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康
-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辞书编纂对声训材料的引用被引量:1
- 2000年
-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的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 李茂康
- 关键词:辞书编纂
- 《说文·示部》说解与同源词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说文解字》对字义说解中,有时直接或间接揭示了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本文具体分析该书《示部》说解所涉及的同源词,并略评其得失。
- 李茂康颜嘉慧
- 关键词:《说文解字》同源词
- 释“胒”
- 1999年
- “胒”字“腻”、“肥”为本义,引申有“粘,粘附”义。其“粘,粘附”义古今辞书似均未载,湮没已久,应予增补。至于其“杂骨肉酱”义,此乃误释,理应从辞书中删去。
- 李茂康
- 关键词:粘附
- 试论《释名》中可取的声训被引量:6
- 1997年
- 《释名》中声训的精华,即可取的声训,包括两类:一,完全可信的声训;二,基本可信的声训。认真发掘这两类声训,是研究《释名》
- 李茂康
- 关键词:释名声训同源
- 论假借义与语源义被引量:2
- 2002年
-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 ,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 ,就具体的词而论 ,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 ,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 ,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 李茂康
- 关键词:假借义语源义同族词
- 《汉语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被引量:1
- 2002年
- 例证是辞书的重要内容,“一部没有例子的字典就是一具骷髅”。例证的确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辞书的质量。《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引自《释名》的例证近500条,本文就这些例证分类加以阐述。
- 李茂康
- 关键词:《汉语大字典》例证辞书汉语
- 论音义来源与意义来源被引量:5
- 1999年
- 词的音义来源与字的意义来源并不等同。前者亦称语源,就具体的词而言,指该词音和义最初结合的缘由;后者指一个字意义产生的根源,字形和字音都可能是其意义来源。前人的有关研究因时代局限,时有笼统、粗疏之处。我们今天进行汉语语源研究,应弄清上述二者的确切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李茂康
- 关键词:语源音义
- 《新华字典》中的“〈古〉又同某”
- 1999年
- 李茂康
- 关键词:《新华字典》《说文》假借字第二人称代词下注《汉语大字典》
- 谈谈段玉裁的《释名》校释书稿被引量:1
- 2002年
- 关于《释名》的版本和校释著作,周祖谟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的《释名》条和《释名校笺序》等文中曾有详细的记述,其大意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释名》古本,是明代吕柟翻刻的南宋本,其中讹字、脱文不胜枚举.
- 李茂康
- 关键词:《释名》校释书稿段玉裁
- 毕沅与吴志忠所校《释名》异文比较被引量:1
- 1999年
- <正>清代学者毕沅和吴志忠,都曾对汉末刘熙的《释名》作过校勘、整理,《丛书集成初编》收有毕沅的《释名疏正》和吴志忠校订的《释名》~①,二者在文字上时有差异。今拟就两书的异文作一比较,以见二者的优劣。本文所说的异文,指同一个词在两书中的不同写法。至于文字的衍脱、倒文、紊乱失次等,则不予涉及。吴志忠对《释名》的校订在毕沅《释名疏证》(以下称毕本)问世之后,对毕本多有吸取。例如:
- 李茂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