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永红

作品数:185 被引量:586H指数:12
供职机构:常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91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化学工程
  • 20篇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理学
  • 7篇文化科学
  • 3篇矿业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46篇乙烯
  • 34篇纳米
  • 34篇丙烯
  • 30篇聚乙烯
  • 27篇改性
  • 25篇聚丙烯
  • 24篇复合材料
  • 24篇复合材
  • 23篇共混
  • 20篇电池
  • 20篇锂离子
  • 20篇锂离子电池
  • 20篇微孔
  • 20篇离子电池
  • 19篇微孔膜
  • 19篇凹凸棒
  • 18篇熔融
  • 18篇接枝
  • 17篇共聚
  • 15篇共聚物

机构

  • 131篇常州大学
  • 36篇江苏工业学院
  • 18篇江苏石油化工...
  • 12篇江苏省凹土工...
  • 7篇江苏南大紫金...
  • 4篇常州华珠颜料...
  • 3篇中国石化扬子...
  • 3篇江苏领航材料...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江苏裕兴薄膜...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常州纺织服装...
  • 1篇常州市高分子...
  • 1篇江苏晨光涂料...
  • 1篇常州市产品质...
  • 1篇江苏河海纳米...

作者

  • 185篇丁永红
  • 98篇俞强
  • 75篇蒋姗
  • 63篇张洪文
  • 31篇姚超
  • 29篇朱梦冰
  • 23篇承民联
  • 18篇王克敏
  • 17篇刘晶如
  • 13篇李夏倩
  • 13篇李为民
  • 13篇姜彦
  • 12篇陈志刚
  • 11篇李效棠
  • 10篇沈鹏
  • 9篇吴凤芹
  • 8篇徐建平
  • 8篇王茂华
  • 8篇马洁
  • 7篇龚方红

