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衣立

作品数:33 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卫星
  • 7篇反演
  • 5篇低云
  • 5篇能见度
  • 4篇气象
  • 4篇卫星数据
  • 4篇黑潮
  • 3篇滴谱
  • 3篇云顶高度
  • 3篇日间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雾滴
  • 3篇雾滴谱
  • 3篇雾区
  • 3篇精细化
  • 3篇静止卫星
  • 3篇积云
  • 3篇观测数据
  • 3篇层积云

机构

  • 33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 1篇连云港市气象...
  • 1篇航天宏图信息...
  • 1篇中国船舶集团...

作者

  • 33篇衣立
  • 17篇张苏平
  • 4篇王晓宇
  • 3篇王晓宇
  • 2篇吴晓京
  • 2篇时晓曚
  • 2篇韩美
  • 2篇王媛
  • 1篇孙即霖
  • 1篇吴炜
  • 1篇刘敬武
  • 1篇王倩
  • 1篇黄辉军
  • 1篇黄山
  • 1篇黄彬
  • 1篇徐娜
  • 1篇张银意
  • 1篇孙雅文
  • 1篇周旋
  • 1篇刘海坤

传媒

  • 7篇海洋气象学报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3篇2025
  • 4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图像识别的日间海雾雾区反演方法
基于图像识别的日间海雾雾区反演方法,包括建立日间海雾样本集、筛选日间海雾雾区识别模型、反演日间海雾雾区;具体包括利用能见度数据与海雾反演技术筛选海雾个例;初步确定海雾雾区,结合海陆模板生成日间海雾标签集;结合静止卫星数据...
衣立刘树霄时晓曚张苏平
利用雾滴谱的谱型和液态水含量计算雾中能见度的方法
利用雾滴谱的谱型和液态水含量计算雾中能见度的方法,包括通过数值模拟或卫星遥感得到的雾中液态水含量;利用能见度观测和雾滴谱观测数据得到归一化的平均雾滴谱谱型;利用归一化的平均雾滴谱谱型中的数浓度计算不同半径雾滴对应的液态水...
衣立王胜凯时晓曚张苏平刘一林王晓宇李顺
文献传递
东海黑潮暖水区一次夜间云覆盖边界层发展过程的大涡模拟——辐射强迫研究
2018年
2015年4月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船在东海黑潮暖水区观测到了一次夜间云顶逆温边界层发展的过程。本文利用船载数据及UCLA_LES3.0模式进行数值模拟,讨论边界层发展的原因以及云对边界层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海表潜热通量的供应使边界层内水汽增多,水汽抬升凝结成云。云的产生使边界层内水汽通量、热通量以及垂向湍流速度的分布发生改变,云区的水汽通量变大,云顶的热通量发生突变,云区和近表面层均有湍流速度的极大值,云底有湍流速度的极小值。云形成过程中通过改变边界层内浮力项的贡献影响边界层的垂直结构,云区有正的浮力项贡献,云底以下有负的浮力项贡献。云顶长波辐射主要影响边界层中上层,在关闭辐射强迫后,边界层内比湿和位温的廓线没有明显变化,但最大垂直速度减小了20%,垂向积分的湍流动能降低了约30%,垂向湍流速度在边界层中上层不存在极大值,边界层内热通量廓线没有突变,水汽通量和热通量廓线分布与晴空边界层廓线相当。本研究通过数值试验证明了云顶长波辐射效应对大气边界层的反馈作用,为理解云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郭九华张苏平衣立刘敬武
关键词:大涡模拟水汽通量
融合实况观测数据的夜间海雾雾区卫星检测方法
融合实况观测数据的夜间海雾雾区卫星检测方法,结合了阈值法、距离反比权重插值法和区域生长算法,包括获取观测数据的影响区域、图像纹理特征分析及基于雾点与非雾点的区域生长算法。利用卫星数据和观测数据,通过区域生长算法对夜间海雾...
衣立 赵诗童时晓曚张苏平
基于MODIS卫星资料海雾反演及适用性分析
本文主要利用MODIS(中分辨率成量像光谱仪)卫星数据,通过对海雾等海表目标物的光谱特征分析,提出新的动态阈值检测海雾、低云方案,完善了日间卫星反演海雾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MODIS卫星数据检测黄渤海海雾的适应性问题。...
衣立
关键词:MODIS
基于图像识别的日间海雾雾区反演方法
基于图像识别的日间海雾雾区反演方法,包括建立日间海雾样本集、筛选日间海雾雾区识别模型、反演日间海雾雾区;具体包括利用能见度数据与海雾反演技术筛选海雾个例;初步确定海雾雾区,结合海陆模板生成日间海雾标签集;结合静止卫星数据...
衣立刘树霄时晓曚张苏平
文献传递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日间黄海海雾卫星反演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本文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数据,以全卷积神经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s,FCN)为前处理、全连接条件随机场为后处理的日间海雾反演算法模型,以动态阈值海雾反演方法获得黄海雾区标签,使用浮标观测、CALIPSO观测和动态阈值法反演的雾区进行检验,发现与仅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海雾反演结果相比,全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全连接条件随机场的算法模型不仅可以反演出海雾主体分布,而且可以克服单纯FCN提取的图像过于平滑和模糊的问题,给出更细致的雾区边界,同时雾区检出率(POD)可以达到91.8%,误判率(FAR)20.0%,成功率(CSI)76.4%,Heidke技巧评分(HSS)82.9%。因此,以全卷积神经网络方法为核心的算法模型可以用于日间黄海海雾雾区的反演。
