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第2—3天Q-T_d、J-T_d达峰值,可作为预测病情的参考指标。
- 梁国芬方玉珍徐桂艳张金枝何勇毛焕元
- 关键词:心肌梗死Q-T离散度J-T离散度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04年
- 胆红素是体内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其抗氧化活性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氧化修饰继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在冠心病防治方面 ,临床上尚无提高胆红素水平以防治冠心病的报道 ,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有望对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突破点。
- 杜戎梁国芬杨钧国
- 关键词:血清胆红素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
- 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1994年
- 文章观察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50例,剂量0.1g,tid,疗程30天.服药前后测定血脂结果示非诺贝特降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升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00%、94.00%、68.00%,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副作用极少,提示非诺贝特为安全、强效的降脂药.
- 方玉珍曹子寿梁国芬管思明杨勇华庞红胡珍娉
- 关键词:非诺贝特高血脂病药理
- 硬脊膜膨出对诊断Marfan综合征的意义被引量:4
- 1993年
- 对12例Marfan综合征患者作常规CT腰骶部扫描,见8例有骨性椎管膨大、硬膜囊饱满或不对称性改变,并同时有椎体及椎弓根骨皮质变薄,其中1例可见椎神经孔扩张,可诊断为硬脊膜膨出,占66.7%。硬脊膜膨出为Marfan综合征的常见特征。因而,对疑诊为Marfan综合征的患者应常规作腰骶部CT扫描,以确定是否有硬脊膜膨出。
- 梁国芬毛焕元
- 关键词:MARFAN综合征CT
-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端或远端阻塞时超声心动图上室间隔运动的观察
- 1989年
- 报告对30例穿壁性 AMI 患者行冠脉造影,于超声心动图上观察到:收缩期室间隔偏移减弱或低平,诊断出 LAD 近端损害的 AMI 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100%;PW/IVS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3%。提示:此二项指标结合,对于诊断 LAD 近端损害的 AMI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梁国芬村上英二竹越襄松井忍YeoHe三岛一纪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肌梗塞超声心动图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2
- 1998年
- 观察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显示,溶栓成功组QTd、JTd较溶栓前显著减少(P<0.001),而非成功组QTd、JTd较溶栓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QTd、JTd可作为判断溶栓成功的参考指标之一。
- 梁国芬张金枝于世龙雷开建方玉珍何勇王祥毛焕元
- 关键词: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法QT离散度JT离散度
- 前臂血流测定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
- 近年来,在冠心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利用测定前臂血流(forearm blood flow,FBF)来评价周围循环改变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临床诊断。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十分活跃。现作一介绍。
- 梁国芬毛焕元
- 关键词:内皮细胞功能硝普钠
- 冠心病患者血清褪黑素的变化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褪黑素 (Melatonin ,MLT)变化 ,了解MLT与冠心病的可能关系 ,观察β 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患者MLT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对照组 2 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 30例 (其中 14例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 )及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33例 (其中 16例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 ) ,清晨 5 :30~ 6 :0 0测血清MLT。分析 3组间血清MLT水平的差异。 结果 :UA组及AMI组血清MLT水平分别为 (2 4 .4 5± 2 0 .80 )、(31.2 2± 2 5 .80 )ng/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7.0 3±2 5 .6 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服用与未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冠心病患者间血清M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清MLT显著降低 ,β
- 陈丽华梁国芬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褪黑素Β-受体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