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代文才

作品数:23 被引量:221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土壤
  • 8篇紫色土
  • 6篇氮肥
  • 5篇施用
  • 5篇改良剂
  • 4篇团聚体
  • 3篇施用量
  • 3篇酸性紫色土
  • 3篇铵态氮
  • 2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性质
  • 2篇养分
  • 2篇有机碳
  • 2篇酸性土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土壤微团聚体
  • 2篇土壤样品
  • 2篇团粒结构
  • 2篇碾磨

机构

  • 23篇西南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作者

  • 23篇代文才
  • 21篇高明
  • 17篇王子芳
  • 9篇黄容
  • 4篇倪九派
  • 4篇严宁珍
  • 3篇谢军
  • 2篇赵欢
  • 2篇周鑫斌
  • 2篇吕盛
  • 1篇陈成龙
  • 1篇黄兴成
  • 1篇刘江
  • 1篇周永祥
  • 1篇汪文强
  • 1篇谢永红
  • 1篇慈恩
  • 1篇于淑慧
  • 1篇常红
  • 1篇王金柱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草业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6篇2025
  • 4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2025年
阐明不同氮肥施用量下白符跳生长繁殖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可为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采集田间试验不同氮肥施用量(N0:0 kg·hm^(-2)、N90:90 kg·hm^(-2)(以N计,下同)、N180:180 kg·hm^(-2)、N270:270 kg·hm^(-2)、N360:360 kg·hm^(-2))的土壤进行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在不同培养周期(28 d、42 d、56 d)下白符跳的繁殖数、总体重差异及其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土壤pH产生显著影响,N360处理较N0处理pH下降了0.9个单位(P<0.05)。随着培养周期的延长,白符跳的繁殖率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在56 d培养周期后,N0处理的繁殖数为其他处理的1.10倍~1.53倍(P<0.05)。白符跳总体重与繁殖数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三个培养周期均在N360处理出现最低值。不同氮施用量处理下白符跳均能显著提升0.05~0.01 mm微团聚体的数量,相较于对照处理的土样提升11.3%~48.4%;同时显著降低2~0.25 mm小团聚体的数量,相较于未培养土壤降低了27.9%~60.9%(P<0.05)。各氮肥处理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显著低于未经过白符跳培养的土样(P<0.05)。可见,白符跳的生长繁殖受氮肥施用的抑制,高密度的白符跳可提升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但破坏小团聚体,从而导致土壤的稳定性下降。
由乐林张婷婷代文才肖乃川赵欢张雅蓉谢军高明
关键词:氮肥用量繁殖土壤微团聚体
4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肥力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5
2024年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 pH、速效养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各组分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有机肥+化肥(OM)和酒糟灰渣+化肥(JZ)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0.77,增幅分别为170.43%和66.96%.(2)酒糟灰渣+化肥(JZ)和有机肥+化肥(OM)处理土壤POC、 MBC和DOC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10.30%和84.81%、 61.08%和46.56%、 195.87%和141.67%;改良剂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P<0.05),其中以有机肥+化肥(OM)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土壤CPI值和CMPI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34%和90.75%.(3)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各处理间分异性显著,土壤IFI、 pH和速效钾对有机碳及其组分的解释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解释率顺序分别为:IFI(74.6%)>pH(11.7%)>AK(6.5%).酸性紫色土施用酒糟灰渣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显著,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碳组分的积累和活化.
丁馨茹严宁珍王子芳李志琦黄容王洋代文才高明
关键词:改良剂紫色土
几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活性氮组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及其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土壤中的胞外酶(纤维素酶、乙酰氨基肽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外源氮的输入反应强烈且迅速,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以了解土壤氮素变化.为探究几种改良剂施用对酸化花椒园土壤活性氮组分特征及相关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厘清改良剂与土壤活性氮组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紫色土酸化治理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pH值和全氮、活性氮组分及土壤纤维素酶(S-CL)、过氧化物酶(S-POD)和乙酰氨基肽酶(S-NAG)活性,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JZ和SF两个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9和2.25;与对照处理相比,OM处理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61.45%,显著增加了土壤氮库存量(p<0.05);(2) JZ和OM处理土壤PON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02.20%和101.45%;F和OM处理土壤MBN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44.28%和19.08%,土壤DON分别提高了72.35%和57.61%;截至2022年6月,JZ处理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63倍和5.43倍;(3)施用了改良剂的4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外酶活性(p<0.05),其中JZ处理S-CL和S-POD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34.72%和96.27%,F和OM处理S-NAG活性提高较显著,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90.63%和75.59%.综上所述,酸性紫色土壤施用石灰、酒糟灰渣及有机肥中和土壤酸度效果最显著,同时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库积累和活性氮组分转化.
