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淇
- 作品数:54 被引量:123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儿童肢体软组织及骨的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肢体软组织及骨的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28例儿童肢体软组织及骨的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行光镜观察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例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患儿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7岁。女患儿7例,男患儿21例。12例发生于肢体软组织:手部9例,上臂1例,足部2例。单骨病变14例:股骨8例,胫骨2例,锁骨2例,腓骨1例,桡骨1例。累及多骨的肌纤维瘤病2例。骨内病变影像学显示溶骨性改变。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肌纤维母细胞样,呈显著的细胞密集区与稀疏区交替双相分布,间质黏液样,并见血管周排列。发生骨内可见刺激新骨形成,并伴有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血管瘤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经随访,1例在术后11个月复发。结论儿童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骨内病变预后较好,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可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
- 宫丽华苏永彬傅刚孙晓淇丁宜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骨肿瘤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
- 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0—2022年诊断为黏液样脂肪肉瘤且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具有DDIT3基因重排的病例53例为病例组,收集同时期组织形态需与黏液样脂肪肉瘤相鉴别的其他肿瘤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DDIT3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情况,对比对照组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同时分析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表达情况与FISH检测DDIT3基因重排结果的相关性。结果: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病例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11~74岁,中位年龄51岁,平均年龄49.4岁。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53例黏液样脂肪肉瘤中的表达率为100%,阳性细胞比例为30%~100%不等,强度为弱阳至强阳不等。在对照组病例中未见阳性表达,极少数对照组病例中见散在个别细胞表达(<10%)。DDIT3免疫组织化学表达阳性细胞比例及强度与FISH检测的DDIT3基因重排的阳性细胞比例及DDIT3重排伙伴基因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DDIT3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达到100%,与FISH检测方法结果一致,可作为方便、经济的黏液样脂肪肉瘤诊断指标推广应用。
- 田萌萌张铭孙晓淇李兰丁宜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荧光
- 骨的恶性巨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骨的恶性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恶性巨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恶性巨细胞瘤中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6例,发病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9.5岁。复发后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7例,发病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6.7岁。6例原发性恶性巨细胞瘤除可见到骨巨细胞瘤区域外,还可见到高度恶性的梭形细胞肉瘤区域,7例继发性恶性巨细胞瘤其原发性肿瘤均为骨巨细胞瘤,而复发性肿瘤则呈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肉瘤形态。结论诊断恶性巨细胞瘤时需将临床、影像及病理结合,并除外其他肉瘤如富含巨细胞的骨肉瘤、富含巨细胞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
- 宫丽华孙晓淇孟淑琴黄啸原
- 关键词:骨肿瘤巨细胞瘤
- 关节内骨样骨瘤2例
- 2023年
-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 常见于长骨骨干, 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关节内骨样骨瘤少见, 通常累及髋部, 很少累及肘部。由于肿瘤位于关节内, 会产生关节僵硬、疼痛和活动能力下降等类似于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骨样骨瘤的典型放射学表现是沿着长骨骨干以小的溶骨灶为中心的丰富的骨硬化, 而关节内骨样骨瘤的影像学特征通常不典型, 因此常导致诊断延误。本文报道2例临床诊断为关节炎的肘关节内骨样骨瘤, 探讨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 为诊断提供帮助。
- 宫丽华徐海荣苏永彬董荣芳孙晓淇张铭丁宜
- 关键词:骨样骨瘤关节内良性骨肿瘤骨硬化免疫表型关节僵硬
- 手足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手足短管状骨内生软骨瘤及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二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手足短管状骨的内生软骨瘤204例,年龄6~72岁(平均34岁),高峰年龄20~40岁,女:男约为2:1。其中指骨166例,掌骨34例,足趾骨4例。原发性软骨肉瘤2例,均发生于指骨,年龄分别为52岁、76岁,男女各1例。对上述病例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病理学特征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结果手足短管状骨的内生软骨瘤临床多无症状,影像学呈现膨胀性的骨破坏,组织学表现为分化较好的软骨组织伴不同程度黏液变、钙化及细胞轻度非典型性,未见浸润骨及软组织。软骨肉瘤临床多伴有疼痛,影像学可见皮质破坏、软组织包块形成。2例病理组织学分级均为II级,其肿瘤细胞较内生软骨瘤更为丰富,非典型性及黏液变显著,可见肿瘤性软骨浸润宿主骨、侵破皮质进入软组织。结论手足短管状骨以内生软骨瘤多见,尽管组织学具有非典型特征,但其呈现"软骨岛"结构及为宿主骨小梁包绕的生长方式与软骨肉瘤的浸润性生长不同,手足短管状骨软骨肉瘤罕见,其组织学显示显著的恶性特征,二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 宫丽华孙晓淇田萌萌孟淑琴黄啸原
