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彩云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2篇剩余油
  • 1篇低渗
  • 1篇底水
  • 1篇底水油藏
  • 1篇盐岩
  • 1篇岩性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油藏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运聚
  • 1篇沙三段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特高含水
  • 1篇气藏
  • 1篇周期注水
  • 1篇注水
  • 1篇挖潜
  • 1篇挖潜技术
  • 1篇精准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邓彩云
  • 2篇任瑞峰
  • 1篇喻高明
  • 1篇张磊
  • 1篇陈新平
  • 1篇罗波波
  • 1篇张斌
  • 1篇袁强
  • 1篇李石权
  • 1篇刘潜
  • 1篇张伟

传媒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非常规油气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被引量:25
2019年
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及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本文以文中油田"老三块"为例,采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核算了剩余油储量,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砂体储能系数、地层系数以及流动带指数等为指标,将油藏划分为一、二、三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老三块"油藏剩余油潜力较大,呈现出"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基本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利用该方法对文中油田"老三块"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
关键词:特高含水剩余油采收率
利用夹层动用强底水油藏剩余油的方法研究
2018年
夹层改变了油水流动关系,影响了平面剩余油的分布,为有效利用夹层动用强底水油藏平面剩余油,采用向生产井激动注水,通过夹层的遮挡扰动夹层附近压力场,进而产生高、低渗带间的油水交渗,使剩余油形成连续相,达到提高动用的目的。
魏祥华袁强任瑞峰邓彩云
关键词:底水油藏夹层数值模拟剩余油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被引量:5
2024年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油气藏3种纯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2种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尤其在前梨园洼陷、海通集洼陷、柳屯洼陷及濮城—卫城洼陷周边,具有“环洼有序分布”的特征。(2)研究区厚层膏盐岩发育及生烃过程产生的深层超压对烃源岩的生烃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扩大了生油窗,增强了深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促进了其对环洼岩性油气藏的大规模近源供烃;膏盐岩发育、早期快速埋藏、超压的抗压实作用和晚期发育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深部广泛发育的超压和浮力协同作用为深层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3)研究区东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自生自储、超压驱动运聚”成藏模式;东部陡坡带为“单洼多源、早混相晚气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为“单洼多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张磊李莎罗波波吕伯强谢敏陈新平陈冬霞邓彩云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膏盐岩沙三段古近系
脉冲式周期注水的可行性应用研究
2008年
脉冲式周期注水是通过周期性地改变注入水量来改善低渗油藏和裂缝孔隙性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一项技术。文章从脉冲式周期注水机理,影响注水效果的各项因素如水的滞留系数,稳压时间,交渗流量,注入水的成分等方面介绍了脉冲式周期注水的可行性。
张伟喻高明张斌邓彩云刘潜
关键词:周期注水低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