刘树霄衣立张苏平时晓曚薛允传
关键词:卫星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北太平洋海雾预报模型研究
2025年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雾频率最高的海域之一,也是海上航运的主要通道所在,目前尚无海雾预报产品,研究该区域海雾发生的特征及其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3-2023年国际海洋大气综合数据集(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COADS)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西北太平洋海雾预报模型。通过计算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值,筛选出与海雾发生密切相关的12个关键因子,包括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以下简称“海温”)、相对湿度、海温露点差(t SST-t d)和经纬度信息等。为了解决有雾与无雾数据样本不平衡问题,采用重采样技术,并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对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经纬度作为因子并对数据过采样处理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其中极致梯度提升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TS评分(threat score)最高。模型的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海温露点差和相对湿度是海雾模型中的核心因子。在对比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其次是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二者TS评分均超过0.3。在个例表现上,XGBoost模型表现更好,与雾区范围的吻合度最高。研究可为大洋上空的海雾监测和预报提供参考。
吴科娟张苏平李昕蓓衣立
关键词:海雾预报重采样
2024年青岛一次近海平流雾的微物理特征观测分析
2025年
2024年5月22-25日,青岛近海发生一次平流雾过程,同时在八关山和小麦岛2个沿海站点使用FM-120型雾滴谱仪开展海雾微物理特征观测,并结合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此次海雾过程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海雾过程具有稳定的天气形势、东南暖湿气流及较强的逆温结构。(2)整个海雾过程中,八关山平均数浓度为277.02 cm^(-3),平均液态水含量为0.051 g·m^(-3),平均有效半径为4.92μm,平均半径为2.65μm;小麦岛平均数浓度为77.58 cm^(-3),平均液态水含量为0.027 g·m^(-3),平均有效半径为7.39μm,平均半径为2.78μm。(3)2个观测点的微物理特征随时间同步演变,在海雾的发展成熟阶段雾滴谱分布具有明显双峰结构,尤其在15μm以上的大粒径段上抬明显。(4)此次海雾过程中,基于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共同建立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预测效果最佳。
石晓宇衣立吴炜高山红吴炜刘敬武刘应辰刘一林王晓宇李顺王晓宇张元振
关键词:青岛近海微物理特征雾滴谱
2009年黄海绿潮浒苔爆发与漂移的水文气象环境被引量:49
2010年
2008年和2009年,黄海中西部局部海区均出现绿潮浒苔,但由于绿潮爆发时间不同和漂移路径不同,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本文利用EOS卫星的多通道资料,采用通道合成的方法,给出了绿潮浒苔的分布和移动情况。利用卫星遥感的海面风场、降水、云中液态水含量、海表面温度(SST)、POM模式模拟的海流等资料,分析了2009年绿潮浒苔期间的水文气象条件、以及浒苔聚集和定向移动的原因,并与2008年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前期降水的明显增多与绿潮爆发有密切关系,降水过后海水中营养盐类充足,而且降水后黄海上空降水和云中液态水含量偏少,日照比较充足,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海上浒苔迅速繁殖。2009年黄海西部降水明显增多的时间较2008年晚15 d左右,是2009年绿潮浒苔爆发比2008年晚15 d左右的重要原因。风力是浒苔在海洋中移动的主要强迫力,强劲持续的的东风或者东南风是导致2008年浒苔在青岛沿海登陆的主要外界强迫力,而2009年西南风使浒苔向东北方向漂移。SST变化对浒苔爆发的影响不显著。定量分析表明,浒苔密集区的移动更倾向于与盛行风向一致,向下风方偏右540(°)方向漂移,浒苔密集区的移速与海流速度更加一致,约为海流速度大小的0.8倍。
衣立张苏平殷玉齐
关键词:水文气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