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玲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源双能量CT碘图成像评价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灶供血特点的价值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碘图成像评价肝脏泡状棘球蚴(HAE)病灶供血特点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双源双能量CT腹部常规平扫及3期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的18例HAE患者资料,共18个病灶.记录患者不同扫描期相(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实质期)不同组织结构(包虫组织、病变边缘区域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碘值,并行病理检查对上述不同组织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CT扫描不同期相、不同组织碘值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碘值与MV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结果 包虫组织、边缘区域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MVD中位数分别为0.00、25.00和4.00个/高倍视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实质期包虫组织的碘值中位数分别为0.300、0.150和0.150 m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6,P>0.05);上述期相边缘区域组织的碘值中位数分别为0.350、2.150和2.550 mg/ml,正常肝组织的碘值中位数分别为0.100、1.600和1.900 mg/ml,两者不同期相间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800和31.886,P值均<0.01).相同时相内,不同组织结构间的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包虫组织、病变边缘区域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碘值与MVD计数间呈正相关性(r值为0.775~ 0.958,P值均<0.01).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定量技术可较好反映HAE病灶的供血特点.
- 李佳琦蒋奕刘文亚杨文王海涛高晓燕赵建卿刘文玲代永亮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肝内胆管癌与肝泡状棘球蚴的鉴别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泡状棘球蚴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形态学改变及碘值差异。方法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ICC组),肝泡状棘球蚴患者20例(HAE组),2组均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组病灶内部、病灶边缘及正常肝实质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碘值。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灶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部分有形态学差异,部分形态学相似;ICC组总体碘值((11.00±3.28)g/L)明显高于HAE组((8.70±1.44)g/L)(P<0.05);ICC组病灶内部碘值动脉期为0.9(0.4,1.2)g/L、静脉期为1.4(1.2,2.0)g/L、延迟期为1.9(1.3,2.6)g/L,HAE组动脉期为0.0(0.0,0.1)g/L、静脉期为0.4(0.3,0.6)g/L、延迟期为0.6(0.4,0.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病灶边缘碘值动脉期为1.5(0.8,2.4)g/L、静脉期为2.5(1.8,2.8)g/L、延迟期为2.1(1.9,3.3)g/L,HAE组动脉期为1.7(1.5,2.3)g/L、静脉期为2.7(2.6,3.3)g/L、延迟期为3.1(2.5,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与HAE病灶均有延迟强化趋势,但ICC病变边缘碘值在静脉期达峰值,HAE病变边缘碘值在延迟期达峰值。结论ICC与HAE病灶内部三期碘值差异及延迟期病变边缘碘值差异有助于2种疾病的鉴别;双能量碘值技术可为鉴别ICC与HAE提供新依据。
- 刘文玲蒋奕刘文亚肖虎高晓燕李佳琦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形态学改变
- 基于能量成像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泡状棘球蚴的初步研究
-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泡状棘球蚴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形态学改变及碘值差异。方法:30例病人中,肝内胆管细胞癌15例,肝泡状棘球蚴15例均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收集完整资料,测量肝内胆管细胞...
- 刘文玲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形态学改变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