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 作品数:16 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 新常态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引领我国西部高质量发展、优化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载体,合理评估区域高质量发展状况,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基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开放高地、品质生活...
- 刘犇杨红鄢金明万秋雨
- 湖北省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湖北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力研究能够对区域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研究基于湖北省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对土地变化速率、空间集聚程度、土地转移方向与数量进行测算,并分层次探究驱动力差异。结果表明:(1)土地变化速率上,两江流域较其他区域活跃,城镇较乡村活跃;(2)各类型土地空间集聚性上,城镇空间逐步增强,农业空间逐步降低;(3)驱动力构成上,乡村比城镇构成模式简单,不具有显著区域差异性;(4)区域差异性上,鄂西受区位、高程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鄂中、鄂东地区受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更显著。
- 彭建东郑景明杨红
-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乡差异
- “双评价”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武汉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被引量:35
- 2020年
-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于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现有研究多以规划实践的技术探讨为主,但对资源环境的定量化评估不足,且较少在大都市区尺度开展研究。本文以武汉大都市区为研究案例,提出在耦合多种要素构建"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FLU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等对结果进行分析校验。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模拟KAPPA系数为0.95,总体精度为0.96,能较好的反映未来用地变化情况,且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呈蔓延式扩张,有必要通过划定边界来控制城镇开发;②根据模拟结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能够避免城镇建设集中占用生态或农业价值较高的区域,并在优化形态的基础上改善武汉大都市区的城镇空间布局,有很强的适用性;③驱动体系评价表明,相较于单一因子库,"双评价"因子库精度更高,且更能优化景观格局,促进建设用地斑块集聚发展并填补建成区空白,更符合区域发展诉求;④扩张结果评价表明划定结果与武汉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模式吻合,未来空间管控应重点关注临空港片区、阳逻片区、光谷-未来城片区、纸坊片区扩张的潜在价值。本研究验证了FLUS模型在武汉大都市区内应用的有效性,为规划管控及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 赵轩彭建东樊智宇杨晨杨红
- 关键词:景观格局指数区域协同发展
-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路径探究--以仙桃市渔泛村为例
-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见证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正在加速转型,区别于一般乡村,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权益在此期间在难以找寻平衡点。如何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
- 杨瑾杨红
-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村落
-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31
- 2020年
- 为分析江汉平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原因、过程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基于江汉平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构建两个时序的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涨落势图谱和变化模式图谱,分析了江汉平原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持续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变化图谱以耕地与水域、建设用地间的互相转换为主。耕地与水域间的互相转化集中于低湖平原区;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贯穿整个研究时段,主要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区周边区域;而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发生在后期,集中在石首市和松滋市等地;(3)落势图谱中萎缩耕地面积最大,占68.63%;增势图谱中新增水域面积最大,占46.39%。各县市存在明显差异;(4)变化模式图谱中全期稳定型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后期变化型。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土地利用类型“典型化”、土地动态变化“差异化”和土地变化模式“稳定化”的特征。
- 张韵彭建东王晶晶杨红
- 关键词:地学信息图谱土地利用江汉平原
- 以武汉大学为例谈高等院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被引量:5
- 2012年
- 以武汉大学为例,分析其校园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此探讨我国高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中需注意的问题,指出高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校园总体功能布局进行设计,力求安全、高效、舒适。
- 宋思齐赵涛杨红
- 关键词:高校校园道路交通规划
- 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4
- 2021年
-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通勤可达性,也被认为在重构城市职住空间格局进而影响职住关系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下称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就地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对于通过建成环境设计促进站点尺度职住“微平衡”,调节由于轨道交通所导致的区域性职住分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武汉市189个轨交站点刷卡数据,首先识别了轨道交通通勤人员并分析了其出行特征,进而利用逐步回归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武汉市轨交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看,武汉市向心通勤显著,且汉口片区与武昌片区之间产生较大规模的跨江通勤,跨江交通压力较大;主城区职住平衡指数优于城市近郊区,就业集聚程度呈现“中心-外围”递减趋势,居住空间围绕二环线在外围城区分布,城市整体形成“中心就业,外围居住”的职住分离格局;②土地利用混合度、公交站点数量对轨交站点周边地区职住平衡有正向促进作用,轨交站点出入口数量则有负向作用,且各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③非首末站的职住状况较首末站更好,而是否为换乘站则差异不大。本研究可为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就地职住平衡的形成提供参考,促进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 任鹏彭建东杨红王安琪代琦
-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成环境通勤出行链地理加权回归
- 武汉市不同站域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特征关系分析被引量:18
- 2021年
-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的国家,合理识别城市轨道站点类别与影响不同类别站点客流特征的建成环境因素对轨道交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轨道交通刷卡数据,运用引入客流特征的EM聚类方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居住综合型、就业综合型、综合型6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站点客流吸引范围内建成环境因素对不同类型站点轨道交通客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综合型站点为对照组,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对所有类型站点的客流特征有显著影响,低路网密度高交叉口密度更有利于职住平衡;公交车站密度与就业导向型站点的客流特征存在负相关;商务用地占比对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居住综合型站点有负向关系;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与职住错位型、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科研教育用地占比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导向型站点客流特征负相关;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居住导向型和就业综合型站点的客流特征负相关。研究结论将对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 李清嘉彭建东杨红
-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成环境聚类分析客流特征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践探索
- 2014年
- 建设乡镇特色产业园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乡镇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明显的定位。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有乡镇特色的产业园区。
- 杨卓杨红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建设
- 老年人地铁出行时空特征及与建成环境非线性关系——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17
- 2023年
-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适老化的轨道交通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现有研究强调了建成环境对居民地铁出行行为的影响,但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更易受建成环境的影响,现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老年群体尚不清楚。论文以武汉市为例,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探索站域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工作日及周末轨道交通出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老年人地铁出行距离从工作日到周末呈现增长趋势,但老年人出行频率周末低于工作日;(2)老年人出行时长集中在45 min以内,跨江出行较少,目的地集中于同区滨江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且出行时刻与城市高峰呈现出明显的错峰出行特征;(3)“建筑容积率”与“购物中心数量”是正向影响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最重要的变量,在工作日与周末呈现类似的趋势;(4)所有建成环境变量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展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当建筑容积率达到2.0、购物中心数为18个时,对老年人地铁客流吸引力最大;(5)与其他人群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公交站点密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老年人轨道交通客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年人地铁出行时空特征及建成环境的影响,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杨红申犁帆胡议文张远航彭建东
- 关键词:建成环境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