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类型腰-硬联合穿刺技术用于不同年龄妇科手术患者临床麻醉效应的比较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综合分析不同类型腰-硬联合穿刺技术用于不同年龄妇科手术患者临床麻醉效应.方法 选取108例接受妇科手术患者,按照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的穿刺技术分为轨道式穿刺针针外针老年组27例、针内针老年组27例、轨道式穿刺针非老年组27例和针内针非老年组27例.分析4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平均腰麻摆平卧位时间以及腰痛发生率(术后第5天随访)等参数指标.结果 ①4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操作时间、平均腰麻摆平卧位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针内针老年组患者腰痛发生率显著高于轨道式穿刺针老年患者(P<0.05).结论 轨道式穿刺针用于非老年妇科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术后腰痛发生率显著低于针内针穿刺技术.
- 梁磊谢冕邓林郭波陈访
- 关键词:不同年龄妇科手术患者
- 异丙酚诱导全麻插管期间对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 2002年
- 王钊谢冕刘兴奎陈慧靳琼瑶余志豪
- 关键词:异丙酚诱导全麻插管期间老年人应激反应
- 不同麻醉方法对牵拉胆囊时Q-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6
- 2002年
- 张红谢冕靳琼瑶陈慧余志豪
- 关键词:麻醉牵拉胆囊Q-T离散度
- 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就不同椎旁阻滞技术的适应证及优势、不足进行比较,并对其与传统硬膜外镇痛的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对TPVB的体表标记入路、超声引导技术、压力测量技术、神经刺激技术等入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并对TPVB与传统硬膜外镇痛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体表标记入路、超声引导技术、压力测量技术、神经刺激技术均可安全有效地完成椎旁神经阻滞,其中超声引导下TPVB操作简便,成功率较其他方式更高而并发症发生率更低。TPVB与硬膜外镇痛比较其效果相当,而低血压、呼吸抑制、尿潴留、阻滞不完全或阻滞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穿刺并发症少,在胸部及上腹部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刘颖谢冕
-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手术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运用于后路腰椎手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在后路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该院择期行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对照组(D组),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中全麻药物用量、麻醉复苏室(PACU)苏醒时间,以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48 h内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和满意程度情况。结果 2组丙泊酚用量、罗库溴铵用量、PACU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8、12、24 h时VAS评分,以及术后48 h额外镇痛药物使用量、PCIA按压次数、患者满意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辅助全身麻醉运用于后路腰椎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术后额外镇痛药物使用及PCIA按压次数,提高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邓林谢冕邓田梁磊
- 关键词:后路腰椎术后镇痛
- 腹壁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6
- 2018年
- 躯干和腹壁区域阻滞在过去主要以硬膜外麻醉为主,随着外科腔镜微创技术发展,以及术后抗凝和加速康复术后早期活动的要求,其临床使用逐渐减少。近十年,腹壁阻滞技术大量兴起。自2001年第一次提出腹横平面阻滞以来,衍生出了一系列筋膜平面阻滞,包括腰方肌阻滞、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和腹横筋膜阻滞。不同于传统的外周神经阻滞,筋膜平面阻滞没有明确的目标神经,其作用的确切目标也不清楚,同时也没有明确的适应证。尽管腹横平面阻滞及由其衍生出的其他筋膜平面阻滞的穿刺点不一样,但所注入局部麻醉(局麻)药物最终达到的筋膜平面可能一样;同时,患者不同状态和不同体位,都可能影响局麻药物在筋膜平面的扩散途径[1]。为更好地了解筋膜平面阻滞,本文阐述了筋膜平面阻滞相关解剖知识和技术。
- 贺银谢冕邱瑾
- 关键词:筋膜麻醉药全身
