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峪东
- 作品数:23 被引量:346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初步评价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完成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2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1例患者均经弧形切割吻合器单次激发成功离断直肠远端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110-0~180.0(140.5±16.6)min,术中出血50.0~100.0(66.8±11.4)ml,远端切缘1.0~3.0(1.8±0.7)cm。术后病理均未见远端切缘残留肿瘤细胞,其中Ⅰ期14例,Ⅱ期4例,Ⅲ期3例。全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瘘。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6(1~13)月,全组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用于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可行且疗效满意。
- 沈荐李敏哲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 关键词:直肠肿瘤弧形切割吻合器直肠前切除术腹腔镜
- 直肠癌手术中不同肠系膜下动脉处理方式对乙状结肠组织氧分压变化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手术中不同的肠系膜下动脉(IMA)处理方式对乙状结肠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4年收治的3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POG-203组织氧分压测量仪及其配备的Clark电极分别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夹闭直肠上动脉(SRA)状态下(SRA组)、放开SRA夹闭IMA主干状态下(IMA组)测量患者乙状结肠组织氧分压的绝对值。结果(1)在全部的30例患者中,SRA组、IMA组的组织氧分压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A组与IMA组的组织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组织氧分压变化趋势将患者分入3种类型:连续下降型[夹闭SRA后组织氧分压下降,放开SRA夹闭IMA主干后组织氧分压继续下降;n=7(23.3%)]、非连续下降型[夹闭SRA后组织氧分压下降,放开SRA夹闭IMA主干后组织氧分压保持相对稳定,或早期继续下降,随后恢复至夹闭SRA时的水平;n=9(30.0%)]及稳定型[夹闭SRA后、夹闭IMA主干后组织氧分压均保持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但快速回升至正常水平;n=14(46.7%)]。①在连续下降型患者中,SRA组、IMA组的组织氧分压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MA组的组织氧分压低于S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非连续下降型患者中,SRA组、IMA组的组织氧分压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RA组与IMA组的组织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稳定型患者中,正常组、SRA组、IMA组的组织氧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肠癌手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近端乙状结肠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影响不大,在近1/4的患者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对改善乙状结肠氧含量有利。
- 景帅渠浩张峪东赵宝成杨磊
- 关键词: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氧分压
- 改良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报告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初步结果。方法:对31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先行术前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可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于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环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贮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31例平均随访12月,29例没有复发和转移。1例证实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手术后肛门功能较满意。结论:经内外括约肌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肛门功能。
- 张峪东魏广辉王振军杨新庆黄莚庭
- 关键词: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癌保肛手术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意外大出血的原因及对策被引量:2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意外大量出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我院普外科腹腔镜专业组2007年7月~2010年11月完成386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一次出血量>100 ml的术中意外出血17例,发生率为4.4%。出血原因包括:①大血管处理失败导致出血:右结肠动脉出血1例,结肠中动脉右支出血2例,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出血2例,左结肠血管出血3例,乙状结肠血管或肠系膜下动脉其他分支出血4例;②手术中误伤,右结肠动脉出血1例,左侧阴部内静脉损伤出血3例,骶前静脉出血1例。联合应用纱布填塞、钛夹夹闭、能量刀头等止血。结果中转开腹止血2例,其余15例术中出血均在腹腔镜下止血。结论腹腔镜手术中的意外出血应根据具体出血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 张峪东杜燕夫渠浩李敏哲
-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并发症手术中出血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术中意外出血的原因及对策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中意外出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腹腔镜专业组自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2年间完成的270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结果一次出血量超过100ml的术中意外出血有13例,发生率为4.8%,中转开腹2例,其余11例术中出血均在腹腔镜下止血。结论腹腔镜手术中的意外出血应根据具体出血原因具体处理。
- 杜燕夫渠浩李敏哲张峪东
- 关键词: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并发症手术中出血
