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伟
- 作品数:44 被引量:460H指数:13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关于复合型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提高对复合型髋臼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 1997~ 2 0 0 0年 5月对 2 5例有移位的复合型髋臼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经验。按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 :髋臼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 6例 ,前柱骨折伴后半横段骨折 6例 ,“T”型骨折 4例 ,双柱伴后壁骨折 9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 ,分别采用Kocher -Lange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髂股入路、扩展的髂股入路及前后联合入路进行骨折复位 ,均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 :2 5例患者 ,平均随访时间 18.4个月 ( 6~ 2 3个月 )。根据Matta评分 ,优 13例 ( 5 2 % ) ,良 8例 ( 32 % ) ,一般 2例 ( 8% ) ,差 2例 ( 8% )。并股骨头坏死 4例 ( 16 % )。异位骨化 3例 ( 12 % ) ,无手术死亡及感染发生。结论 :术前正确分析骨折类型 ;
- 欧阳跃平贾连顺徐建伟苟三怀吴宇黎冯建珍刘岩钱齐荣
- 关键词:髋臼骨折
- 腰椎松质骨骨小梁高分辨率CT图像的计算机定量分析被引量:8
- 2001年
- 目的 :定量分析脊柱骨质疏松的松质骨骨量的丢失。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 2 3例高分辨率CT图像 ,进行特定的腰椎椎体横断面松质骨骨小梁高分辨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定量分析。结果 :骨小梁的数量和形态参数与年龄显著相关 ;以 5 5岁为界 ,大部分参数具有显著差异 ;提示骨小梁的横断面的形态有复杂趋于简单 ;骨小梁的连续性降低 ,孤立的骨小梁增加 ,而面积减小 ;最终使骨小梁在横断面上的累积面积明显降低。结论 :本研究所提供的途径联系了目前的骨质疏松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 ,实现了对个体患者骨小梁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 谭军万卫平周许辉徐建伟贾连顺
- 关键词:骨质疏松腰椎骨小梁
-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
-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easons of subsidence of the mesh and to estimate its sequent influence on cervical c...
- 郭永飞陈德玉徐建伟王新伟王良意何志敏陈宇袁文贾连顺
- 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被引量:1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 2月间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 1 1 6例 ,分为后纵韧带切除组 (n=6 2 )和后纵韧带保留组 (n=5 4 ) ,按照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利用 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平均 1 8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 ,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 (74± 2 3) % ,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6 3± 2 1 ) % ,P<0 .0 1 ];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 (3.78± 1 .2 5 ) 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 [(2 .0 2± 1 .0 3) m m,P<0 .0 1 ]。 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后行后纵韧带切除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 。
- 王新伟陈德玉袁文倪斌徐建伟贾连顺赵定麟
- 关键词:后纵韧带切除颈前路减压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手术
- 颈椎生理弧度变化及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2年
- 徐建伟
- 关键词:颈椎病
- 脊柱融合加带锁钢板固定治疗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15例
- 2002年
- 选择创伤性下颈椎节段性不稳患者 15例 ,施行颈前路创伤节段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 6 .5个月 ,15例均获骨性融合 ,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术后依据 Odom评分标准 ,非常满意 8例 (5 3.3% ) ,满意 5例 (33.3% ) ,基本满意 1例 (6 .7% )。总有效率 93.3% ,优良率 86 .6 %。颈前路单节段融合加带锁钢板固定具有融合率高 ,有效维持椎间高度 ,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小的优点 。
- 姚永成陈德玉贾连顺徐建伟陈宗雄
- 关键词:创伤性脊柱融合术
- 颈椎椎体终板倾斜角的影像学测量被引量:19
- 2003年
- 目的为促进颈椎外科的发展,测量国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并探讨其对颈椎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21~60岁国人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Pro5软件测量C3~7各椎体上、下终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比较其在各序数椎体间及各年龄组间的差别。结果上终板倾斜角C5最大(8.85±0.98)°,C7最小(3.76±1.39)°,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43.14,P<0.01),下终板倾斜角C6最大(8.93±1.23)°,C7最小(3.81±1.4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38.25,P<0.01);从40岁开始,椎体终板倾斜角增大,与较小年龄组有明显差异。结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各序数椎体间有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该角度明显增大。
- 郭永飞陈德玉王良意徐建伟王新伟
- 关键词:颈椎影像学测量X线片外科
- 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研制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 ,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由医用钛合金材料制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 3 2具小牛颈椎标本随机分成颈前路可调式融合固定器组 (AC AFF)、钢板髂骨组 (AI)、钢板钛网组 (AT)及对照组 ,测量每组标本在受到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及侧屈载荷状态下的位移、应变及强度变化。结果 :当颈椎处于轴向压缩及前屈状态时 ,AC AFF组的应变小于AI组及AT组 ;在同样载荷的不同状态下 ,AC AFF组的位移比AI组和AT组小 ;三组的强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以AC AFF组最强。结论 :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经AC AFF或前路钢板固定后即刻稳定性明显增强 ,在轴向压缩及前屈运动状态下 ,AC AFF的稳定性优于前路钢板 ;在不同运动状态下 ,AC
- 王良意陈德玉郭永飞王新伟徐建伟王以进
-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融合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3
- 2004年
-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疗效与病程及年龄有关;单节段与双节段减压融合的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别,但两者的疗效均高于三节段减压融合的疗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尽早进行外科干预并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王良意陈德玉徐建伟王新伟郭永飞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影响因素疗效观察
- 三种方法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比较被引量:10
- 2001年
- 目的 比较 3种不同方法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 10 4例跗跖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分别应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2 7例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 (44例 )、开放复位AO螺钉内固定 (33例 ) 3种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 5年 ,对其自觉症状、跗跖关节功能及X线片显示的关节间隙等改善程度进行比较 ,同时对关节面的受损程度、复位效果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例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14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其中石膏外固定组 4例 ,克氏针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组 6例 ,AO螺钉内固定组 4例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84例解剖复位者 6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2 0例复位欠佳者出现 8例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30例关节面受损者 14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74例关节面未受损者疗效均达优良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结论 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的受损及复位的效果直接相关 ,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 徐建伟周许辉谭军贾连顺
- 关键词:关节损伤脱位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