传媒

  • 13篇高分子材料科...
  • 13篇中国塑料
  • 7篇现代塑料加工...
  • 5篇江苏石油化工...
  • 5篇江苏工业学院...
  • 4篇化工新型材料
  • 4篇非金属矿
  • 4篇塑料科技
  • 3篇高分子通报
  • 3篇塑料工业
  • 2篇塑料
  • 2篇合成树脂及塑...
  • 2篇化工进展
  • 2篇常州大学学报...
  • 1篇化工矿物与加...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橡胶工业
  • 1篇工程塑料应用
  • 1篇涂料工业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10篇2019
  • 11篇2018
  • 13篇2017
  • 11篇2016
  • 14篇2015
  • 14篇2014
  • 8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9篇2010
  • 13篇2009
  • 12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1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低温制备硬弹性聚丙烯流延膜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流延辊温度和热处理温度制备硬弹性聚丙烯流延基膜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制备的硬弹性聚丙烯流延基膜。所述制备方法是将均聚丙烯树脂与乙烯-丙烯无规共聚树脂共混,在挤出流延设备上熔融挤出,熔体经过流延辊牵伸和冷却...
俞强杨兴诚沈鹏丁永红蒋姗张洪文朱梦冰
文献传递
PCL-b-PMMA/PEO共混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2014年
通过聚氧化乙烯(PEO)与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CL-b-PMMA)的共混来调节聚己内酯(PCL)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嵌段的微相分离行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EO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对PCL-b-PMMA/PEO共混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薄膜形成了以PMMA/PEO为连续相,PCL呈柱状微区垂直于薄膜表面的微相分离形貌,PMMA/PEO链段无法在PCL柱状微区上方形成完全覆盖,导致薄膜表面形成许多孔洞。随着PEO含量增加,PCL链段聚集趋势增强,柱状微区尺寸不断增大;随着PEO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PMMA/PEO在PCL微区上方形成的有效覆盖减少,薄膜表面的孔洞数量和尺寸增大;当PEO与不同嵌段比PCL-b-PMMA共混后,随嵌段共聚物中PCL链段体积分数增加,柱状微区向层状形态转变,薄膜表面孔洞消失。
朱梦冰杨菁菁丁永红刘晶如徐之光俞强
关键词:聚氧化乙烯
氯化聚氯乙烯的热稳定性配方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利用刚果红法研究热稳定剂三盐、两盐、钙锌复合稳定剂、有机锡、硬脂酸钙对氯化聚氯乙烯(CPVC)的稳定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铅盐类稳定剂稳定效果较好,各种稳定剂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在考虑环保要求的基础上确定较佳的CPVC配 方。
章扬丁永红孙长见
关键词:氯化聚氯乙烯稳定剂
提高聚苯胺/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导电热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聚苯胺/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导电热稳定性的方法,首先制得质子酸掺杂聚苯胺/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滤饼,然后对所得滤饼进行共沸蒸馏处理,把滤饼中的水分除去,同时将质子酸掺杂聚苯胺/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转移...
姚超曾永斌张国庆陈志刚吴凤芹丁永红李为民王茂华
PET/纳米凹凸棒土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不同硅烷偶联剂对纳米凹凸棒土(简称纳米凹土)进行了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纳米凹土复合材料,用毛细管流变仪和旋转式流变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ET/纳米凹土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动态黏弹性、动态力学性能及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加入纳米凹土降低了PET的熔体黏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复合材料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纳米凹土颗粒间不存在相互作用;硅烷偶联剂使纳米凹土能降低熔体的表观黏度,在PET中分散得较好。
丁永红许晓锋刘晶如俞强姚超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纳米凹凸棒土复合材料
POSS基聚磷腈及PET/POSS基聚磷腈复合材料以及它们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PET阻燃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OSS基聚磷腈及PET/POSS基聚磷腈复合材料以及它们制备方法。本发明以六氯环三磷腈为交联剂,利用相似相容原则引入3,4‑二羟基苯甲酸来改善阻燃剂与PET基体的相容性,同...
蒋姗王洋钰张志远张洪文丁永红
LDPE/PA6共混阻透薄膜的研制被引量:1
2004年
将LDPE、PA6和PE—g—MAH等混合后加入单螺杆挤出机内,经熔融挤出吹塑制成LDPE/PA6共混阻透薄膜。通过考察成型工艺条件及PA6和PE—g—MAH的用量对薄膜阻透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共混配方和薄膜制备工艺,阻透薄膜的阻透性能与纯LDPE薄膜相比提高了10倍以上。
承民联裴峻峰丁永红叶建华朱敏峰
关键词:共混LDPE阻透性MAH单螺杆挤出机
PP链结构对反应挤出制备长链支化PP的影响
2013年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1,4-丁二醇二丙烯酸酯(BDDA)为接枝单体,通过反应挤出制备长支链聚丙烯(PP),研究了PP链长及主链中乙烯嵌段含量对PP长链支化程度的影响。随着PP树脂分子链长度降低以及乙烯嵌段含量增加,PP大分子自由基发生接枝和双基偶合扩链反应的几率增大,导致BDDA在PP主链上的接枝率提高,反应挤出产物的熔体弹性效应增强以及在Cole-Cole曲线出现上翘所对应的动态黏度降低。黏度降低表明分子链松弛时间增加,PP长链支化程度增大。。
朱梦冰张红梅冷高美丁永红俞强
关键词:聚丙烯链结构
光扩散剂粒径对PC光扩散板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在聚碳酸酯(PC)中加入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光扩散剂),通过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PC光扩散板的光扩散机理以及光扩散剂粒径大小对PC光扩散板光透过率、雾度、有效光散射系数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扩散剂粒径为20.0μm时,PC光扩散板光透过率较高;光扩散剂粒径为1.8μm时,PC光扩散板雾度较大;光扩散剂粒径为3.0μm时,PC光扩散板有效光散射系数较大且满足使用时力学性能要求;光扩散剂粒径增大,光透过率增加,雾度减小。
沈辰蔡思怡周康徐灯丁永红
关键词:聚碳酸酯粒径大小
一种提高凹凸棒土白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凹凸棒土白度的方法,首先将天然凹凸棒土在水相中进行分散处理,制备出纳米凹凸棒土水分散液,以TiCl<Sub>4</Sub>为原料制备出纳米二氧化钛聚集体,再将纳米二氧化钛聚集体与纳米凹凸棒土进行复合,...
姚超方志成陈志刚吴凤芹丁永红李为民王茂华
文献传递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