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
- 作品数:80 被引量:442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肺鳞癌组织中TβRⅡ、Smad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及Smad7在肺鳞癌组织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18例肺鳞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βRⅡ和Smad7的表达。[结果]TβRⅡ在癌组织的表达为癌旁组织的0.73倍(P<0.05),Smad7在癌组织表达是癌旁组织的3.6倍(P<0.05)。肺鳞癌组织Smad7和TβRⅡ表达呈负相关(r=-0.9173,P<0.05)。[结论]TβRⅡ低表达及Smad7过表达与肺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 王莉余刚向德兵霍艳英
- 关键词:肺肿瘤SMAD7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 培养神经内科青年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路径探索被引量:4
- 2016年
-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略显紧张,医患之间沟通不太顺畅,而青年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亟待提高。从神经内科专业特点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影响青年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原因。并结合本科室的临床特点对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加强对青年医师的临床基本功训练,从语言修饰、口头表达、言传身教、善用比喻、模拟训练等方面传授医患沟通技巧,并建立医患沟通能力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 王恬竹张玉平郭秀明黄诚余刚
- 关键词:青年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神经内科
-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用药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用药。方法 :结合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临床实践 ,分析脑缺血治疗特点。结果 :脑缺血治疗应重点强调“超早期”或“早期”的溶栓治疗 ;积极进行神经细胞保护治疗 ;防治各种并发症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加强早期康复治疗和训练。结论 :脑缺血病人的临床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进行分型、分阶段。
- 张拥波余刚董为伟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用药神经细胞保护并发症
- 预刺激小脑顶核对脑出血缺血半暗带HSP7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内HSP70与NF κB的表达及FNS的作用。方法 采用Ⅶ型胶原酶法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预刺激小脑齿状核与小脑顶核 ,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区尼氏染色、HSP70与NF κBP6 5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光密度。结果 预刺激小脑顶核可使行为计分降低 ,死亡神经细胞数目与毛细血管周围间隙面积减少 ,尼氏染色与HSP70反应阳性细胞光密度增高 ,NF κBP6 5光密度减少 ,预刺激小脑齿状核无此作用。结论 预刺激小脑顶核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减轻脑水肿与神经细胞破坏 ,减少神经细胞死亡 ,促进HSP70表达 ,抑制NF κB的表达。预刺激小脑顶核有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 ,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曾锦旗余刚董为伟
- 关键词:预刺激小脑顶核脑出血缺血半暗带HSP70
- 载脂蛋白AI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15年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在60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发病率约2%。它的病理学特征主要为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存活神经元中路易氏小体形成,α-突触核蛋白是路易氏小体的主要成分。
- 李燕余刚
- 关键词:帕金森病黑质纹状体运动障碍疾病载脂蛋白神经元缺失多巴胺神经元
- 缺血再灌注蛋白激酶C同工酶表达与神经元凋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研究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 C( PKC)同工酶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于缺血 1 .5h再灌注 4 h、2 4 h、72 h观察 PKCγ、δ表达及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 再灌注 4 h PKCγ、δ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 ,PKCγ在 2 4 h达高峰 ,72 h开始下降 ( P <0 .0 5) ;PKCδ在再灌注 2 4 h、72 h仍保持一高水平 ( P >0 .0 5) ,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 PKCγ( P <0 .0 5) ;神经元坏死在再灌注各时相点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结论 PKCγ、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
- 余刚董为伟罗勇彭国光
- 关键词:神经元坏死蛋白激酶C同工酶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被引量:30
- 2016年
- 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PD-MCI)是指由帕金森病(PD)所致的对日常生活功能影响很小且没有进展为痴呆的一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对预测帕金森病痴呆(PDD)的风险有潜在价值。随着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对PD-MCI诊断标准的提出,一系列研究应用此标准在PD-MCI发生、发展等方面提供新观点,并对此诊断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本文就PD-MCI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临床亚型特点、诊断、转归、治疗做一综述,提示PD-MCI发病率较高,有多种临床亚型,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加以探索。
- 曲小丽余刚
- 关键词: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预后
- PKC同工酶与脑缺血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0年
- 蛋白激酶 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类由多种同工酶组成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PKC处于磷脂酰肌醇代谢的中心环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神经传导、基因表达调节及肿瘤发生等病理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PKC在缺血性脑损害发病机制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PKC同工酶概况及与脑缺血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余刚罗勇彭国光董为伟
- 关键词:蛋白激酶C同工酶脑缺血
- 阿尔兹海默病中DNA甲基化对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DNA甲基化是最常见也是目前研究得最成熟的表观遗传机制,近年来其在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β-淀粉样蛋白(Beta-amyloid,Aβ)变性聚集与AD的主要病理特征——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它还能诱导细胞凋亡、激发炎症级联反应、产生氧化应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从而加剧AD的病理过程。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在Aβ生成、清除及毒性相关基因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DNA甲基化的可逆性,深入探究DNA甲基化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AD的治疗带来曙光。文章综述了AD中DNA甲基化对Aβ的影响,进一步阐释了AD发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为AD的表观遗传学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 邓钰双余刚
- 关键词:DNA甲基化Β-淀粉样蛋白阿尔兹海默病
- 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血肿周边"半暗带"区灌注及代谢的影响。方法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治疗,于发病1、3、5、25d采用动态磁共振(MRI)评定,获取所需的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等观察数据。结果5d时治疗组"半暗带"出现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相应的时间点,治疗组与对照组"半暗带"区异常ADC体积、rrADC值、rrCBV值、rrCBF值、rrNAA值、rrLac值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25d时2组阳性病例的血肿量差值及血肿吸收率及5d时的NIHSS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尼莫地平能改善血肿周边"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细胞代谢,挽救血肿周边的可逆性缺血缺氧状态,加快血肿吸收。
- 张玉平吕发金彭国光魏巍余刚
- 关键词:脑出血半暗带磁共振尼莫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