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婷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8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人口
  • 2篇地理
  • 2篇影响因素
  • 2篇作用机制研究
  • 2篇旅游
  • 2篇教育
  • 2篇经济发展
  • 2篇空间面板
  • 2篇高等教育
  • 1篇地理学
  • 1篇地理学科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 1篇电视剧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基础
  • 1篇信息基础设施
  • 1篇学科
  • 1篇演进
  • 1篇中等收入陷阱

机构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中山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1篇于婷婷
  • 2篇左冰
  • 2篇阿荣
  • 1篇张舒
  • 1篇高俊
  • 1篇周慧

传媒

  • 2篇经济地理
  • 2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地理教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教师
  • 1篇高教学刊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地“中等收入陷阱”危机下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被引量:9
2023年
文章构建了“中等收入陷阱”危机下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框架,借鉴耦合模型测算2004—2018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进特征、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1)人力资本水平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哈大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的大部分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围绕沈阳、哈尔滨两市的“双核—外围”分布特征。(2)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波动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轻度失调类型地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空间分布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特征,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互动的优势较为明显,其协调级别主导区域整体协调互动级别。(3)从系统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来看,人口红利的正向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表明东北地区人口红利窗口并未关闭,经济可持续增长需由过去追求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科学费用支出、房地产投资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同样能够促进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但作用强度较小。
于婷婷朱华晟张舒浩飞龙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人力资本经济发展人口红利
广东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进程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年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文构建中国情境下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揭示广东省高等教育规模的时间演变进程、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于婷婷桂迎紫梁梦蝶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影响因素空间面板
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以广东省为例
2025年
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使用耦合协调模型与QR回归模型,探究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人才结构、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就业市场是经济对于人才需求的重要反馈机制;(2)广东省高等教育呈现出金字塔状结构,高等教育发展以珠三角为中心,区域内差异较大;(3)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性强,但协调度偏低,存在结构不匹配的情况;(4)在不同分位点下各因素对耦合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人口规模、教育经费支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耦合协调效应影响较大,需加强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需求匹配。
于婷婷刘玉霜周慧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
基于DSRP框架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以“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为例
2025年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DSRP框架包含区分(D)、系统(S)、关联(R)、视角(P)四大规则,为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提供了逻辑结构化的指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本文基于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的真实情境,结合DSRP框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课例进行了教学设计,探索培养地理综合思维的新策略,为教师教学提供思路借鉴。
朱华晟黄珮欣于婷婷
关键词:综合思维农业区位高中地理
国产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1990年以来国产家庭伦理剧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塑造了大量女性角色,而国产家庭伦理剧在映射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真实再现了不同时期的女性形象,透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嬗变,我们可以看到在时代的发展中,中国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以及...
于婷婷
关键词:国产电视剧女性形象家庭伦理剧女性主义
信息化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2
2022年
基于31个省(市、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各研究单元的旅游经济效率,并分别考察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消费对于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研究发现:(1)信息化并未从整体上提升中国旅游经济效率,这初步证实了“索洛悖论”和“戈登效应”在旅游部门的存在性;(2)信息化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得益于信息基础设施的驱动,但信息技术消费对旅游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旅游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是主要原因;(3)中国三大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率依然存在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特征,规模效率在空间上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东侧地区的效率值整体高于西侧,总体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且空间分异不断扩大,西部地区应着重提高信息技术消费对旅游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
于婷婷左冰
关键词:信息基础设施
双课堂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教学范式的革新
2025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重要使命。传统地理教学模式长期依赖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能力与实践探索精神受到一定抑制,难以契合现代教育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更无法有效回应未来社会对学科素养的多元需求。在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地理学科面临着深刻变革教学体系的迫切需求,教学范式的革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和研究方向。
于婷婷
关键词:地理学科
资源枯竭型城镇收缩特征及驱动机理研究——以长春市营城街道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作为一个多维度、复杂的过程,城市收缩正成为影响全世界大都市地区、城市及局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产业的衰败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流失、城市空间空置、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其城市收缩的主要表现.以转型期中国东北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型城镇长春市九台区营城街道为例,基于2001—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并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营城街道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街区尺度城市收缩的过程、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营城街道收缩的典型特征有人口大量流失、城市建成区的局部空心化与建设用地废置、人口结构失衡、就业岗位减少、居民再就业困难等.资源枯竭是营城街道收缩的主要驱动因子;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居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难以适应转型期市场经济主导的城市产业发展;人口老龄化和地理区位的限制也使得城镇未能把握住城市收缩带来的转型机遇,阻碍了城市的精明收缩.
浩飞龙彭思尧于婷婷王士君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
内蒙古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2年
以2000—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12个盟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依赖性,并估计了区域人口结构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8年间,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空间依赖性和集聚趋势加强,空间上邻近盟市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明显,Moran’s I由0.049上升到0.29;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差异性明显,呼包鄂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较优,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人口城乡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口产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显著正向作用,而人口性别结构和人口失业结构等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影响不明显。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政策和战略时,需考虑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空间溢出效应,充分认识和重视邻近地区经济要素投入和人口结构相关方面政策和战略的相互协调性,以期实现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促进作用。
阿荣于婷婷于婷婷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空间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
中国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被引量:32
2021年
边境旅游作为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章采用Theil指数、地统计分析、地理探测器等多种研究方法,测算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同时探讨2005年以来中国陆地边境地区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边境旅游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整体波动下降,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而后趋于平稳的收敛态势,东北、西北、西南三大片区内部差异大于片区间差异。②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西双版纳州对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扩散效应在西南地区渐显。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旅游综合发展相对缓慢,尚未形成稳定的旅游发展核心区域。③口岸的建设对边境地区整体的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东北片区主要受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而丰裕的旅游资源是西南和西北边境地区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依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对边境旅游发展的整体影响相对最弱,需继续加大力度优化边境地区的产业结构。
于婷婷左冰阿荣高俊
关键词:边境旅游旅游资源地缘政治区域异质性中国边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