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 作品数:14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伤口感染1446例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5
- 2006年
- 姜相明游道锋侯佳芳杨芳房桂珍
- 关键词:伤口感染率急诊外科低感染率
-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综合干预对脑血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干预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STA-MCA)搭桥术患者脑血循环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脑血循环(血流平均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压(SBP、DBP)以及神经功能状况。结果经临床护理干预,2组的血流平均速度增加,血管搏动指数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不同护理干预下,2组的SBP、DBP均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mRS评分均降低,且随着干预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显著,且观察组在同一干预时间点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STA-MCA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脑血循环,维持血压稳定,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 黄亚娟董云天毛晓红韩昕媛樊丰势李岩杨芳刘维丽
- 关键词:围术期脑血循环
- 一种带有婴儿床的病床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带有婴儿床的病床,包括病床主体、限位框、活页和开合板,病床主体的左右底部两侧均固定焊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滑槽架的侧壁固定相连,滑槽架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滑块,且滑块的外侧壁与限位框固定相连,限位框的底...
- 高立春杨芳谢江
- 便捷伤口深度测量尺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捷伤口深度测量尺,其结构包括压疮尺,在所述压疮尺的铰接轴上铰接有探深尺杆,在所述探深尺杆上由自由端向铰接端套接有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透明硅胶包套,在所述探深尺上还标注有尺寸刻度线,该尺寸刻度线以硅胶包...
- 高立春谢江杨芳刘莎
- 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脓毒症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激素治疗组和晚期激素治疗组,所有入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 h、24 h、48 h监测MAP、HR及血乳酸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 d、3 d、7 d外周血CD+4细胞的凋亡率及HLA-DR的表达。结果治疗后12 h、24 h、48 h对照组,早期激素治疗组及晚期激素治疗组患者MAP、HR及血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各组治疗后比较,早期激素治疗组治疗后24 h、48 h患者MAP、HR均较晚期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激素治疗组治疗后24 h MA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早期激素治疗组和晚期激素治疗组治疗后12 h、24 h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早期激素治疗组血乳酸水平均较晚期激素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激素治疗组和晚期激素治疗组血管活性药应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激素治疗组血管活性药应用时间较晚期激素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及7 d各组外周血CD+4细胞的凋亡率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外周血CD+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激素治疗组和晚期激素治疗组治疗后3 d、7 d外周血CD+4细胞的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激素治疗组治疗后3 d、7 d外周血CD+4细胞的凋亡率均较晚期激素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及7 d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
- 姜相明田惠玉赵红敏杨芳苑振云陆鹏游道锋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流动力学糖皮质激素
- 保温时机的选择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 2020年
- 探讨围手术期保温时机的选择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共计90例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均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术前及术中进行保温措施的干预,鼻咽温度稳定在36.5℃-37.5℃;B组患者仅在ICU病房采取保温措施,鼻咽温度的保持同上;C组患者则综合A、B两组患者的措施将鼻嚼温度进行恒定。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与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呼吸机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较C组的数据差异均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就住院花费时间、引流量等来看,C组较A组占据显著优势,A组较B组疗效显著,组别间数据差异均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就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而言,与术后恢复阶段的保温进行比较,术中保温措施的采取能够产生更加显著的疗效,但是这并不能够取代围手术期持续保温,保温措施的采取应兼顾各个阶段,以便推动患者健康质量的综合提升。
- 张改欣祖金美董京京杨芳
- 关键词:麻醉
- 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体温保护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择期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室体温保护,观察组接受围手术期体温前瞻性保护,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术后的凝血功能和围手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手术1 h和手术结束1 h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手术后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体温前瞻性保护能够有效控制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凝血功能,保障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愈后。
- 张改欣杨芳张丛祖金美
- 关键词:不停跳冠脉搭桥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体温保护生命体征
- 抗生素口服致过敏性休克1例
- 2013年
- 患者,女,58岁,退休公务员,主因0.5h前口服家中自备“阿莫西林胶囊”后约10min出现心慌、全身皮肤潮红、瘙痒,伴有恶心,无呕吐、腹痛、腹泻。患者当时意识到可能为药物过敏,立即进行催吐,但催吐效果不佳,于2012年12月23日22:05急来我院就诊,测血压92/54mmHg,脉搏98次、min,呼吸22次/min,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周身散在皮疹,双侧眼睑肿胀,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未见异常。遵医嘱给予综合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给予(1)甲泼尼龙针剂80mg入壶;(2)苯海拉明20mg肌内注射;(3)10%葡萄糖酸钙lg静脉注射。
- 李娟杨芳杨月梅
- 关键词:休克过敏性抗生素急诊处理
- 早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8月该院脓毒症休克积极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无效的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及早、晚期激素治疗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h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合指数(PO2/FIO2)及血乳酸水平;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7d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记录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静脉使用时间(VDUT)。结果早治疗组治疗后3、7dApacheⅡ、SOFA评分均较对照组及晚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早治疗组治疗后24、48h患者MAP、HR均较晚治疗组和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早、晚治疗组治疗后12、24h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早治疗组血乳酸水平均较晚治疗组明显下降(P<0.05);早、晚治疗组治疗后12、24、48hPO2/FIO2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早治疗组治疗后12hPO2/FIO2较晚治疗组明显改善(P<0.05);早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VDUT均较晚治疗组和对照组明显缩短;晚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VDU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更快地恢复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保护脏器功能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姜相明游道峰赵红敏杨芳苑振云陆鹏田惠玉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流动力学糖皮质激素类
- 依达拉奉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edaravon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C57BL/6J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ED组)、帕金森病模型组(PD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每组30只。ED组和PD组小鼠给予皮下注射MPTP建立PD模型后,ED组给予依达拉奉(3mg/kg)治疗。用滚轴实验检测小鼠的旋转次数,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用RT-PCR和免疫印迹实验分别检测小鼠黑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ED组、PD组小鼠在滚轴实验中的旋转次数下降(P<0.05,P<0.01),黑质TH表达减少(P<0.05,P<0.01),黑质BDNF的mRNA(P均<0.01)和蛋白(P均<0.05)表达降低;与PD组比较,ED组小鼠在滚轴实验中的旋转次数增加(P<0.05),黑质TH表达增加(P<0.05),黑质BDNF的mRNA(P<0.01)和蛋白(P<0.05)表达升高。结论依达拉奉可增加C57BL/6JPD模型小鼠黑质区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MPTP对小鼠黑质的损伤,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 苑振云姜相明杨芳顾平王铭维苏冠丽李斌王彦霞
- 关键词:依达拉奉帕金森病多巴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