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方
- 作品数:154 被引量:2,077H指数:27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环渤海湾地区区域结构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我们对环渤海湾地区所有的449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环渤海湾地区的内部结构。从分析结果来看,环渤海湾地区内部结构相对松散,不是一个紧凑的经济实体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湾地区远远未达到都市连绵区的水平,虽然其京津地区以及辽中地区初显其连绵区特征。
- 于涛方吴志强
- 关键词:区域经济结构空间分布特征都市连绵区经济区域就业结构都市区
- 吉林省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研究被引量:69
- 2002年
- 论文对吉林省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吉林省的主要自然和人文景点(区)进行评价,然后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吉林省的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人文景观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旅游资源呈现“六簇群”、“三带状”的分布格局。最后对吉林省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规划。
- 于涛方顾朝林徐逸伦王洪段学军
-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自然景点人文景点
- 大都市伸展区:全球化时代中国大都市地区发展新特征被引量:43
- 2002年
-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只意味着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表现是在全球的地位正逐日加强。作者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沿海大都市地区的深刻影响,认为沿海大都市地区,尤其4个重要的城市化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辽中南地区的大都市伸展区(The ExtendedMetropolitan Regions,EMRs)正扮演着推进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国内、国际双重角色。
- 顾朝林于涛方陈金永
- 关键词:城市化
- 福利导向的新增长主义:中西比较与中国城镇化展望
- 2020年
- 有关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的福利政策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及区域的发展。文章分析总结了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下的福利政策与城市发展特征,提出了以产业资本积累—劳动力市场优化—全要素生产力提升为导向的三代福利发展模式,进而以此为参照,指出当下我国城镇福利供给具有复合性与滞后性两大特征。而在我国当前经济与城市发展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认为未来应当扭转过去福利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加强城镇发展中的福利供给,统筹东中西区域间的福利供给导向,融福利于增长,以福利促增长,实现福利导向下的新增长主义。
- 李沁原于涛方
- 关键词:社会福利经济增长城镇化
- 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纪念地述论——以英美法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于经济影响力,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有待提升;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对我国现阶段提升国家凝聚力,提升国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身份以及构建文化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国家纪念地"的概念为关注点,审视国际发达国家在国家纪念地等方面的实践,希望为中国及首都地区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路径。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美国、法国和英国等。
- 程思佳于涛方吴唯佳
- 关键词:文化影响力
- 面向城市更新导向的沈阳中心体系识别研究
- 2024年
- 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从不同视角对沈阳中心城区的中心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1)研究从功能、人口、开发强度、特殊要素等视角切入,对沈阳市中心城区的中心体系进行识别。(2)研究以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公共服务、休闲游憩、生活服务、居住6类功能要素的分布来识别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心区范围。结果显示,沈阳多中心空间结构已经形成,规划中的“金廊、银带”和“一主四副”空间骨架基本形成。浑北主城作为传统核心仍具有较高地位,而浑南主城及几座副城虽初见成效,但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多中心结构主要依靠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外迁实现,商务、金融和休闲游憩功能主要集中在主城,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居住中心则有明显的向外围扩展特征。
- 徐佳慧于涛方吴唯佳张晨玥韩雨
- 关键词:多中心空间结构多源数据
-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被引量:20
- 2006年
-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 于涛方
- 空间秩序重构下的国家纪念地研究——以美国为例
- 本文在中国发展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借鉴美国国家纪念地的空间规划,探讨其对京津冀空间秩序重构的借鉴意义。国家纪念地作为一种纪念性文化资源,是空间秩序重构的一种新型而重要的手段,美国目前已在全国和首都...
- 程思佳吴唯佳于涛方
- 文献传递
- 澳大利亚可负担住房政策演进与规划应对分析
- 国内对可负担住房的国际视野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上,对澳洲可负担住房的系统性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澳大利亚面临国际移民和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可负担住房压力和住房危机也开始出现.本文在梳理澳大利...
- 梁禄全陈颂于涛方
- 关键词:政策保障机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 评《易变城市:当代美国东北部的大都市带》
- 2009年
- 当前关于"大都市区"的讨论和研究如火如荼,从其众多的称谓我们或许可略见一斑,如"全球城市区"(globalcity region)、"巨型城市区"(mega-city region或megaurban region)、"全球区域"(global region)、"都市连绵区"
- 于涛方
- 关键词:大都市带经济重构生产者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