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志达

作品数:24 被引量:203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病理
  • 8篇肿瘤
  • 4篇临床病理
  • 4篇淋巴
  • 4篇免疫
  • 3篇文献复习
  • 3篇淋巴结
  • 3篇复习
  • 3篇鼻窦
  • 2篇硬结
  • 2篇再灌流
  • 2篇鼠脑
  • 2篇头颈
  • 2篇头颈癌
  • 2篇缺血
  • 2篇纤维瘤
  • 2篇临床病理观察
  • 2篇淋巴结转移
  • 2篇免疫组化
  • 2篇颈淋巴

机构

  • 2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4篇卢志达
  • 8篇张勇
  • 4篇张盛忠
  • 3篇刘红刚
  • 3篇柳端今
  • 2篇倪鑫
  • 2篇何春燕
  • 2篇张学勤
  • 2篇王植平
  • 2篇杜江
  • 2篇徐文
  • 2篇黄志刚
  • 2篇刘中林
  • 2篇洪明理
  • 2篇崔顺九
  • 1篇于则利
  • 1篇文武
  • 1篇梁福佑
  • 1篇刘铭
  • 1篇张波

传媒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耳鼻咽喉(头...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首都医学院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国外医学(耳...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肝胆胰脾外科...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8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硬结病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观察鼻硬结病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 ,探讨鼻硬结杆菌对宿主造成组织损伤的机理。方法 以 2 4例鼻硬结病患者的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 ,用HE及组织化学W S(Warthin Starry)染色 ,其中 11例组织分别用CD4 3(T淋巴细胞 )、CD2 0 (B淋巴细胞 )、CD68(巨噬细胞 )、溶菌酶抗体免疫组化ABC法染色 ,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肉芽肿期 15例 ,纤维瘢痕期 9例。W S染色和电镜观察均在Mikulicz细胞内检测出大量鼻硬结杆菌 ,细胞外偶见。电镜下Mikulicz细胞内出现大量吞噬体 ,将细胞器挤到一侧 ,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很少。在病变组织内T淋巴细胞很少 ,Mikulicz细胞的溶菌酶抗体表达较弱。结论 鼻硬结病患者显示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特点 。
张盛忠卢志达倪鑫张勇洪明理
关键词:鼻硬结病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
限局性结节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报告被引量:7
2003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5岁.脚趾长小肿物4个月,并逐渐长大,无明显痒痛感.体格检查:头、面、躯干及四肢皮肤肤色正常,未见明显斑块、结节、硬化、瘀斑及色素沉着,舌体大小及色泽正常,毛发及甲无改变.皮科情况:左足2-5趾间,右足3-4趾间内外侧缘,见数个淡紫红色绿豆至黄豆大疣状肿物,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呈串珠样排列.
杨秀敏庄逢康王毓新卢志达
关键词:病例报告
鼻腔黏膜黑变病伴恶性黑色素瘤1例
2003年
何春燕杜江卢志达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病理检查病理诊断
逆分化脊索瘤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报告 1例逆分化脊索瘤 (DC) ,复习文献重点了解其肉瘤化后的生物学性质。方法 标本做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病变有典型的脊索瘤和梭形细胞肉瘤成分 ,两者有移行。免疫组化显示脊索瘤S 10 0、AEI/AE3(+) ,AAT、LTS、HHF35 (- ) ;梭形细胞肉瘤成分AAT、LYS(+) ,HHF35部分 (+) ;梭形细胞肉瘤成分交界区部分细胞S 10 0、AE1/AE3(+) ,中央区S 10 0、AE1/AE3(- ) ,表明免疫组化也有移行。综合文献资料发现DC恶性度更高 ,侵袭性更大 ,预后更差。结论 DC很少见 。
卢志达李明张勇
关键词:脊索瘤免疫组化
喉良性及恶性病变的Ag-NORs定量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对55例喉良性及恶性病变组织进行了Ag-NORs染色。结果表明喉癌组癌细胞内Ag-NORs颗粒形态、大小不等,散布于细胞核内,均值为3.29±0.63;非典型增生组上皮细胞内Ag-NORs颗粒大小不同,部分散在于核内,均值为2.11±0.34; 喉乳头状瘤细胞Ag-NORs颗粒大小均匀,多数位于核仁内,均值为1.72±0.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提示Ag-NORs计数对喉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检测癌前病变及观察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意义。
郭秀婵王卫华苏鸿禧卢志达王植平
关键词:鳞状上皮癌AGNOR染色病理喉肿瘤
