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综合消肿治疗(comprehensive detumescence treatment,CDT)联合自制压力垫在乳腺癌清除术后首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4例乳腺癌清除术后首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实施CDT,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制压力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上肢周径及上肢功能评定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腋下、肘横纹上6 cm、肘横纹下6 cm、腕横纹上6 cm及虎口周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ASH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自制压力垫能提高乳腺癌术后首发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强上肢功能,缓解患肢疼痛与肿胀。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后的动态干预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PICC置管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临床预防血栓路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20.14±3.68)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36±6.32)s、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1.91±0.25)均长于对照组[(16.22±3.15)s、(34.40±5.71)s、(1.63±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干预后血栓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护理满意度(95%)高于对照组(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路径根据置管后预防血栓的形成进行动态干预,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后凝血指标,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