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洋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衍生物
  • 2篇蒎烯
  • 2篇Α-蒎烯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低温胁迫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多聚
  • 1篇多聚体
  • 1篇多糖
  • 1篇山核桃
  • 1篇室内毒力
  • 1篇室内毒力测定
  • 1篇松材
  • 1篇松材线虫
  • 1篇逆境
  • 1篇逆境胁迫
  • 1篇热激
  • 1篇热激蛋白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作者

  • 4篇马玲
  • 4篇杨洋
  • 3篇陈旭日
  • 2篇邱本军
  • 2篇葛康康
  • 1篇王步勇
  • 1篇曹传旺
  • 1篇王峰
  • 1篇刘立宏
  • 1篇罗帅
  • 1篇韩旭洋
  • 1篇刘雪峰
  • 1篇马岩
  • 1篇崔伟婵
  • 1篇潘佳亮

传媒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α-蒎烯衍生物对山核桃干腐病菌作用机理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探讨α-蒎烯衍生物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对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采用平板扩散法研究了α-蒎烯衍生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原菌(Botryosphaeria fusispora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衍生物可以抑制山核桃干腐病原菌生长,最大抑制率为63.37%,EC50为0.059 4 g·L-1,可导致山核桃干腐病菌菌丝体生长缓慢、质量减轻、菌液中p H值减小程度逐渐变大、电导率明显升高、大分子物质的吸光值增大、可溶性蛋白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说明α-蒎烯衍生物主要改变病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杨洋马玲马岩陈旭日潘佳亮葛康康姚翰文刘雪峰
松材线虫Bx-sHSP16A基因克隆及蛋白质结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分子伴侣小热激蛋白(sHSPs)是线虫度过高温环境的关键因子。为开发直接针对松材线虫的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对松材线虫小热激蛋白Bx-sHSP16A基因进行了研究。采用SL法进行基因全长克隆,STRING9.0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NAMD2.9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本研究克隆到松材线虫小热激蛋白基因Bx-sHSP16A。Bx-sHSP16A具α-crystallin保守结构域"F-polar-R-polar-aromatic-x-L-P"序列和"I/L-x-I"序列,初步判断具备分子伴侣功能。Bx-sHSP16A与多个蛋白发生互作,深入研究这些蛋白有助于了解Bx-sHSP16A在应激反应路径中的作用。Bx-sHSP16A二聚体中A亚基的"I/L-x-I"序列可以嵌入B亚基的去水合位点,契合后氢键稳定,说明Bx-sHSP16A可以形成多聚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去水合位点与多聚体聚合相关,Bx-sHSP16A以多聚体形式发挥分子伴侣功能。
刘立宏王峰王步勇马玲杨洋崔伟婵
关键词:松材线虫多聚体
黄芪多糖对小叶杨逆境胁迫下保护酶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究黄芪多糖对小叶杨对抗逆境胁迫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小叶杨在低温和干旱逆境条件下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在短时间内,经过一定浓度黄芪多糖处理的小叶杨保护酶活性较高,而一定时间后黄芪多糖处理组的小叶杨保护酶的活性较低。[结论]黄芪多糖可能提高了小叶杨抗逆境胁迫的能力。
邱本军马玲杨洋陈旭日葛康康
关键词:黄芪多糖小叶杨低温胁迫保护酶
α-蒎烯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探讨α-蒎烯衍生物的杀虫活性,以α-蒎烯为原料,经过Br取代合成了化合物1-溴-2-(溴甲基)-7,7-二甲基[4.1.0]庚-2-烯,经过氧化合成化合物马鞭草烯酮。通过化合物马鞭草烯酮在胺化的条件下合成了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环己胺、N-环己基-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胺、(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苯胺、以及5.7.7-三甲基-N-苯基[4.1.0]庚-4-乙二胺-3-胺,得到了7种不同的α-蒎烯衍生物。采用1HNMR、GC-MS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经过比较分析,化合物3-甲氧基-4-羟基苯基-α-蒎烯马来酰亚胺基酰腙和(10z)-N-(5.7.7-三甲基[4.1.0]庚-4-乙二胺-3-亚基)苯胺对大麦虫(Zophobas morio)的毒力作用比较理想,二者在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间为72h时,大麦虫的死亡率分别为70.92%和86.88%,说明α-蒎烯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陈旭日马玲曹传旺邱本军韩旭洋罗帅杨洋
关键词:Α-蒎烯胺化毒力测定大麦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