CT诊断头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学基础被引量:10
1998年
为研究CT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学基础,应用双盲法对行颈廓清术的22例(26侧)头颈癌患者术前的触诊、病理学、CT扫描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研究。资料显示:26侧中,16侧CT扫描阳性,其中1侧为假阳性;10侧阴性,其中1侧为假阴性。CT扫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3.8%、90.0%、92.3%。并就头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CT影像的诊断标准和相应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误诊、漏诊的原因进行讨论。
徐文柳端今卢志达范尔钟黄志刚刘中林
关键词:头颈肿瘤淋巴转移
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后c-fos mRNA及c-Fos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3
2001年
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 ,于缺血 1h后分别再灌流 1h及 2h。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再灌流 1h及 2h ,缺血侧额叶及顶叶皮质、海马各区以及齿状回c fosmRNA及c Fos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诱导 ,于再灌流前电针“百会”及“风府”2穴 3 0min ,c fosmRNA和c Fos蛋白的诱导于再灌流 1h及 2h在缺血侧额叶、顶叶皮质 (P <0 .0 0 1 )及齿状回 (P <0 .0 1 )均显著增加 ;海马各区c Fos蛋白表达于再灌流 2h亦有显著增加(CA1与CA4:P <0 .0 5 ;CA2与CA3 :P <0 .0 1 )。该区c fosmRNA表达增加仅见于再灌流 1h的CA1及CA4区 (P <0 .0 5 )。HE染色示缺血区的神经元变性亦减轻。结果表明 :再灌流前给予电针处理使c fosmRNA及其产物c Fos蛋白表达增加 。
张学勤王利张勇卢志达
关键词:再灌流损伤C-FOSMRNAC-FOS
去甲斑蝥素与单克隆抗体偶联物治疗肝癌实验研究被引量:8
1999年
用大鼠单克隆抗体3A5与去甲斑蝥素(NCTD)制备偶联物。ELISA检测结果表明:3A5NCTD偶联物保持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小鼠肝癌H22细胞的免疫反应性。克隆生成法测定结果显示:3A5NCTD具有比NCTD更强的细胞毒性。小鼠腹腔内移植肿瘤,ip给药,3A5NCTD(3mg/kg)和NCTD的ILS值分别为111%和37%。结果说明在对腹腔肿瘤的治疗方面3A5NCTD具有比游离NCTD更强的治疗作用。裸鼠移植BEL7402人肝癌,iv给药,NCTD肿瘤抑制率为15%(P>005),3A5NCTD为62%(P<001);pt给药,NCTD肿瘤抑制率为47%(P<005),3A5NCTD为78%(P<001)。与NCTD相比3A5NCTD对裸鼠移植人肝癌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在给药途径方面,治疗效果pt强于iv。以上结果提示单克隆抗体与NCTD偶联物在肿瘤的导向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梁福佑张胜华潘颖徐琳娜徐琳娜卢志达王维刚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免疫偶联物肝癌
电针对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后c-fos、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5
2000年
采用Wistar大鼠 ,线栓法制作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动物模型 ,以原位杂交技术及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方法 ,观察电针对缺血侧额叶、顶叶及海马各区内c fos、mRNA表达并神经元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 ,电针能显著增强脑局部缺血再灌流后病灶侧额、顶叶皮层及海马各区c fos、mRNA表达 ,并能减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上述各脑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结果提示电针对脑局部缺血后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强了c fos。
王利张学勤张勇卢志达
关键词:C-FOS再灌注损伤
CT在头颈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1996年
通过对22例(26侧)头颈癌患者颈廓清术前触诊、颈清扫标本病理所见、CT扫描特征的相关对比研究,探讨CT对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结果显示CT对头颈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提高颈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N分期的符合率。但由于诊断者的经验、影像技术限制等因素的影响,CT诊断仍有其局限性。
徐文柳端今卢志达范尔钟黄志刚刘中林兰宝森李颖
关键词:头部肿瘤颈部肿瘤CT淋巴结转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