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鼠巨噬细胞Apoptosis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本文从体内外探讨了放线菌素D(ActD)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作用。发现ActD可在体内外诱生小鼠巨噬细胞出现类似Apoptosis的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淀粉在体内与ActD可协同增强这一过程,而对体外细胞似无这种作用。
- 吴建和童善庆陆德源
- 关键词:巨噬细胞放线菌素DAPOPTOSIS淀粉
- 大鼠烫伤后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6
- 1997年
- 以大鼠为模型,探讨浅Ⅱ度烫伤后不同时期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120只大鼠分两组。Sb 组:皮下包埋海绵后再造成10%浅Ⅱ度烫伤;S 组:单埋海绵对照。于伤后6,24小时,3,7,10和14天检测海绵渗液中 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结果三种细胞因子活性的升降规律相似。在致伤72小时内一致表现为短暂骤升和回落,72小时后又持续上升。IL-6于6小时达高峰;IL-1与TNFα于24小时达峰值。早期的细胞因子可能由局部细胞应激产生;后期主要产自单核细胞。当细咆因子活性处于各自峰值时,两组间有较明显差异。其中早期水平 S>Sb,可能的原因:①组织受损 Sb 组更严重,致产细胞因子的局部细胞数 S 组>Sb 组;②烫伤改变了局部组织通透性致使细胞因子外渗。后期Sb 组水平持续较高;另外,IL-1与 IL-6活性在 S 组内有显著相关,而在 Sb 组,仅6小时有较明显相关。提示:Sb 组的修复过程更复杂、耗时。
- 吴建和童善庆朱莉胡宝瑜张希衡陆德源密磊王文奎冯世杰仇刚许伟石史济湘
- 关键词:烫伤渗出液肿瘤坏死因子IL-1IL-6
- 榄香烯对HeLa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作用被引量:20
- 2001年
- 目的 :探讨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人乳头瘤病毒 18型E6 (HPV18 E6 )基因、p5 3基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表达的变化 ,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新思路。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电镜证实细胞凋亡 ;用PCR和RT PCR方法研究HPV18 E6基因、p5 3基因、hTERT基因表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在榄香烯作用下 ,HPV18 E6基因、p5 3基因表达没有变化 ,但hTERT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榄香烯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hTERT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对于耐药性肿瘤 。
- 马东礼童善庆肖家祁吴建和
- 关键词:端粒酶催化亚单位榄香烯HELA细胞基因表达宫颈癌
- 酶消化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活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1994年
-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酶消化(胶原酶Ⅳ、胶原酶Ⅱ、透明质酸酶和胰蛋白酶)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活力、增殖力等影响,并用单个酶消化法与Rosenberg法比较。结果提示:胶原酶Ⅳ或胶原酶Ⅱ消化肿瘤组织块时对TIL细胞活力、增殖力损伤小;透明质酸与胰蛋白酶消化对TIL细胞活力、增殖力损伤大。在37℃,1h消化组与4℃,24h消化组对同一来源肿瘤组织酶消化配对比较中,结果提示同一酶4℃。
- 李彪如童善庆胡宝瑜朱佑明张希衡吴建和陆德源陆静
- 关键词:肿瘤淋巴细胞胶原酶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培养中掺杂肿瘤细胞的清除
- 1995年
- 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培养过程中掺杂肿瘤细胞具有粘附、贴壁的特性,将掺杂的肿瘤细胞通过移孔法清除,使TIL对数生长期至少可提前4d。由于大量掺杂肿瘤细胞在移孔中被清除,解除了肿瘤细胞对TIL的抑制,使增殖倍数有所增加,最高可以达到10倍。比项研究为临床肿瘤病人用TIL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为TIL在手术后及早应用及其安全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 朱佑明张希衡李彪如胡宝瑜吴建和童善庆
-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细胞分离
- 细菌的Ⅲ型和Ⅳ型分泌系统被引量:2
- 2004年
- 细菌拥有很多分泌系统,通过这些系统,许多分泌性蛋白和外露蛋白被输送到菌体细胞外,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毒性。革兰阴性菌拥有5型蛋白分泌系统,其中Ⅲ型和Ⅳ型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正日益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细菌Ⅲ型和Ⅳ型分泌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进行概述。
- 吴琛耘吴建和刘晶星
- 关键词:细菌革兰阴性菌
- 整合素与心脏发育和在心脏疾病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5年
- 吴琛耘吴建和刘晶星
- 关键词:整合素细胞表面受体心肌细胞
- 一种高活力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方法的建立被引量:24
- 1994年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增殖力、活力、杀伤力是TIL临床治疗的基本问题。由于Rosenberg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实验室对其一些重要步骤进行了改进:①用单一冷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块;②省去影响TIL活力的离心操作;③TIL培养48h内除去掺杂在TIL中的肿瘤细胞等。由于除去了影响TIL活力的抑制因素,TIL的增殖率、生存率、活力、杀伤力明显增加。有80%肿瘤组织的TIL经扩增可超过1×10 ̄9细胞数,生长周期曲线反映了冷酶法的增殖率超过Rosenberg方法。本方法的建立,为TIL克隆、建株打下了基础,显示了TIL临床治疗潜能的提高。
- 李彪如童善庆朱佑明胡宝瑜张希衡陆静吴建和胡洪亮沈鼎鸿陆德源
-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杀伤细胞
- 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 1997年
- 实验以35只SD大鼠为模型,皮下包理海绵后再造成10%深Ⅱ度烫伤(Sb组),同时设仅理海绵的对照(S组),于伤后1、2、3、5、8、14、21d分别检测海绵渗液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发现无论是烫伤组还是对照组,在烫(创)伤早期创面渗液中,均能测到高水平的IL-1、IL-6;在烫(创)伤后期,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迅速下降,烫伤组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 朱莉吴建和胡宝瑜童善庆冯世杰陆树良
- 关键词:烫伤渗出液IL-1IL-6TNF
- Ⅲ度烫伤大鼠创面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
- 1997年
- 本文探讨了大鼠Ⅲ度烫伤后局部渗液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63只SD大鼠分两组。S组:单在皮下包理海绵;SB组;理海绵后再造成Ⅲ度烫伤,于伤后6h、1d、2d、3d、5d、7d与10d各时相检测海绵渗液中IL-1、IL-6和TNF。结果三种细胞因子在SB组均有相似的升降波动,即均有两个波峰。IL-1早期峰于2d出现,继骤降后5d达第二峰,然后趋于下降,TNF与IL-6分别于6h、1d出现第一峰,继回落后两细胞因子持续上升,直至10d未见下降,且第二峰高于第一峰。IL-1与TNF在1d、5d呈正相关;IL-1与IL-6在2d呈负相关;而IL-6与TNF在1d、10d时呈正相关,3d时又为负相关。
- 吴建和童善庆胡宝瑜张希衡青春朱德安
- 关键词:渗液IL-1IL-6T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