丁馨茹严宁珍王子芳谢永红黄容代文才高明
关键词:改良剂活性氮胞外酶酸性土
小麦氮锌配施效应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小麦氮锌配施效应.结果表明:在土壤供锌较低(0.2 mg/kg)的条件下,氮肥用量由50 mg/kg提高到150 mg/kg时,小麦籽粒锌质量分数增加了140%;在土壤供锌较高(5 mg/kg)的条件下,土壤氮肥用量由50 mg/kg提高到150 mg/kg时,小麦籽粒锌质量分数增加了61%.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小麦地上部锌向籽粒中转移,从而有利于锌在籽粒中的积累.充足的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锌累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红周鑫斌于淑慧代文才周永祥
关键词:氮肥小麦籽粒
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微团聚体组成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花椒地、旱地、水田和柑橘园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25-0.05mm粒级为优势粒级,0.05-0.01mm次之,占比18.80%-35.57%,〈0.001mm粒级含量最少,为0.33%-2.57%;0—20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表现为林地(161.04cm2/g)〉柑橘园(134.49cm2/g)〉花椒地(117.31cm2/g)〉水田(100.67cm2/g)〉旱地(96.94cm2/g),且林地土壤微团聚体MWSSA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0—20cm土层林地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其团聚体状况分别比花椒地、旱地、水田和柑橘园提高了16.55%,20.15%,11.23%和7.68%;20—40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值表现为柑橘园(2.41)〉林地(2.40)〉花椒地(2.32)〉水田(2.31)〉旱地(2.12),且旱地土壤微团聚体D值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土壤物理性质的优劣、养分肥力的高低以及抗蚀能力的强弱。
代文才高明王子芳黄容高莅淞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团聚体抗蚀性
施用生物质灰渣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0
2016年
为探讨生物质灰渣施用对紫色丘陵区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不同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重庆市现代果树生态示范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沙维诺夫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定了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并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1)干筛下,B处理(施用生物质灰渣21 260kg/hm^2)R_(0.25)含量高于A处理(对照),且A和B处理土壤团聚体主要以>5mm粒径团聚体为主,其含量均大于70%;湿筛下,B处理20—40cm土层土壤R0.25含量高于0—20cm和40—60cm土层,分别增加了6.47%和11.60%,A处理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A和B处理土壤水稳定团聚体主要以<0.25mm粒径团聚体为主。(2)在0—20cm土层中,B处理在湿筛下的GMD和MWD均高于A处理,分别比A处理增加了0.87%和2.87%;在40—60cm中,B处理在干筛下的GMD和MWD达最大值,分别为4.54,4.81mm,可见配施生物质灰渣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尤其有利于提高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的团聚体稳定性。(3)与表层相比,A处理40—60cm土层>5,5~2,2~1,1~0.5mm有机碳含量降幅分别是B处理的1.13,1.06,1.15,1.13倍,施用生物质灰渣能减小20—40cm和40—60cm土层有机碳的降幅;总体上,B处理各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高于A处理,提高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4)B处理0—60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总储量为4.318 8×10~5 kg/hm^2,比A处理高1.86%。配施生物质灰渣能够增加大团聚体的数量,提高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储量,提高土壤有机碳水平。
代文才钱盛高明王子芳吕盛高莅淞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柑橘园有机碳土壤团聚体
酒糟灰渣对酸性紫色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5年
酒糟灰渣和生物炭作为酸性土壤改良剂对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评估酒糟灰渣对酸性紫色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LF)、有机肥+化肥(OF)、生物炭+化肥(BF)和酒糟灰渣+化肥(JF)这6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对酸性紫色土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差异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所有改良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酸性紫色土pH、速效养分、有机质和可溶性碳含量(P<0.05).不同处理对酸性紫色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的影响表现为:JF>OF>CK>F>BF>LF,细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表现为:OF>CK>F>JF>BF>LF.主成分分析(PCA)及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改良剂处理显著改变了酸性紫色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0.001);与CK相比,改良剂处理有效提高了土壤细菌的特异性ASVs数量,其中JF处理提高了50.7%,效果最显著.各处理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JF处理有效富集了有益于土壤健康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功能菌群,增加了根戈德里谷氨酸杆菌属(Paeniglutamicibacter)和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 Mantel分析、相关性热图和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有机质、pH和总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多样性正向影响最大.总体而言,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存在差异,其中施用酒糟灰渣和生物炭对改良酸性紫色土理化性质和提高微生物活性效果均较好,特别是增加了放线菌门的丰度,是一种很好的酸性土壤改良剂.
