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淑兰

作品数:135 被引量:508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文化科学
  • 41篇政治法律
  • 34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5篇哲学宗教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2篇乡村
  • 30篇文化
  • 14篇社会
  • 14篇主义
  • 12篇社会主义
  • 12篇视域
  • 12篇农村
  • 9篇非物质文化
  • 9篇非物质文化遗...
  • 9篇高校
  • 8篇社会主义核心
  • 8篇社会主义核心...
  • 8篇生态
  • 8篇农民
  • 8篇价值观
  • 7篇政治
  • 7篇社会主义核心...
  • 7篇文明
  • 7篇核心价值观
  • 6篇农耕

机构

  • 131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福建卫生职业...
  • 1篇福州外语外贸...

作者

  • 131篇刘淑兰
  • 14篇郑逸芳
  • 4篇谭文华
  • 3篇黄静晗
  • 3篇郑香香
  • 2篇钟霞
  • 2篇周蓓
  • 2篇何丽燕
  • 2篇倪清
  • 1篇林贤明
  • 1篇刘振滨
  • 1篇苏时鹏
  • 1篇李敏
  • 1篇叶飞霞
  • 1篇李宝艳
  • 1篇王晓云
  • 1篇荣庆海
  • 1篇陈捷
  • 1篇佘超
  • 1篇刘坤煌

传媒

  • 20篇福建农林大学...
  • 9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辽宁行政学院...
  • 4篇台湾农业探索
  • 4篇科学社会主义
  • 4篇广西农学报
  • 4篇武夷学院学报
  • 3篇农村经济与科...
  • 3篇福建省社会主...
  • 3篇边疆经济与文...
  • 3篇湖北经济学院...
  • 3篇石家庄铁道大...
  • 2篇中学政治教学...
  • 2篇绍兴文理学院...
  • 2篇辽宁农业职业...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闽江学院学报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2篇中共南昌市委...
  • 2篇长春理工大学...

年份

  • 8篇2025
  • 12篇2024
  • 10篇2023
  • 15篇2022
  • 13篇2021
  • 11篇2020
  • 11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5年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生产生活智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赓续农耕文明提供生态发展理念、拓展产业资源支撑、凝聚文化精神纽带、创新生产技术经验。现阶段,其保护传承主要存在着生态保护尚待强化、产业链条有待深化、精神内涵尚需挖掘、宣传场域亟待拓展等现实困境。为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汲取生态基因、助燃经济动能、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数字赋能,进而塑造农业文化遗产的环境吸引力、强化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支撑力、深化农业文化遗产的精神感召力、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宣传影响力,为推动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蓄势赋能。
董敏蕙刘淑兰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嘉庚精神引领厦门城乡一体化发展被引量:5
2016年
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革新精神、科教兴乡,以教育人的教育精神、同根同源,凝聚共识的团结精神是嘉庚精神的重要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厦门的区域化表达。弘扬和践行嘉庚精神是推进厦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诉求。践行嘉庚精神,通过传承特色文化、凝聚改革共识、汇聚各方力量、提供制度保障等引领厦门城乡一体化发展。
倪清刘淑兰
关键词:嘉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城乡一体化
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三重维度:逻辑、价值与路径被引量:1
2025年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优秀农耕文化作为赓续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底色和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呈现和符号凝聚。优秀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中华文明标识的基因宝库,构筑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历史之根、文明之魂,也契合了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发展的时代之需。优秀农耕文化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凝聚农耕精神力量、夯实农耕资源支撑、厚植农耕美学底蕴。鉴于此,从深挖融入的文化基因、创设融入的数字平台和提升融入的实践效果等方面,为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蓄势赋能。
董敏蕙刘淑兰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困境与路径
2025年
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独特标志,是世界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非遗与文明交流互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为非遗是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资源,文明交流互鉴是保护非遗的有效手段。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非遗保护传承仍存在保护主体单一化、内涵表达浅表化、表现形式刻板化、文化交流单向化等问题。为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释放非遗对人类文明的广泛价值,应“联合多界”,以多方协同强化非遗延续力;“认知破界”,以内涵阐释厚植非遗感染力;“古今无界”,以生活链接激活非遗生命力;“情感跨界”,以共情叙事彰显非遗穿透力。
靳晓林刘淑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化自信视域下福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被引量:10
2017年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介入文化的范畴,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视域。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等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精神要素和内在支撑。以文化自信的视角,阐述了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三结合"成效,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信息,分析其在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并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周小玲刘淑兰
关键词:文化自信
乡贤组织:转型期文明乡风塑造的有效载体被引量:1
2017年
乡风是乡村社会的灵魂,文明乡风的塑造需要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等载体的帮助和支持。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乡风仍然受到低俗文化、陈规陋习、愚风昧俗等一系列不文明现象的挑战。乡贤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和团体,是凝聚社会资源的可靠平台、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力量和缓解基层矛盾的得力助手。因此,通过创建文化帮扶型、协同共治型和三级联动型乡贤组织,能更好地繁荣乡村文化、构架沟通桥梁,从而推进公序良俗形成,培育乡村社会文明新风尚。
林美辰钟杭娣刘淑兰
提升高职院校“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路径探析被引量:1
2020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及教学设计等因素。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材、教学对象已发生变化,而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学内容配方不新、教师教法工艺不精、教学设计包装不时尚等问题,有必要对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究,通过创新教学内容配方、精湛教师教法工艺、时尚教学设计包装等对策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林美辰刘淑兰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效性
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2006—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网络流行语为例被引量:4
2020年
以2006—2019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年度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对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类型变迁,以及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建议从3个方面增强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政府应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新媒体应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树立积极的青年网民典型,发挥正向榜样作用。
陈萍郑罡刘淑兰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价值观青年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防治路径探析被引量:1
2021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令人牵挂和担忧的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愈发严重,这一问题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构建一个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和社区“五位一体”的防治体系,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婷婷刘淑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新时代红色文化引领老区公共文化服务路径被引量:1
2022年
新时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老区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是老区的资源优势,能够为老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资源支撑力、思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和产业驱动力。目前,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文化供给针对性不强、参与的主体较少和平台设施吸引力不高等问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低下。要提升老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保护和整合好红色资源、实现文化服务供给多样化、构建三方协作建设格局和完善服务设施和平台。
谢思远刘淑兰王淑芳
关键词: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公共文化服务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