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敬华
- 作品数:20 被引量:183H指数:7
-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数值模式初始场垂直插值方案的误差分析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对数值模式计算中的初始场进行了误差分析。采用了反复多次利用Lagrange插值和反插值的逐步订正方案,使得等压面上的原始资料插值到等σ面上后形成的初始场具有最小误差。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初值化方案收敛较快,形成的初始场精度较高。
- 邓爱军卢敬华
- 关键词:初始场
- 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被引量:59
- 1991年
- 本文根据非绝热、有摩擦情况下的热成风适应原理,探讨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机制,并对两次暖性西南低涡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暖性西南低涡生成前12小时,在低涡源地附近存在较大的正值非热成风涡度,地面感热加热和暖平流对于产生正值非热成风涡度有重要贡献。由于西南低涡在生成初期为一浅薄系统,v 值较大时,L>L_0的条件可以满足,适应的结果在低层形成暖性西南低涡。
- 李国平万军卢敬华
- 关键词:西南低涡暖平流非绝热加热低层辐合涡度平流
- 对流层中上层环流耦合对西南低涡发展的影响
- 1991年
- 本文采用简单的二维模式,在绝热条件下,讨论了当空气对流运动空间分市不均匀时,对流层上、中层与低层环流的耦合和相互作用,对西南低涡的维持和发展的影响,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且与天气事实基本相符。
- 卢敬华陈刚毅
- 关键词:气象学西南低涡大气环流
- 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被引量:17
- 1993年
- 本文统计了1970~1989年20年西南低涡生成的资料,得到了西南低涡生成的月际和年际分布的其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成低涡的500hPa环流背景和九龙涡生成的地理环境,试图揭示西南涡生成的机理,最后,文章利用非热成风适应原理,对低涡生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
- 卢敬华陈刚毅
- 关键词:西南低涡地理环境
- 一类大气运动的结构及存在条件
- 1998年
- 采用相平面法,在不引进kdv方程的情况下求解了无摩擦条件的p坐标大气运动方程组,分析了所求各解表征的大气运动结构及其存在条件、移动特点。结果表明,处于发展初期的弱高压或弱低压系统,其存在条件、移动状况、结构特点受大气静力稳定度、凝结潜热加热、感热加热等作用的共同影响。
- 朱志愚卢敬华
- 关键词:结构特征影响因素
- 青藏高原东部及东侧地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的相关研究被引量:9
- 2003年
- 在普查青藏高原东部1960—1998年6~8月700hPa天气图上低值系统出现次数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多种组合,将组合的资料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资料进行同步相关分析,再将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的几组资料,用墨西哥帽子波进行计算。对比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子波系数,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它反映出低值系统与高原积雪间有密切关系。
- 卢敬华李国平石磊郝丽萍周莉容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天气图切变线热力作用积雪
- 西南低涡移动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8
- 1996年
- 从描述西南低涡运动的中尺度原始方程组出发,对低涡系统作水平分布的零阶Bessel函数近似,在铅直方向上取6层斜压模式近似;导出了西南低涡移动速度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影响低涡移动的较为全面的因子,并通过对个例进行6层斜压模式的数值计算和诊断分析,找出了对低涡移动取决定性作用的决定性因子、一般影响因子、作用较小的修正因子和贡献极其在弱的不影响因子。然后分析和讨论了各因子对低涡移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为认识西南低涡移动的物理机制及用于业务预报提供参考。
- 卢敬华雷小途
- 关键词:西南低涡动力分析数值模拟低涡
- 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被引量:6
- 1991年
- 本文从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出发,分析了城市加热作用和摩察作用引起的热岛环流特征,讨论了环流的强度和温度空间分布与背景大气稳定度和平均风速的关系。本文的结果可以解释城市白天的某些气象现象。
- 卢敬华李国平
- 关键词:城市热岛热岛环流热源
- 全文增补中
- 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模型被引量:18
- 1998年
- 根据生态环境中的实况,建立了一个植被覆盖与土壤水分的动力学模式,能描述它们的相互作用。通过对模式的定性分析有如下初步结论:植被及其凋落物的存在大大改善了土壤对降水的入渗与吸收的能力。土壤水分随植被覆盖的变化(上升或下降)取决于具体的立地条件。
- 卢敬华陈伟
- 关键词:植被覆盖土壤水分动力学模式
- 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特征被引量:43
- 2002年
- 利用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 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5a多(199年7月~1998年12月)时次密集、观测连续的近地层梯度资料,以最小二乘法确定出相应站点各季节的地表粗糙度,并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4站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动量输送系数的多年平均值为3.53×10-3~4.99×10-3,热量输送系数为4.67×10-3~6.73×10-3,并且两种输送系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部分站点还存在较明显的年际变化。另外,还讨论了总体输送系数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地面风速等因子的关系,初步建立了可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计算青藏高原总体输送系数的拟合公式。
- 李国平赵邦杰卢敬华
- 关键词:总体输送系数青藏高原地面粗糙度下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