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宏山

作品数:12 被引量:121H指数:5
供职机构: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造影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成像
  • 2篇影像学特征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脑血管造影
  • 2篇核磁共振
  • 2篇核磁共振成像
  • 2篇64排螺旋
  • 2篇64排螺旋C...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癌
  • 1篇刀刺伤
  • 1篇低密度

机构

  • 10篇淮南市第一人...
  • 1篇淮南第一人民...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作者

  • 12篇陈宏山
  • 3篇杨奕
  • 3篇洪强
  • 2篇刘德顺
  • 2篇盛军
  • 2篇马燕
  • 1篇杨立新
  • 1篇王明理
  • 1篇王琦
  • 1篇张洪波
  • 1篇张龙
  • 1篇陶奇昌
  • 1篇黄海营
  • 1篇张传鹏
  • 1篇郭海麒
  • 1篇王世洪
  • 1篇刘珍
  • 1篇樊中营
  • 1篇杨睿
  • 1篇马宏申

传媒

  • 4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5
  • 1篇1997
  • 1篇199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A与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7
2022年
目的 分析并对比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AN)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疑似AN患者,分别采用3D-CTA和3D-DSA检查,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 72例疑似AN病例中,经3D-DSA检查后确诊为AN有66例,共检出82个瘤体灶,AN瘤体最大直径为(5.52±2.48)mm,瘤颈径为(3.81±1.18)mm;3D-CTA检查确诊为AN有68例,共检出76个瘤体灶,以3D-DSA检验结果为“金标准”,3D-CTA诊断准确率为95.83%,误诊率为4.17%,漏诊率为8.33%,两种检查方式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为0.647,一致性较高;3D-CTA与3D-DSA检查瘤体最大直径和瘤颈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检出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部位的瘤体检出率均为100.00%,检出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分别为90.00%、75.00%、66.67%、87.50%。结论 应用3D-CTA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安全的影像学手段,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精确性较高,与3D-DSA检查一致性较高,检查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较高。
朱君孺陈宏山
关键词:三维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X线片与MRI联合应用对提高脊柱骨折的检出率与诊断准确性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与单独使用X线片检查脊柱骨折比较,探讨联合应用X线片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1月在作者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240例,并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120例。对照组患者仅使用X线片进行诊断,研究组使用X线片联合MRI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为70.00%(84/120),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为4.20%(5/120);研究组良性脊柱骨折检出率为90.00%(108/120),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为38.33%(46/120)。与临床随访或者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组确诊率为98.33%,漏诊率为1.67%;对照组确诊率为83.33%,漏诊率为16.67%。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93.33%、86.67%;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80%、60.00%、31.67%,两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片联合MRI能够提高对脊柱骨折患者良恶性脊柱骨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黄海营张洪波洪强陈宏山樊中营杨睿陶奇昌
关键词:脊柱骨折X线片核磁共振成像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经手术证实的42例冠心病患者,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该组病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97.62%、阳性预测值为88.10%、阴性预测值为92.86%。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是一种安全、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盛军陈宏山杨奕郭海麒刘德顺
关键词:冠心病
CT对胃肠道穿孔早期诊断价值探讨
1997年
胃肠道急性穿孔较常见,其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及病人预后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我们对10例经CT早期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探讨CT对胃肠道穿孔早期诊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10例均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早期。男8例,女2例。7例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腹部刀刺伤;术前按腹部CT常规进行扫描。
陈宏山刘珍
关键词:胃肠道穿孔CT早期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部刀刺伤腹膜腔壁层腹膜
颅脑CT扫描对继发癲痫病因诊断的价值
1995年
继发性癫痫的病因诊断较困难,颅脑CT检查有助解决继发性癲痫的病因诊断问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系1994年5月~199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后经MRI、手术、血管造影等方法证实的继发性癫痫患者共31例。其中男性22例,女9例;年龄1~68岁。均有典型的癫痫发作史。
洪强陈宏山
关键词:继发性癫痫病因诊断CT征象脑血管造影低密度灶颅脑
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一体化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研究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分析全脑动态容积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CTA-CTP)一体化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98例CIS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基线影像学检查时间间隔<24 h,患者均完成CTP-CTA一体化检查,比较各患者脑区域全脑病灶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图,分析对比患者梗死区与健侧区各项灌注参数的差异。结果:98例患者中梗死灶78例,半暗带85例。CTP检查发现,梗死区的CBF、CBV水平明显低于对应健侧区,MTT及TTP水平明显高于对应健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53,t=25.009,t=8.821,t=19.025;P<0.05);对应健侧区、半暗带及梗死区三部位CBF、MTT和TTP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7.580,F=117.680,F=59.960;P<0.05),梗死区CBV水平与对应健侧区及半暗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030,P<0.05)。超CIS(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例,CIS患者80例。CTA检查额顶叶病变阳性率为47.37%,基底节-侧脑室层面的病变阳性率为45.45%,缺血范围较大者阳性率为81.48%。结论:CTA-CTP一体化技术可清楚显示狭窄或闭塞的动脉及形成的侧支循环,并可准确评估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灌注情况,有效评估脑组织侧支循环状态和患者预后情况。
梁仁涛陈宏山金璐王长远张龙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6层螺旋CT对28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脑血管增强扫描,采用VR、MIP和MPR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血管变异8例,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脉狭窄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的CTA检查它较普通螺旋CT快捷、更安全;对怀疑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提供极大的帮助。
盛军陈宏山杨奕马燕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
CT平扫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影响因素对脑出血血肿扩大风险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通过CT平扫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影响因素构建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肿是否扩大分为扩大组(n=65)和未扩大组(n=135),对两组患者的CT征象及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预测因子。结果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黑洞征、混合征、边缘不规则、超急性期血肿生长速度(UHG)是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AUC分别为0.640、0.610、0.617、0.664、0.605和0.654,联合预测因子的AUC为0.813,截断点为3.1325。将联合预测因子和截断点应用与临床50例脑出血患者,得出联合预测因子预测正确率为78.0%,敏感性82.4%,特异性75.8%,约登指数0.582,阳性预测值63.6%,阴性预测值89.3%,阳性似然比3.405,阴性似然比0.232。结论联合预测因子预测的效能比单一因素更强,准确性更高,可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科学的依据。
李娜陈宏山
关键词:血肿扩大CT平扫
CT定量分析在不同亚型肾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表现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研究CT值的定量分析在不同亚型肾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56例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肾癌亚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肾透明细胞癌组(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组(16例)和嫌色细胞癌组(10例)。比较3组患者平扫和增强后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CT值,比较3组患者病灶大小和强化方式,分析3组患者肾癌亚型与CT影像学表现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在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F=126.49,F=11.06,F=8.05;P<0.05)。3组患者病灶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26.67%强化均匀,显著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组(56.25%)和嫌色细胞癌组(70.0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913,x^2=6.58;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坏死或囊变的概率(76.67%)高于嫌色细胞癌组患者(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422,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患者肿瘤边缘清晰概率(30.00%)低于乳头状肾细胞癌组(81.25%)和嫌色细胞癌组(80.00%)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379,P<0.05)。结论:不同亚型肾癌患者的CT值及其影像学表现存在不同的差异,可通过CT值定量分析及其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江兆祥马燕陈宏山刘德顺
关键词:CT值影像学表现
Lava图像融合技术评价肝门部胆管癌神经丛受侵价值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神经丛受侵间接影像表现及与病理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5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24例,Ⅰ型13例,Ⅱ型9例,Ⅲ型2例.术前均经统一扫描标准采集常规MRI、MRCP及...
陈宏山
关键词:胆管癌肝门部核磁共振成像神经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