胡永庆高明丁馨茹代文才赵欢张雅蓉周留艳郭宇曦王子芳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紫色土细菌群落结构
铵态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类型紫色土氮淋失及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2025年
氮肥施用对世界粮食生产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了阐明不同铵态氮肥施用量对不同类型紫色土氮淋失和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选取3种不同类型的紫色土,设置不施氮肥(CK)、低氮量(N_(1),每kg土0.1 g纯氮)、中氮量(N_(2),每kg土0.2 g纯氮)和高氮量(N_(3),每kg土0.4 g纯氮)4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与对照组(CK)相比,N_(3)处理下红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和棕紫泥土的pH值分别下降了0.9、1.2和0.8。同时,这3种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累计淋失量均显著增加(P<0.05),N_(3)处理铵态氮淋失量较对照组(CK)处理分别提升7.1、15.4和12.5倍,CK处理的硝态氮几乎无淋失,N_(3)处理的硝态氮淋失量较N_(1)处理分别提升6.1、4.9和1.8倍(P<0.05)。3种紫色土的表面电位(φ_(0))、表面电场强度(E_(0))和表面电荷密度(σ_(0))均呈相似增长趋势,而比表面积(S)和表面电荷数量(SCN)则下降(P<0.05)。在相同氮肥施用量下,不同类型紫色土的氮淋失和表面电化学性质变化存在差异。在N_(3)处理下,灰棕紫泥土铵态氮累积淋失量显著大于另外两种类型紫色土,而在所有氮肥处理下,灰棕紫泥土的硝态氮累积淋失量显著高于红棕紫泥土(P<0.05);在N_(1)处理下,灰棕紫泥土的φ_(0)较高,但在N_(3)处理下,棕紫泥土的φ_(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壤类型。在所有处理下,灰棕紫泥土的E_(0)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壤(P<0.05);在N_(2)和N_(3)处理下,灰棕紫泥土的σ_(0)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壤类型(P<0.05)。S在N_(1)、N_(2)和N_(3)处理中的表现为红棕紫泥土>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在N_(3)处理下,红棕紫泥土的SCN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土壤类型(P<0.05)。因此,过量施用铵态氮肥会导致紫色土的土壤酸化,显著改变其表面电化学性质,降低对养分的吸附和保持能力。
陈薪宇邓正昕王子芳谢军代文才高明
关键词:铵态氮肥紫色土氮淋失
一种土壤样品制备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土壤样品制备机,包括通过快速联接螺钉连接的上机身和下机身,上机身上端开有送料口,上下机身一侧均固定设置有齿轮电机,碾磨滚筒组与齿轮电机平行排布,固定于机身内,并通过传动齿轮组与齿轮电机啮合,传动齿轮组外包...
代文才高明王子芳黄容倪九派
文献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16年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和差异,对天然林地、花椒地、柑橘园、旱地和水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并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DOC)。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天然林地、花椒地和水田中SOC含量减少,而柑橘园和旱地中SOC含量先减少再增加。在0—20cm土层中,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差异最明显,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天然林地SOC含量最高,达18.91g/kg;从0—20cm到20—40cm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下降幅度顺序为柑橘园(64.30%)>天然林地(59.97%)>花椒地(45.28%)>旱地(18.92%)>水田(10.37%)。0—20cm土层中,DOC大小顺序为柑橘园(8.30kg/m^2)>天然林地(4.39kg/m^2)>水田(3.71kg/m^2)>花椒地(2.56kg/m^2)>旱地(2.26kg/m^2),除天然林地、花椒地和水田之间DOC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之间DOC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0—40cm土层中,水田中DOC最高,并与其他4种利用方式下DOC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上天然林地和花椒地中DOC低于水田、柑橘园和旱地。对各土地利用方式SOC与相应容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容重与SOC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线性负相关关系(R^2=0.80~0.92)。分析土壤碳氮(C/N)比发现,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天然林地和水田中土壤C/N比增加,花椒地中C/N比减少,柑橘园和旱地中C/N先减少再增加。对SOC和其他理化因子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全氮、碱解氮之间的相关性最高,SOC分布与氮素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王芳丽高明代文才陶睿吕盛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层厚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