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爱军
- 作品数:81 被引量:372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局指令性项目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Ⅲ~Ⅳ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
- 2010年
- 付爱军朱军陈通刘刚张志勇李建民赵林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用日本SLT公司研制的Nd-YAG激光治疗仪,波长1.064nm。在数字减影机X线引导下,经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入路,将穿刺针插入椎间盘中心,然后插入光导纤维(400mm),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髓核,调节激光输出功率为10J/s,每个椎间盘使用激光总能量250~500J/s。结果本组治疗15例22个椎间盘,随访6~18个月,参考William疗效评定标准,有效率达93.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 付爱军朱军李建珉张云鹤刘刚陈通刘清军
- 关键词:激光颈椎病神经根型减压术
- 火针治疗压疮的实验报告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火针治疗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只小白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火针组、针刺组与理疗组,每组18只。建立褥疮模型,于建模后第2天开始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3、7、10、15天取材送病理检测,观察不同时间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火针组治疗次数少,愈合快,存活率达到100%。火针组实验后效果优于针刺组和理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是治疗褥疮的有效方法。
- 阎翠兰闫红刘清军向聚才付爱军安朝旺杨鹏杨劼佟树文
- 关键词:火针疗法褥疮压疮
- 颞下锁孔入路至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 ,为经该区的显微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 2 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 ,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 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 (3 .830± 0 .2 0 1 )cm ,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 (4.638± 0 .2 89)cm ,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 (4.2 4 9± 0 .2 68)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 ,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 ,无需过度牵拉脑组织。
- 肖海龙张慧英朱军付爱军刘刚刘清军孙泽林
- 关键词:颞下锁孔入路鞍上区锁孔手术显微外科手术解剖学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年发病率约为10/100000,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颅内动脉瘤破裂以及颅内动脉畸形破裂为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0%,又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是SAH 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在出血后一周出现。患者多有暂时性局灶体征,进行性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血管造影显示痉挛脑血管变细。其主要危害是导致脑缺血和缺氧性损害,但目前对CVS 机制及导致脑损害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2]。过去认为,缺血性脑损伤细胞死亡主要是坏死,近年来研究证明,脑缺血与细胞凋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
- 陈扬付爱军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海马
- 长期亚低温对比短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亚低温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与预后改善有着广泛的认可。文中分析长期亚低温与短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协作网、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维普各数据库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估,提取数据后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长期组相对于短期组改善了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5分)[RR=1.37,95%CI(1.1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6);而在肺炎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等方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期亚低温治疗较短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改善作用,没有明显增加肺炎、心律失常、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 宋向奇陈通付爱军朱军李建民金玉兰肖增兵王瑞刚
- 关键词:亚低温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META分析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术后患者的健康指导被引量:1
- 2012年
-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脊柱微创非开放性手术方法之一。是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局部生物效应,“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达到减小椎间盘压力,回缩突出的颈、腰椎间盘,解除其对脊髓、神经、血管的压迫,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
- 成杰陈博文宋云华张静付爱军
- 关键词: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复发率
- 中药汤剂藤草煎辅助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1例
- 2015年
- 目的:对中药藤草煎汤剂辅助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4年1月本院就诊的成人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藤草煎剂,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68%,对照组有效率75.5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3%,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藤草煎剂辅助治疗成人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并能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 沈海涛李迥尚淑玲付爱军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病理变化的动态观察及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结构的动态病理变化,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激活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模型致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伤后1、2、4、8、12、24、48、72、168h9个时间点组。在光镜下检测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FκB在伤后不同时间点组中的表达。结果各致伤组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和宽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显示:各致伤组NFκB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光镜下即有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受损表现,损伤诱导细胞应激激活NFκB,这一作用可能参与肠道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 刘刚付爱军李建珉朱军陈通
- 关键词:组织形态学核转录因子-ΚB肠黏膜弥漫性脑损伤脑损伤后病理变化
- 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解剖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探讨将神经外科解剖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技术结合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在解剖学研究以及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适当的造影剂与彩色乳胶灌注剂混合,用5具新鲜尸头标本应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血管灌注,灌注后进行CT扫描,结果在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 选择76%泛影葡胺与彩色乳胶按1:8比例混和,能固化进行解剖研究并使血管有较高CT值与周围软组织区分开。3D-CTA处理后可以取得研究区域的三维立体图像。经解剖比较血管位置及走行与CTA相符。结论 3D-CTA在神经外科解剖中的应用丰富了解剖学研究的内容,有助于颅内血管病及颅底肿瘤手术入路的设计。
- 朱军付爱军肖海龙刘刚刘清军
- 关键词:CTA灌注成像神经解剖手术入路计算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