- 关键词:骨肿瘤内生软骨瘤软骨肉瘤
- 肾盂原发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1例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肾盂原发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诊治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肾盂原发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1例,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其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9岁男性,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就诊,行肾盂癌根治切除术,3月后死亡。病理所见:肾盂肿物外向性生长,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弥漫巢片状分布,有纤细纤维分隔,大部分区域细胞中等偏大,胞质嗜酸性,核偏位,染色质团块状,呈浆细胞样;少部分区域细胞核大,类圆形,可见明显核仁,呈淋巴瘤样,两种组织形态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kpan、CK7、EMA、CD138、E-cadherin(+),CEA、CK20、vimentin、LCA、CD38、CD20、CD79a、CD3、CD30、CD99、actin、CD68、S-100、HMB45及PSA(-)。结论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极少原发于肾盂,肿瘤细胞具有浆细胞形态特点,CK、CD138(+),E-cadherin多为(-),但也可(+)。
- 田萌萌李兰刘宝岳孙晓淇孟淑琴
-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肾盂
-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H3F3A突变综合征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 宫丽华刘巍峰单华超孙晓淇张铭丁宜牛晓辉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溶骨性破坏溶骨性病变DENOSUMAB
- 骨内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诊断及与其他黏液性骨肿瘤的鉴别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内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骨内AAM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并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将其与1例软组织AAM、1例黏液样软骨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1例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2例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round cellliposarcoma,ML/RCL)及4例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myxoma,I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镜下骨内AAM由稀疏排列的细胞及富含黏液的水肿性间质组成,细胞呈星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呈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核小,梭形,细胞间可见疏松排列的纤细红染的胶原成分,胶原间可见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管,局部可见肿瘤浸润骨皮质进入周围肌肉组织。免疫表型:所有肿瘤组织均表达vimentin,骨内AAM与软组织AAM尚表达SMA、actin,未检测到ER、PR的表达,软组织AAM表达PR及CD34,两者均未检测到desmin的表达。黏液样软骨肉瘤及黏液性脂肪肉瘤尚表达S-100,黏液纤维肉瘤及肌内黏液瘤尚表达CD68。结论骨内AAM罕见,诊断时应结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与其他含黏液的肿瘤相鉴别。
- 宫丽华孙晓淇孟淑琴刘宝岳黄啸原
- 关键词:骨肿瘤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免疫表型
- 甲状旁腺非典型腺瘤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非典型腺瘤(APA)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诊断的37例APA的病理切片及临床资料。结果 37例APA,男性15例,女性22例。发病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8.3岁。肿瘤最大径0.8~5 cm,8例(22.9%)可见完整包膜,余标本包膜不完整或与周围组织粘连。镜下,29例(78.4%)见宽大的不规则胶原纤维带,并移行或延伸到肿瘤包膜;32例(86.5%)见肿瘤包膜非穿透性浸润;18例(48.6%)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7例(18.9%)偶见病理性核分裂,全部<5个/50HPF的标准;3例(8.1%)见小灶性坏死。随访,4例复发,复发率10.8%,复发后全部诊断为恶性:2例包膜侵犯,1例血管侵犯,1例肺转移。结论 APA组织学接近于癌,但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类似于普通腺瘤。病理医师应严格掌握APA的诊断标准并进行严密随访,避免个别恶性肿瘤被误诊。
- 刘宝岳左庆瑶孙晓淇
- 关键词:甲状旁腺病理
- 子宫腺肉瘤合并卵巢卵泡膜细胞瘤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女性,6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间断少量出血2个月,无明显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排尿障碍.B超示左上腹肿物,临床考虑为子宫内膜癌.患者自然绝经18年,绝经后未行激素替代治疗.2年前B超发现“子宫肌瘤”,未予治疗.来我院B超示子宫体积增大,左上腹实质性占位,少量腹水.CT示左侧中腹部软组织肿物.于全麻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10周大小,表面光滑,未见破溃,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子宫内充满息肉样巨大肿物,下达阴道内,蒂位于富底,肿物实性、色黄;左卵巢增大,直径10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右卵巢萎缩.
- 宫丽华孙晓淇张铭孟淑琴
- 关键词:子宫腺肉瘤卵泡膜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