- 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弧形切除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胃胃肠间质瘤(GIST)手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胃弧形切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胃GIST弧形切除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弧形切割吻合器在距离肿瘤至少0.5cm处做胃弧形切除,如弧形切割吻合器初次激发未能完整切断胃壁,则再使用直线切割吻合器离断残余胃壁。结果全组19例病例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4例(73.7%)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一次激发完整切断肿瘤所在胃壁,余5例(26.3%)患者加用直线切割吻合器切断残余胃壁。手术时间为50-100(71.8±12.7)min,术中出血量20-50(33.6±7.4)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4(2.4±0.9)d,术后住院时间为5-9(6.84-1.1)d。全组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胃漏及出血。术后病理示:肿瘤长径1.5-5.5(2.94-1.1)cm,切缘0.5~2.0(1.24-0.4)cm,镜下切缘均未见肿瘤细胞残留;术后病理证实19例均为GIST.按原发GIST切除术后危险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极低危8例(42.1%)、低危5例(26.3%)、中危5例(26.3%)、高危1例(5.3%)。6例中、高危患者术后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术后随访5—16(中位数10)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胃GIST手术中使用弧形切割吻合器行胃弧形切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李敏哲沈荐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胃部胃切除术腹腔镜弧形切割吻合器
- 肥胖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手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6年1月96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肥胖组27例(BMI≥28),非肥胖组69例(BMI<28),比较2组手术指标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与非肥胖组比较,肥胖组手术时间长[(151.5±15.9)min vs.(142.6±19.3)min,t=2.123,P=0.036],术中出血多[(90.7±55.5)ml vs.(66.7±33.9)ml,t=2.583,P=0.011],术后排气晚[(3.1±1.0)d vs.(2.5±1.1)d,t=2.238,P=0.028],术后住院时间长[(8.8±3.3)d vs.(7.6±2.3)d,t=2.048,P=0.04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37.0%(10/27)vs.15.9%(11/69),χ~2=5.053,P=0.025],2组中转开腹率无显著性差异[7.4%(2/27)vs.1.4%(1/69),Fisher检验,P=0.190]。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1.0±4.0)枚vs.(21.6±4.1)枚,t=-0.732,P=0.466],淋巴结转移率[44.4%(12/27)vs.49.3%(34/69),χ~2=0.181,P=0.670],阳性淋巴结数[(4.3±2.2)枚vs.(4.4±2.3)枚,t=-0.063,P=0.950],肿瘤TNM分期(χ~2=0.594,P=0.743)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生存曲线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0.398,P=0.528)。结论肥胖增加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手术操作的难度,术后恢复慢,但对患者术后生存无明显影响。
- 沈荐李敏哲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 关键词:肥胖结肠肿瘤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腹腔镜预后
- 一种电极辅助侵入装置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辅助侵入装置。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细微的电极无法进行穿刺检测深层组织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极辅助侵入装置,包括套管,穿刺针杆,电极检测组件;套管与穿刺针杆可拆卸嵌套连接,电...
- 渠浩杨磊张峪东刘晓轶赵宝成马连港景帅付李缘
- 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在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为114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LAR,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观察组(n=59)。观察组采用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照组采用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术后首次通气时间。结果: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吻合口漏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R术中行IMA低位结扎及根部淋巴结廓清优于IMA高位结扎术及根部淋巴结廓清,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张峪东渠浩杜燕夫谢德红李敏哲沈荐
- 关键词:直肠肿瘤直肠癌根治术肠系膜下动脉
-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与开腹全胃D2根治术临床疗效的比较被引量:61
- 2017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胃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2月~2015年7月83例进展期胃癌行全胃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40例(腔镜组),开腹胃癌根治术43例(开腹组)。比较2组围术期情况、术后病理和术后生存情况。结果腔镜组3例(7.5%)中转开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66.0±36.3)min vs.(226.0±28.5)min,t=5.602,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56.2±55.7)ml vs.(261.6±87.2)ml,t=-6.609,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1±1.1)d vs.(3.7±1.5)d,t=-2.070,P=0.042]和住院时间[(14.5±3.9)d vs.(16.0±2.6)d,t=-2.135,P=0.036]明显短于开腹组。2组术中输血率差异无显著性[60.0%(24/40)vs.65.1%(28/43),χ~2=0.232,P=0.630]。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35.0%(14/40)vs.44.2%(19/43),χ~2=0.730,P=0.393]。2组所有病例均为R0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24.9±6.0)枚vs.(26.3±5.1)枚,t=-1.163,P=0.248]、淋巴结转移率[85.0%(34/40)vs.86.0%(37/43),χ~2=0.018,P=0.892]、阳性淋巴结数目[(5.8±3.7)枚vs.(6.2±3.1)枚,t=-0.452,P=0.653]、肿瘤TNM分期(χ~2=0.673,P=0.714)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检验,χ~2=0.774,P=0.379)。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全胃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胃周淋巴结清扫效果同开腹手术一致,术后总体生存率不低于开腹手术。
- 李敏哲沈荐杜燕夫谢德红渠浩张峪东
- 关键词:全胃切除术腹腔镜淋巴结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