- 针刺百会穴对老年大鼠吸入麻醉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对老年大鼠异氟醚吸入麻醉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48只老年SD大鼠分为针刺百会穴+异氟醚吸入组(AI组),单纯异氟醚吸入组(I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6只。AI组与I组接受1.5%异氟醚吸入4h,C组吸入空气。麻醉7d后从3组中各抽取8只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包括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以评估3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余大鼠进行在体电生理实验,通过比较各组高频刺激(HFS)前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幅度来评价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结果 AI组与C组每日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短于I组(P<0.05);I组跨台次数(5.9±2.1)较AI组(15.4±1.6)与C组(16.4±1.1)明显减少(P<0.01);电生理实验:C组在HFS后1、30min和60min的fEPSP幅度为248.2%±16.3%,217.5%±17.6%与195.8%±11.9%;I组分别为201.3%±19.7%,153.2%±13.9%,146.7%±22.8%,与C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AI组相应时间点的fEPSP幅度为240.5%±13.8%,199.6%±11.1%与194.2%±20.2%,与I组相比有明显的升高(P<0.05)。I组HFS后fEPSP幅度明显低于AI组与C组(P<0.05);AI组与C组间两种行为学实验以及LTP实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吸入麻醉可导致老年大鼠发生明显的POCD,而针刺百会穴可明显缓解异氟醚所导致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 谢冕张雪梅郭波张益喻田
- 关键词:针灸疗法老年大鼠长时程增强
- 中药热奄包在自发热腿膝垫中预防术中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在自发热体位垫中预防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预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普通热奄包的腿膝垫)和试验组(采用中药热奄包的腿膝垫),每组80例。分别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患者术前1 d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5 d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8±0.39)g/L、(11.75±0.81)s、(4.37±0.71)g/L、(203.39±32.12)×109/L,试验组分别为(0.96±0.17)g/L、(11.45±0.67)s、(3.93±0.65)g/L、(186.10±34.69)×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6.728,P<0.01)。试验组术后5 d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3/80),对照组为18%(77/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结论采用中药热奄包的自发热腿膝垫可以改善全麻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5 d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作为优选护理方案在自发热腿膝垫中推广应用。
- 罗志芳罗志芳朱良琼王健黄定桂谢冕
- 关键词:全身麻醉深静脉血栓
- 加温输液装置串联使用对快速大容量输液时液体加温效果的影响
- 2018年
- 探讨加温输液装置(本文所用加温输液装置均选用UPR-100加温输注双控器)串联使用对常温液体加温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常温下液体1000ml,用加温输液装置单次加温与串联加温各500ml,均经1副输血器及1根延长管以加温输液装置最快速度滴出,单次加温指用一个加温输液器,串联加温指用两个加温输液装置,温度均设置同一档位(Ⅲ档,39-41℃),在两组输入的液体建立两个测温点:tⅠ(室温下液体温度)及tⅡ(输液管末端液体温度)。每5min监测tⅠ及tⅡ变化。结果:两组各时间点t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Ⅱ比较各时间点串联加温明显高于单次加温(P〈0.05)。结论:与单次使用加温输液装置相比,串联使用加温输液装置对常温液体快速大容量输液加温效果更明显,能提供更确切的液体温度,更能保障术中患者的体温趋于正常水平。
- 罗志芳陈娟谢冕
- 关键词:加温输液护理
- 右美托咪定通过Toll样受体4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Dex)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Toll样受体4敲除(TLR4-/-)C57BL/6雌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LIRI组(I/R组)、0.9%Na Cl组(NS组)和Dex干预组(D组)。肺组织HE染色;RT-q PCR检测肺组织TLR4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肺组织中TNF-ɑ、IL-6和IL-1β(WT和TLR4-/-)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表达量。结果 Dex明显改善WT小鼠肺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显著降低其肺组织中TLR4表达和多种前炎性因子的产生(P<0.01),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产生和活化(P<0.01)。但是在TLR4-/-小鼠中未观察到对各种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结论 Dex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减少前炎性因子释放和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与活化,达到保护LIRI的作用。
- 梁磊邓林谢冕郭波
- 关键词: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