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道性
-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体外培养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报告一种能维持较稳定培养条件的用培养瓶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瓶法比常用的蜡烛缸培养皿法能较稳定地产生形态上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所试的4个分离株中Fcc—1/AH,Fcc—7827/HN及Fcc/AH3均能产生大量配子体,且有90%以上发育到Ⅴ期,可用于配子体培养实验,Fcc—1/HN产生配子体极少,仅有个别能发育到Ⅴ期。
- 祖涛任道性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
- 一种便于现场测定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培养基被引量:19
- 1989年
- 为了各地开展体外微量测定法调查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研制了便于现场调查使用的培养基。将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用的RPMI1640完全液体培养基用安瓿封装,冰瓶贮存.可供现场50d内使用。该培养基的效果与冰冻干燥培养基相似,明显优于WHO培养基。
- 刘德全任道性刘瑞君邱持平高大庆
- 关键词:疟原虫抗药性培养基
-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被引量:14
- 1999年
-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
- 刘德全蔡贤铮任道性刘瑞君刘瑞君曾林海唐铣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抗药性敏感性氯喹疟疾
- 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研究的进展
- 1989年
-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于1976年获得成功。1977年,使用只换培养液而不加红细胞的培养方法,获得了形态上成熟的配子体,在pH8.0的胎牛血清中,可见到小配子体出丝。1982年,用体外培养产生的配子体感染蚊,然后用其子孢子接种黑猩猩,感染获得成功。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培养方法基本上与红内期无性体相同,一般使用RPMI1640培养基,补充10~15%人血清、0.2%碳酸氢钠和20~40mM两性离子缓冲液,但培养建立后,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再加入红细胞。虽然培养器材是各种各样的,其关键是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温度和气体条件恒定。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次黄嘌呤或cAMP可增加配子体的产生,也有实验证明,cAMP对疟原虫有致死作用,不适用于诱导配子体产生。不同的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甚至同一分离株的不同克隆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些可产生较高的配子体血症,另一些则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体外培养技木已广泛用于研究疟原虫有性体的发育过程、免疫学及抗疟药物。
- 祖涛任道性
- 关键词:疟原虫恶性配子体体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