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小板制备、发放与临床输注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不同血小板制剂的制备和临床使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南昌市中心血站2023年不同品种血小板制剂制备、发放情况,以及南昌市第一医院不同血小板制剂的临床使用情况。结果(1)我站提供的血小板制剂品种有常温单采血小板、常温浓缩血小板、常温混合浓缩血小板、冰冻浓缩血小板、冰冻混合浓缩血小板、冰冻单采血小板等。(2)我站2023年合计发放血小板8626个治疗量,其中常温血小板7999.4个治疗量,占比92.7%;冰冻血小板626.6个治疗量,占比7.3%;单采血小板4981个治疗量,占比57.7%;全血制备血小板3645个治疗量,占比42.3%。(3)南昌市第一医院2023年输注血小板601个治疗量,其中常温血小板499个治疗量,占比83.0%;冰冻血小板102个治疗量,占比17.0%;单采血小板245个治疗量,占比40.8%;全血制备血小板356个治疗量,占比59.2%。(4)南昌市第一医院输注血小板最多的两个科室分别是血液科、创伤中心,两个科室之间血小板品种的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浓缩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效补充,在临床应急抢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余真强钱献刘华焦万国张莹莹黄辉
-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单采血小板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
- M蛋白血症与A、B、O血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M蛋白血症与A、B、O血型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血标本7058例,同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及A、B、O血型鉴定,检出在球蛋白区出现M蛋白异常条带的病例122例,统计M蛋白血症在A、B、O血型系统中的分布频率,分析其与血型抗原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22例M蛋白血症患者A、B、O血型抗原分布特征为:A>B>O>AB。不同血型间M蛋白发生率,经χ2检验,P<0.01。结论M蛋白血症与A、B、O血型系统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不同血型所代表的免疫遗传性状与M蛋白血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 万唐刘华廖勇姚卿武
- 关键词:M蛋白血症
- 前S_2、前S_1抗原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探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HBV前S2抗原(preS2Ag)和前S1抗原(preS1Ag)与HBV-DNA和乙肝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载量,ELISA法检测preS2Ag、preS1Ag及"两对半",并对preS2Ag、preS1Ag与HBV-DNA及"两对半"各模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77例乙肝患者中,大三阳33例、小三阳144例、"1、5"阳30例,HBV-DNA阳性39例。乙肝病毒标志物各模式preS2Ag和preS1Ag检出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小三阳和"1、5"阳模式的preS2Ag和preS1Ag检出率与HBV-DNA阳性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preS2Ag、preS1Ag与HBV病毒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2Ag优于preS1Ag及HBeAg,preS2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 章敏万唐彭慧中黄广萍李志红刘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PRES1AG乙肝两对半
- 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评价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评价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方法对57例各类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24h,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值,输注后24hCCI≥4.5×109/L为输注有效,CCI<4.5×109/L为输注无效。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率,1次输注,有效率84%,2~3次输注有效率67%,4~5次输注,有效率45.7%,6次以上输注,有效率42.9%。结论首次输注血小板有效率达84%,而反复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由于产生同种免疫,随输注次数增多,有效率降低。
- 万唐刘华廖勇姚卿武
-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
- 临床预输血患者意外抗体阳性103例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临床预输血患者意外抗体筛查阳性发生的频率及其特异性,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2021—2024年在南昌市第一医院拟输血或手术备血7494例患者血液样本使用抗球蛋白试剂卡进行意外抗体筛查,对其中意外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用谱细胞采用盐水法和抗球蛋白卡法做进一步抗体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共检测出意外抗体阳性标本103例,其中自身抗体61例、同种特异性抗体(同种抗体)30例、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10例、抗体不明2例。同种抗体主要包含人类Rh血型系统(Rh)、Kell血型系统(Kell)和MNS血型系统(MNS),以抗-E抗体(anti-E)、抗-D抗体(anti-D)、抗-K抗体(anti-K)、抗-S抗体(anti-S)和抗-M抗体(anti-M)为主。老年男性人群阳性率最高,为44.7%。产生同种抗体与自身抗体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与产生同种抗体的患者比较,产生自身抗体的患者男性占比显著增加,女性占比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对临床预输血患者输血前意外抗体筛查、鉴定十分重要,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明确主要的意外抗体特异性,有助于临床在输血前针对性地选择合适血液制品,降低因血型不匹配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 余真强周黄燕刘华
- 关键词:自身抗体输血安全
- 基于多中心的儿童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 2025年
- 目的通过分析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临床输血影响因素,建立其临床输血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输血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疗机构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535例儿童TBI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院内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分析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患者院内输血相关危险因素,并采用列线图建立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指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均存在差异(P<0.05)。输血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ICU入住率、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其他骨折、治疗方式、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7个影响因素是TBI患者临床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临床输血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4~0.97);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亦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结论心率、其他骨折、治疗方式、Hb、Plt、APTT、D-二聚体是TBI患者临床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果,可指导临床医师输血决策,有助于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 刘威侯君唐龙泉周鹏钟艳罗沁妍况小雨刘华熊紫清熊伟吴承高乐爱平
-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临床输血LOGISTIC回归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